從無心到有意‧一條與自然共存的綠色高速公路之誕生
文/陳鈴淵
現為交通部臺灣區國道高速公路局中區工程處工程司
每年3月當大地換上一襲嫩綠的春裝,車行經過中山高速公路台中交流道時,很難不被環道綠地裏滿佈樹梢的白鷺鷥所吸引,所有的人都在問:「在這車輛川流不息的地方,怎麼會出現鷺鷥林?這些白鷺鷥會不會被車子撞死?」
台中交流道鷺鷥林最早在1992年就有鳥友在此進行觀測調查,它的成因眾說紛紜。據生態學者推測最可能的原因是由於鄰近地區開發後破壞了白鷺鷥原有的棲地,而台中交流道中的綠地為一隔絶區域,不易受人為干擾,且不遠處的筏子溪有豐富的蛙類、魚蝦貝類和昆蟲可作為覓食的地點,陰錯陽差之下白鷺鷥選擇了這車水馬龍之處作為新的繁殖地。
白鷺鷥為大白鷺、中白鷺和小白鷺等鷺科鳥類的通稱,其中大白鷺和中白鷺屬於冬候鳥,和蒼鷺一樣會在冬季時由北方國家南飛到台中交流道渡冬。在此處繁殖的鷺科鳥類主要有小白鷺、黃頭鷺和夜鷺3種,繁殖季節為3-8月,另外亦可觀察到其他十數種留鳥或候鳥在交流道內繁殖和棲息。
繁殖期時,鷺科鳥類在台中交流道遭車輛撞擊致死的新聞時有所聞。由於鷺科鳥類的體形大,發生路死事件時除直接影響行車安全外,在撞擊的那一刻可能會造成用路人心理上的衝擊和恐懼。為了降低台中交流道鷺科鳥類道路致死事件的發生並保護這塊都市叢林中難得一見的鷺鷥林,交通部臺灣區國道高速公路局(以下簡稱高公局)自97年下半年起委託生態公司進行為期2年的生態調查研究工作,工作內容針對台中交流道常見的鷺科鳥類進行生活習性、繁殖行為、築巢偏好以及排泄物對植被影響和易發生路死事件的地點及原因等課題進行研究,並提出鷺鷥林的未來保育策略及防範鷺鷥道路致死事件發生的可行方案。
經2年的研究結果瞭解台中交流道的鷺科鳥類約1千隻,在繁殖季時雌、雄鳥會輪流進行育雛及出外覓食的行為,因此整天皆可在鷺鷥林中看見鷺鷥活動;非繁殖季時鷺科鳥類則在清晨天剛亮時出去覓食,直到黃昏才飛回林中棲息;鷺科鳥類在築巢時喜歡選擇枝葉茂密的高大樹木,對樹種的選擇並無特別的偏好;而鷺科鳥類的排泄物當大量累積在地面且氣候長期乾旱時可能會使土壤的酸鹼值降低而影響植物的生長。
台中交流道鷺科鳥類的道路致死主要發生在亞成鳥,當亞成鳥仍不會飛或還在學習飛行階段時,常會穿過矮灌叢間空隙進入匝環道而遭車輛輾斃;另外,當鷺鷥選擇太靠近主線或匝環道的枝條築巢時,常在覓食完畢低飛歸巢時遭車輛撞擊致死。為了避免亞成鳥穿越匝環道,高公局在護欄旁特別架設防止鷺鷥通過的防護網並補植植株,且針對靠近道路的樹木進行修剪以減少鷺鷥築巢位置過於靠近匝環道;另外在匝環道的適當位置設置「當心候鳥」標誌牌面,用以提醒用路人減速慢行。期能透過這些防護和警告設施降低鷺鷥的道路致死數量,達到生態保育和維護行車安全的雙贏局面。
飛往回家的路─國道讓蝶道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欲斷魂」描寫的是清明前後多雨的氣候和人們來回奔波表達對先人慎終追遠之愁緒的季節,此時也正是一些經過一季休養生息的動物開始展開長途飛行的時間,牠們急著踏上北返的旅程回到出生地繁衍下一代。而台語俗稱「清明蛾仔」的紫斑蝶也在此時啟程,開始牠們一年一度的返鄉之旅。
身為南北運輸大動脈的高速公路和這些北返的紫斑蝶原本應扯不上關係,但在第二條南北高速公路國道3號全線通車後,民國93-94年間蝶會在進行紫斑蝶遷移路線調查時發現林內路段里程251k附近由於高速公路的線型為東西走向與紫斑蝶春季北返的路線發生衝突,紫斑蝶必須飛越高速公路才能繼續北返的旅程。由於高速公路車行速度快,若紫斑蝶的飛行高度不足,則易被車輛高速行駛所產生的氣流干擾或遭車輛撞撃致死。
自96年起高公局即積極投入紫斑蝶的保育工作,針對車流對紫斑蝶飛行的影響進行試驗及設置減輕影響措施,經過數年的現場試驗與實地觀察和實驗室流體力學之流場數值模擬實驗,已初步奠定在高速公路外側護欄設置防護網並於紫斑蝶飛越量大時封閉外側車道為減輕車流對紫斑蝶飛行產生影響的最有效模式。
由於飛行高度為決定紫斑蝶是否受車流影響的關鍵因素,因此每年3月上旬高公局會在橋梁段外側護欄架設防護網以提升紫斑蝶飛行高度,依據流場數值模擬實驗結果,防護網的高度至少需4公尺以上才能有效減輕車流對紫斑蝶飛行的影響。而在路堤段邊坡空缺處則補植當地適生的喬灌木,利用植栽導引紫斑蝶飛越高速公路,在植栽成長期間仍搭配設置防護網以彌補植栽高度不足和枝葉不夠茂密的問題。在尊重生命的理念下,為兼顧用路人權益和降低對紫斑蝶遷移的衝擊,當蝶流量達到每分鐘飛越300集以上時會封閉高速公路北上251k-253k外側車道,以減輕車流對紫斑蝶飛行的影響。透過這些防護措施有效將紫斑蝶飛越國道的道路致死率由96年的百分之3降至目前的千分之3。
除設置保護紫斑蝶過馬路的防護措施外,紫斑蝶遷移期間於飛越現場高架橋下廣場現場工作人員會對前來賞蝶的民眾進行紫斑蝶保育工作教育解說,並在高速公路服務區設置紫斑蝶專區以加強對用路人行車安全的宣導,提醒用路人遇到紫斑蝶飛越高速公路時不可驟然停車或減速觀賞,以維護自身行車安全。
「國道讓蝶道」的舉動引起國內外媒體廣泛報導與迴響,大大提升台灣在國際生態保育上的正面形象,也掀起國內一股紫斑蝶保育熱潮,使國人對這台灣獨特、美麗而珍貴的生態資源有更多認識。
一條綠色的高速公路
高速公路為臺灣西部走廊交通運輸網的大動脈。國道1號中山高速公路是珢珢上口的十大建設之一,在缺乏環境保護觀念、一切以促進經濟發展為要的1970年代,最初規劃設計理念是以功能需求為導向、經濟安全為主要考量。在自然界生存法則下無意間造就出令人驚豔的台中交流道鷺鷥林。到了90年代第二條南北高速公路國道3號的設計則加入景觀美化的思維,重視選線與環境的融合,整合功能、環境、景觀及管理等面向,並在和生態保育發生衝突時以開闊的胸襟創造出國際囑目的「國道讓蝶道」舉動,讓紫斑蝶有一條可以安全回家的返鄉之路,恢復台灣「蝴蝶王國」的美譽。
穿梭在群山綠水間的第三代高速公路國道6號在設計規劃之初即加入生態觀念,並以當地文化特色為考量,具備永續經營管理的理念,全線百分之八十是以對環境較友善的橋梁和隧道方式施工,並迴避九九峰等地質敏感區域。另外,為了減輕工程影響及補償當地原有茭白筍田及稻田濕地環境,特別於愛蘭及東草屯交流道內之綠地設置生態池以營造多樣性的生物棲地環境,並設置生物廊道和動物逃生通道,這也是國內第一個緊鄰公路設置生態池的創舉。
公路建設是提供人類交通運輸方便的必要之惡,但在追求速度的同時我們也要慢下腳步以同等的眼光看待周遭和我們生存息息相關的動植物,為它們多保留一處不受干擾可繁衍生息之地,不要讓我們的方便之路成為阻斷它們生存的死亡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