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攝影蒙太奇
文/薛宜真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助理
「在台灣攝影藝術文化的發展氛圍中找到對話,對這塊土地的共同記憶找到座標。」─簡永彬
時序進入21世紀,科技的發展也造就了「留影」的蓬勃,人手一台數位相機或照相手機,讓民眾隨時隨地都能夠捕捉眼前的景象,接著,龐大的影像資料便可透過讀卡機或傳輸線傳進電腦硬碟保存,還能經由網路分享至全世界。
視覺記憶的保存,不僅能夠留住生活中經歷的風景與人們當下的感動,更能成為「生活史」最活靈活現的記錄。人們愈來愈容易透過影像傳達過去發生的、經歷的人、事、景物,其他人則可以藉由影像,看見他來不及參與的事件,甚或找回遺失的記憶。「影像」似乎成為一項不言自明的證據,接軌過去與未來,具體填補了對時代的記憶空缺。
攝影文化資產
想瞭解一個時代的氛圍,不如「眼見為憑」,讓圖像活化思維。將老照片數位化並分門別類納入典藏的人,所拼貼、剪輯的,不只是單純的影像紀錄,更是開拓一道時光的歷史長廊。
1988年,愛好攝影的簡永彬成立「夏門藝廊」,雖然只維持短短兩年,但在期間展出了不少國內外著名的攝影家作品,並且集結當時台灣攝影家的創作,成為當時國內少有的攝影展示空間與交流中心。結束夏門藝廊之後,簡永彬全心從商,直至2003年搬遷辦公室時,他發現當年借展的前輩攝影家鄧南光底片尚未歸還,於是與鄧南光的兒子鄧世光取得聯繫。鄧世光告知,鄧南光尚有一批受潮毀損的底片收藏於北投,希望委由對台灣攝影史深具使命感的簡永彬處理。
以數位掃描的方式搶救這批珍貴的影像的過程中,簡永彬意識到,搶救台灣前輩攝影家的底片與老照片是刻不容緩的事,保存環境的限制與時間的流逝,皆會讓歷史影像快速流失。因此,「典藏老照片」這個念頭,開始在他心裡萌芽,但在經費與人力不足的情況下,這樣的心願是難以完成的。
幸好,簡永彬有個志同道合的朋友——銘傳大學商業設計學系教授高志尊,全力支持他的理念。 2010年,透過「尋找台灣攝影文化的歷史座標-Part 1:日治時期的營業寫真館及業餘愛好者(1895-1945)作品蒐研暨數位典藏計畫」,兩人開始進行老照片蒐集、整理、修復、掃描等工作,以數位典藏的方式,搶救台灣的攝影文化資產;並透過雲端科技,讓民眾透過網路,即可穿越時空,閱覽這座島嶼的過往。
影像台灣
除了技術層面上對於物件的修復保存,數位典藏的目的,亦有其時代意義。簡永彬與高志尊認為,老照片的存在不僅提供民眾回溯台灣歷史的點滴,另一方面,也見證了台灣攝影的發展軌跡。
日治時代起,到「寫真館」留影漸漸成為台灣民眾最時髦的活動。而光影的變化與剎那的掌握,也成為攝影師相互競技的重點,從日籍攝影師到台籍攝影師,無一不追求更獨特的技巧與先進的攝影術。隨著攝影術的普及,台灣人從被攝者變成拍攝者,「攝影」的概念開始被接受為獨立的專業領域,於是渡海至東洋學習攝影術者日漸增多,這些攝影人才學成後多回台灣開業,為台灣的攝影奠定了傳承的基礎。
日治末期,本土攝影人才增加,寫真館也如雨後春筍般在島嶼冒出,據簡永彬推測,當時全台至少有五百多家寫真館,可見當時民眾對「留影」這件事的熱衷程度。
戰後,在中華文化復興運動與時代潮流的推動下,攝影的題材與環境開始產生變化,前輩攝影家也逐漸老去,心境的轉變與新一代攝影家的前仆後繼,讓日治時期的寫真風華逐漸褪去。在文化資產保存觀念尚未興盛的年代,一幀幀老照片與難以計量的底片被收藏在抽屜裡、衣櫃中、書架上,終至成為舊式餅乾鐵盒裡被封存的秘密。即使後代子孫想妥善保存或應用這些傳世珍寶,但苦無技術與資源,也只能放任時光模糊這些珍貴的影像。
拼貼台灣攝影史
有鑑於攝影文化資產的流失,簡永彬帶領著夏門攝影企劃研究室的工作團隊有計畫地建立完善的工作流程:由簡永彬透過田野訪查與資料查詢,尋找失落於民間的前輩攝影家與其作品,取得作品後,再由工作團隊修復、數位掃描、建檔、上架。田野訪查的過程雖然辛苦,但簡永彬樂在其中:「資料越多越好!」他認為,要重建台灣的攝影史與回溯台灣的生活影像,照片的數量越多,所保留的視覺記憶越全面,因為「攝影便是文字之外,對民族與文化認同的一種有效記憶方式。」因此,台灣攝影的文化資產保存與社會群體的記憶與認同,是相輔相成的。
簡永彬也提到,在老照片數位典藏的過程裡,「授權的概念,也是成果之一」,因為前輩攝影家不一定每個都放心願意將作品交付給夏門攝影企劃研究室數位典藏,經過執行計畫的兩年時間,團隊以實際的行動取得更多前輩攝影家的信任,譬如在取得受損的底片後,團隊人員會細心修復,再分門別類放進潔淨的紙袋,於數位掃描後全數歸還,讓提供者感到團隊的用心。夏門也成為轉介窗口,協助前輩攝影家重新發表作品,進一步透過借展或應用、乃至於進入機構典藏提高作品能見度,讓創作者得到實質的回饋。漸漸地,有越來越多前輩攝影家願意託付作品給夏門攝影企劃研究室。
經由前輩攝影家的口耳相傳,夏門攝影企劃研究室逐步募集精彩的歷史影像;在擁有更多素材的同時,透過數位典藏,拼貼更加完整的台灣攝影史。
◎本站相關報導文章
數位島嶼電子報第85期
數位島嶼電子報第5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