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江湖之聲

/薛宜真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助理

下著雨的早晨,採訪小組群聚在汐止山區的民宅客廳裡,打燈的、錄影的、拍照的……人員一陣忙亂。只見楊秀卿老師優雅地坐在鵝黃色的沙發上,抱著月琴,清咳幾聲後,中氣十足地開唱,聲音出喉的剎那,小小的客廳彷彿幻化為巨大的歷史時空,將所有人的思緒都吸進古老的音律。

史詩

如果每個人都有鄉愁,或許歌曲中的鄉愁最是讓人難以招架。數百年來,「歌仔」隨著開疆闢土的先民們來來去去,渡過黑水溝、浪跡異鄉、攀過高山,將眼見耳聞鑲進聲線,代代相傳、廣布四方,以傳唱的方式烙印在每一個島嶼人民的心底,並讓每顆心都成為「歌仔」的音符之一。就這樣,唱著唱著,短歌譜成了長謠,長謠便集成為史詩,字字句句都化為台灣民間社會的歷史縮影。

進入現代社會後,集娛樂、教育、警世作用的「唸歌」逐漸消聲於廟口市集與大街小巷裏,新的媒體形態很快地取代口耳相傳的古調與唸白。有鑑於獨特的台灣史詩在時代浪潮中逐漸消逝,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語言研究所李勤岸教授與台灣唸歌團的邱文錫先生決定聯手合作,以數位典藏的方式,讓「唸歌」繼續傳唱,不僅延續其原本的社會與娛樂功能,更因應時代需求,肩負起台語文復興的任務。

保存

從日治時期至光復後,台語文受到社會環境與政策的壓抑,加上近代社會的衝擊,許多台灣人都再也無法聽懂這流傳千年的母語,遑論開口說。優雅的古音與詞彙漸漸式微,如何讓民眾對此產生興趣、進而保存活用,成為一項挑戰。

長期從事台語文研究與推廣的李勤岸在一次研討會中認識了邱文錫,兩人一見如故,對於保存台語文化都有滿滿的熱情,於是,擁有學術資源的李勤岸與擁有民間力量的邱文錫攜手合作,以台灣國寶楊秀卿女士的「唸歌」作品作為保存對象,藉由數位典藏,將台灣珍貴的說唱藝術永遠留住,讓民眾能在虛擬的網路中聆聽台灣藝術文化的結晶。

國寶

國寶藝師楊秀卿女士。

國寶藝師楊秀卿女士。

楊秀卿為台灣現存少數的說唱藝人之一,其藝術成就來自於此生不懈的努力。幼年因病延誤就醫導致雙眼失明,父親為讓她學得一技之長,將她送給基隆一戶蕭姓人家當養女。蕭家平時以走唱維生,楊秀卿在嚴厲的教育環境中,學會彈奏月琴與背誦唱詞。

三年四個月的學徒生涯裡,楊秀卿女士紮實地習得唱唸的技藝,從13歲開始,便開始流轉各地賣唱,如同她所慣吟的【江湖調】(曲牌名),身懷唱唸技藝的她漂浪於江湖,從中國民間故事到台灣鄉野傳奇,從警世寓言到淒美愛情,一個個故事不斷地被講述與吟唱。人們沉醉於聽聞江湖各種軼事,而楊秀卿則從台灣各地的表演經驗中,不斷磨練歌藝與敘事技巧,並搭配即興問答與時事情節,提升表演魅力。

早年台灣鄉間流行用表演藝術招攬圍觀群眾,以達到宣傳的效果,楊秀卿就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以自身的唱藝搭配藥品販賣,賺取微薄利潤維生。直到1969年政府開始實施藥品管制政策,街頭賣藥的商業行為受限,楊秀卿因此從街頭轉戰「空中」,不再輾轉於各鄉鎮村落,而是直接受聘於藥商委託的電台製作人,以錄製電台節目作為廣告招攬。工作型態的轉變,讓楊秀卿的唱唸藝術透過廣播迴響在整座島嶼。

楊秀卿錄製廣播節目的時期長達20年,期間以受雇於台中孫正明10年為期最久,其累積的盤式錄音帶數量龐大,並輪流於各電台播出。當時楊秀卿與丈夫楊再興為錄製節目方便,會暫居雇主家中,待錄製當月節目應有進度後,再一同返回汐止家中。邱文錫轉述,進行錄製工作的前一晚,楊再興會講故事劇情給楊秀卿聽,楊秀卿再編成唸詞與唱句,隔天錄製節目時即可完整敘述與唱唸,顯示其說唱技巧的成熟,對於台語的使用,更有其精妙之處。

典藏

計畫團隊靈魂人物李勤岸(右)與邱文錫(左)

邱文錫遇不懂的音或語意,請益楊秀卿。

長期的錄製工作,不僅讓楊秀卿有穩定的經濟收入,透過錄製節目,楊秀卿也完整記錄了自己的表演資料,這批錄音音質清晰,可視為台灣表演藝術的珍貴資料。有鑑於此批資料的完整與珍貴,邱文錫與李勤岸投入數位典藏的工作,以現代科技保存這些聲音檔,並開發適用的播放軟體,讓民眾不僅可以欣賞唱唸藝術,更可以學習優美的台語發音,從中瞭解更多詞彙與俚語。

計畫團隊從電台製作人孫正明手中購入當時楊秀卿在電台錄製的盤式錄音帶後,便將錄音帶轉成電子檔案,並依劇目儲存整理。轉檔並非數位典藏中最困難的步驟,困難之處在於逐字聽打錄音檔內容,將唱唸內容轉譯為文字,以漢字、羅馬拼音的形式展現。逐字稿聽打的工作難度甚高,因為謄打字型並非為一般國語字型,而是須轉譯為台語字型,譬如「他」的台語字型為「伊」、「在這」的台語字型為「踮遮」,必須花費許多時間處理文字轉譯。

完成謄打歌詞與注音後,接著就是將文字做成字幕,搭配自行開發的播放軟體,調整字幕的播放快慢,類似時下KTV的字幕功能:歌曲唱到哪,字幕的指示色彩就跳到哪。這項工作亦極為費神,須調整至分秒不差才算完工。

數位典藏不僅保存了楊秀卿的唱唸藝術,更將表演內容文字化,方便使用者一邊聽、一邊透過文字辨識唱唸內容,對保存台語文有極大的幫助。

轉譯

台語唱唸的數位化流程較為繁瑣。

數位典藏團隊核心人物之一──邱文錫,早期從事電腦業,退休後積極投身台語文保存的工作,此計畫中的應用軟體多由他自行研發,除了克服數位技術的問題,邱文錫也同步建立台語字庫,希望讓對台語有興趣的民眾,從數位典藏的內容認識更多關於台語文的知識與詞彙。

除了軟體的研發,邱文錫也親自投入聽打的基礎工作,若遇到聽不懂的詞彙時,會馬上記錄問題,待問題達到一定的數量後,再親自拜訪楊秀卿尋求解答。從科技跨足文化,邱文錫的對台語文化始終保持熱情,楊秀卿也樂見自己的作品可藉由數位化的方式獲得保存,這項傳統文化不至於在她這一輩就嘎然而止。

將表演藝術歸類為文化語言,再將文化語言轉譯為科技語法,這輾轉的過程儼然成為另一種形式的傳唱。數位典藏完整保留島嶼上的江湖之聲,並且用更多元的運用、更廣泛的傳播途徑,讓廟口市集上、大街小巷中、耆老腦海中的共同記憶,持續迴盪在虛擬的時空裡,永不散佚。

加入書籤
  • Digg
  • del.icio.us
  • Facebook
  • Google Bookmarks
  • Hemidemi
  • MyShare
  • Live
  • Technorati
  • TwitThis
  • RSS
  • Funp
  • Haohao
  • MySpace
  • plunk

回應

*
請輸入圖片中的文字
按下圖片中的文字取得錄音檔

Click to hear an audio file of the anti-spam word

  • Loading...


    Loading...

    Login






    註冊 | 忘記密碼

    Register





    A password will be mailed to you.
    登入 | 忘記密碼

    Retrieve password





    A confirmation mail will be sent to your e-mail address.
    登入 | Regi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