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來自腳踏車的疼惜,一份用河洛話書寫的感情

/吳岱容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助理

身心的守護者

「北有媽祖間(廟),南有蘭醫生。」這是一句在彰化地區流傳了超過百年的俗諺,話中的蘭醫生,指的就是蘭大衛,一位來台從事醫療傳道的宣教士。民眾藉由生活諺語將他比擬成神,形同身心安定的守護者。從這樣的形容,可以想見蘭大衛創辦彰化基督教醫院,對當地的醫療普及和健康照顧有多麼大的貢獻。

為了紀念蘭醫生,彰化基督教醫院創立了彰基文史園區,珍藏蘭大衛及其子蘭大弼醫生的生活點滴與醫療器具,保存之餘,也供人參觀遊憩。行走在這十多個館區裡頭,彷彿有太多回憶,只能跟隨著館方人員的解說,陷入一個個令人感念的蘭氏故事裡。成千上萬件典藏品之中,最令人注目的是兩項藏品:一輛腳踏車和幾本用河洛語羅馬拼音書寫的文獻書籍。河洛語寫出了蘭醫生將自己視為台灣人的情感,腳踏車則讓人感受到蘭氏父子對台灣艱苦人的疼惜。

蘭大衛由英國長老教會派遣來台,正值台灣跨入日治時期的第一年,紛亂的1896年。抵台不久,他便以彰化教會作為醫療診察所,開啟了長達四十年的醫療傳道服務。爾後,其子蘭大弼跟隨父親的腳步,以學醫為志業,將「照顧台灣人」視為自己的使命。

腳踏車醫生

「你知道嗎?他們父子在這邊六十八年了──爸爸四十年,兒子廿八年──他們從來沒有開過汽車,都靠著這輛腳踏車,穿梭在大街小巷,而且還常常『撿病人』回來。」彰基院史館館長詹麗珠說,兩位蘭醫生關懷台灣人的方式一脈相承,只要他們騎乘腳踏車外出,若在路上看見了需要幫助卻沒錢就醫的病人,就會把他們「拎」回醫院去,給予治療。這樣深植心中的照護之愛,讓蘭大弼醫生即使到了生命的盡頭,還用最後一絲力量寫下「台灣」兩字,說出:「要照顧艱苦人」,作為訓勉世人的最後遺言。此外,從這輛腳踏車陪伴他們的歲月當中,也不難嗅出兩位醫生的勤儉個性。館長告訴我,曾經,醫院曾想配車給蘭醫生使用,好幾次都被婉拒;直到彰化基督教醫院百週年院慶,當蘭大弼醫生看見腳踏車被安置在文史園區,都還問她說:「這腳踏車擱好好,妳那會放置這?那會不要乎別人騎?」僅僅一句話,道出了蘭氏家族一生不變的簡樸性格。

蘭大弼醫生騎乘著腳踏車經過彰基中華院區。

內化的河洛語

蘭大衛醫師寫給父親信件手稿(1896-1898)

除了身體力行愛惜台灣,兩位蘭醫生也藉由河洛語的內化,將自己融於台灣這片土地。在彰基文史園區內,躺著不少醫療文獻,上面密密麻麻的字,不是英文,也不是現行通用的國語文,而是當年大部分台灣人民都聽得懂的河洛語羅馬拼音。「我們這邊有《中(河洛語)英字典》、《羅馬拼音河洛語公用藥典》、《羅馬拼音河洛語外科看護學》等,這些大多是蘭大衛醫生時期留下來的著作。」館方人員解釋,當時台灣還沒有醫學院,醫療資源普遍落後,加上語言的隔閡,因此蘭大衛醫生必須學會河洛語,才能與人溝通,減緩台灣人民對西方醫療的恐懼與排斥。而羅馬拼音的醫療書籍出爐,更有助於本土醫生的培訓。「蘭大衛醫生在台灣四十年,共訓練了九十一位醫生,包括前馬偕院長吳再成及前衛生署長顏春輝醫生的父親,都是蘭醫師的學生,他對台灣醫療的起始有很大的影響。」相對於父親後天的河洛語學習,蘭大弼則自小就生活於在地的語言環境中。不僅河洛語流利,還常用自稱是「台灣囝仔」、「英籍台灣人」。

延續父親的醫療教學,蘭大弼為台灣開啟醫療系統的現代化轉型,除了改善醫療設備、推動社會福利,亦開始將學生送出國,學習更先進的醫學知識。整體來說,河洛語和醫療之所以結合,並非刻意,而是蘭氏父子到台灣服務期間的意外插曲。我相信許多人都會讚許他們為台灣醫界寫下的璀璨篇章,而且不可忽略的是,這些羅馬拼音的史料體現了語言研究的價值和人,以及與土地連結的深厚情誼。

因緣,數典

蘭大衛醫師寫給父親信件手稿(1896-1898)

面對這些重要的文化資產,實體文物固然因為彰基文史園區的創立而得以保存下來,不過,眼見數位時代的快速進步,「數位典藏」亦成了世界的文化潮流。

「你應該不難猜出我們是同一個信仰的。」這是第一次見面,世新大學劉耀仁教授對我說的話。身為圖文傳播暨數位出版學系的教師,他深受兩位蘭醫生的無私奉獻感動,遂希望藉自己對影像和色彩管理的專業,為彰基文史園區所保存的典藏品留下珍貴的數位檔案。由於館藏的文物大小不一,劉耀仁因而將其廣分為大尺寸(實體文物)及小尺寸(書籍、手稿)兩種。

劉耀仁說明,「一般來說,大尺寸的文物大多是立體物,唯一方法就是翻拍,必須用傳統攝影棚來拍攝。處理過程中,因為要考慮均勻和文物的立體感,包括拍攝技巧、光源品質以及色彩、解析度的控制,都要非常嚴謹。」另外像手稿、文件或書籍等小尺寸文物,則可依據適用性,選擇翻拍和掃描兩種方式。「針對小尺寸但筆跡或文稿已經不清楚的文件,就很適合用翻拍,它的好處在於可調整入射光的光源條件,加大反差,以增加褪色文件的可讀性。」

任何形式的典藏,都為人類留下了說故事的資源,前人不論是成功或挫敗,後人皆能踩在經驗的基石上,繼續文化發展之路。聽故事,也是一種旅行的方式,藉由彰基文史園區的文物,我們彷彿遊走在今昔的時光隧道之中,感受跨越時空的生命經驗。無論是「感謝主」的教義號召,抑或台灣人民的衷心感念,在在都顯示了這位當年來自英國的宣教士對台灣中部地區的莫大影響。畢竟,「北有媽祖間(廟),南有蘭醫生。」一般人常用的諺語已經把蘭醫生和媽祖婆放在平行的位階,又何嘗不是台灣與外來人士互相接納、融合的象徵呢!

◎本站相關報導文章

數位島嶼電子報第87

來自西方的大愛──追蹤蘭大衛醫師的腳印

加入書籤
  • Digg
  • del.icio.us
  • Facebook
  • Google Bookmarks
  • Hemidemi
  • MyShare
  • Live
  • Technorati
  • TwitThis
  • RSS
  • Funp
  • Haohao
  • MySpace
  • plunk

回應

*
請輸入圖片中的文字
按下圖片中的文字取得錄音檔

Click to hear an audio file of the anti-spam word

  • Loading...


    Loading...

    Login






    註冊 | 忘記密碼

    Register





    A password will be mailed to you.
    登入 | 忘記密碼

    Retrieve password





    A confirmation mail will be sent to your e-mail address.
    登入 | Regi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