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然是傳奇

作者/戴麗娟

數位內容公開徵選子計畫 主持人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副研究員

從先導型的數位博物館專業計畫(1998-2001)、國際數位圖書館合作計畫(2001)、國家典藏數位化計畫(2001),到正式上路的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2002-2006)及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2003-2007),再到集大成的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計畫(2008-2012),數位典藏與應用在政府政策的推動下運行至今已十年有餘;就在預知的大限,2012年年底,國家型的架構正式被畫上句點

以數位內容公開徵選計畫而言,在這十年間,共有三百六十個計畫曾經接受過此國家型計畫的補助,累積了上百萬筆的資料。在這些規格整齊、隨時等著使用者各取所需的數位資料背後,其實是許多資料提供者與數位化執行團隊之間串連起來的動人故事。礙於篇幅,我只能在此略舉幾例。

首先浮現在許多人腦海的,可能是淡江大學資訊與圖書系林信成主任所執行的計畫。憑著對棒球的熱愛,林老師自2004年開始加入公開徵選計畫,至今已成立「台灣棒球維基館」、「台灣棒球運動珍貴新聞檔案數位資料館」、「台灣棒球數位文物館」三大網站;在維基館的部分,更有超過四千八百位使用者不只是瀏覽或取用網站資訊,而且主動加入寫作工作。一個人如何號召數千人共同參與?一個網站又是如何創造兩億多次的點閱記錄?透過條目頁面編輯記錄,我們可以看見這些台灣國球的愛好者在雲端上是如何相互切磋,數位資料又是如何被靈活運轉。

除了棒球之外,分外叩人心弦的還有百唱不厭的台語老歌。由葉俊麟作詞、洪一峰譜曲的作品在四、五十年前的台語歌壇是絕對的票房保證。幸運的是,公開徵選計畫中既有「葉俊麟閩南語歌詞及文物數位典藏計畫」,也有「寶島歌王洪一峰虛擬音樂博物館」,從此我們不僅可在網站上聆聽〈舊情綿綿〉、〈淡水暮色〉或〈寶島曼波〉,也可瀏覽洪一峰當年手繪的歌詞簿,端詳葉俊麟的手稿筆跡。由台南大學張清榮老師與東吳大學石計生老師分別帶領的團隊之所以能做出如此精彩的網站內容,最主要是獲得這些傳奇人物之家屬的全力支持。我還記得在2011年秋天舉辦的公開徵選計畫成果展上,葉俊麟夫人吳秀鑾女士偕子女親自到台博館觀看,在葉俊麟計畫的展板前,葉煥琪先生也真情流露,當場為來賓高歌一曲父親的作品〈思慕的人〉。數位化帶來的感動不是虛擬的,卻是可以跨越時空的!

若暫時跳開我們熟悉的事物,談談遠方來的人在台灣留下的傳奇故事,那就不應該錯過彰化基督教醫院創院宣教士蘭大衛醫師的故事。1895年,二十五歲的蘭大衛醫師來到台灣;1907年,彰化基督教醫院正式成立。其夫人連瑪玉醫師在當年為拯救傷口潰爛病童,而讓夫婿在自己大腿上切下四塊皮膚進行移植手術的故事,早已濃縮成「切膚之愛」四字,在地方上廣為流傳。而蘭大衛與蘭大弼醫師父子兩代、將近一世紀為中部醫療的付出,更讓「北有媽祖間、南有蘭醫生」這句話不斷迴盪。透過世新大學劉耀仁老師執行的「來自西方的大愛」計畫,我們得以認識彰基的精神,瞭解創始者扎根於台灣土地的用心。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個計畫執行期間,彰基也逐步完成本身的文化園區,其中的博物館群為早期台灣西式醫院史保存許多資料,有待更多的數位化計畫投入。

另外一個也是在中部的奇人奇事,就是一生在南投務農的林淵。他在退休後到辭世前,短短十多個寒暑間,竟像是個天才老頑童般,創作了綜合雕塑、繪畫、刺繡等多樣作品。經過大葉大學邊瑞芬老師與其團隊四年的努力,此計畫已將獲得授權的三千多件作品全部數位化,並且建立「台灣原生藝術網站」。台灣公立博物館的國寶何其多,不過若要瞭解什麽是原生藝術,那就要點一點這個海內外已有超過百萬人次瀏覽的網站,看看林淵這位素人藝術家充滿「巫性智慧」的作品。

走筆至此,蘭嶼勇士的歌聲和廣播電台節目、澎湖的石滬與花宅聚落、金門的坑道與風獅爺突然浮現,那是腦海中「離島」關鍵字使然。若輸入「原住民」,《山海文化雜誌》、原舞者、千千岩助太郎之原住民建築測繪圖會相互呼應。若對著電腦說:「當代文化」,李天祿、李泰祥、蕭泰然、雲門舞集、優人神鼓…將翩然而至,讓人目不暇給,只能為這些大師和數位化執行團隊報以掌聲。關鍵字,是的,即使只是以每個計畫提供的關鍵字串連,我們就可以編成一部數典精采內容小辭典。不過,現在紙本的辭典已經不夠用,所以就請讀者自行到聯合目錄或知識網中去搜尋,編輯個人化的傳奇資料夾吧。

目前,在我的數位影像資料夾中,網站「意象‧台灣」排在第一,其中可瀏覽的資料有一萬多筆,那是花了許多青春歲月在蒐集台灣老照片的簡永彬先生和銘傳大學高志尊老師所帶領的團隊協力完成的。「尋找台灣攝影文化的歷史座標—Part 1」是他們的計畫名稱,令人欣慰的是,不管未來有沒有國科會補助,他們仍會想辦法繼續Part 2Part 3……的工作。關心台灣二十世紀視覺語言變化的朋友一定不能錯過這批資料。

我想,正是一種對先人智慧、前人作為的感念與尊重,對當代之美的體悟,讓許多計畫主持人願意在忙碌工作之餘,帶領年輕學生或助理,以數位方式來延續這些總是令我們讚嘆、悸動的事物,而自己也在增添幾許白髮的同時,完成了看似不可能的任務。從這個角度來看,一直支持、伴隨著這些獲選團隊、典藏機構的國家型計畫,難道不也締造了某種傳奇?十年下來,有超過五千人曾經在這個國家型計畫貢獻心力,五百萬筆後設資料先後產出,更不用說上游至下游的協力廠商,也隨著數位典藏計畫的推動,持續翻新觀念、技術與器材。

這個國家型計畫結束了,它的功過還有待歷史學家來評估。不管未來這些人、這些事會不會被寫入歷史,重要的是,在我們眼前,一則則以數位為中心的傳奇故事已然形成……

加入書籤
  • Digg
  • del.icio.us
  • Facebook
  • Google Bookmarks
  • Hemidemi
  • MyShare
  • Live
  • Technorati
  • TwitThis
  • RSS
  • Funp
  • Haohao
  • MySpace
  • plunk

回應

*
請輸入圖片中的文字
按下圖片中的文字取得錄音檔

Click to hear an audio file of the anti-spam word

  • Loading...


    Loading...

    Login






    註冊 | 忘記密碼

    Register





    A password will be mailed to you.
    登入 | 忘記密碼

    Retrieve password





    A confirmation mail will be sent to your e-mail address.
    登入 | Regi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