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風薰暖,時代對語

文/郭怡棻

林氏好沙龍獨照

狂飆的年代
1920年代的世界,歐戰剛剛結束,民族自決風潮狂颺,飄然散去的戰雲猶在遠方聚攏,尚未襲來。在日本,自由之風吹拂,各種思潮匯聚激盪,「大正民主時代」下的社會和平開放,對於殖民地的統治相對緩和。台灣島上經由西式教育接受新知識與新思潮洗禮的殖民地青年已然長成,眼見故鄉同胞深受日本殖民政權壓迫,喚醒台人自覺、爭取自由平等權利,成為要緊之事。

1921年10月17日,「以助長台灣文化之發達為目的」的台灣文化協會(下稱「文協」)於台北大稻埕成立,懷抱熱情壯志的文協成員在島嶼各地奔走,透過發行刊物、設立讀報社、舉辦演講會、演出新劇、放映電影,進行文化啟蒙,希望改革社會、爭取平權、傳布理想和希望,生氣勃勃地將台灣帶入奮發自覺的時代。

舊地重返,故事相傳
歲月悠悠,時光流轉,八十六年後(2007年),位處台南的國立台灣文學館舉辦「文化協會在台南」特展。這次展覽返回原地重現歷史,別具意義。1923年10月,文協第三回總會在台南醉仙閣召開,會中決議將本部移至台南,台北改設支部,並且確立了以文藝活動作為文化啟蒙的方式。從此台南的知識分子與文化人士成為文協活動的主幹力量,台南公會堂、祀典武廟、開元寺、太平境教會、興文齋書店……處處可見文協成員熱情行動的身影。此次展覽採集各式文物與故事,將之細細揉捻成線,以地域為經、人物為緯,編排出具有南方色彩與獨特紋路的錦織,吸引台南鄉親扶老攜幼,甚至包遊覽車前往參觀支持,迴響熱烈。

展覽結束後,「文化協會在台南」的故事並未畫下句點。策展人之一的張幸真將未完的故事娓娓道來:「當初想做數位典藏是因為有一種虧欠感。辦展覽需要文物展出,就去做田野調查,跟人家搏感情、借文物,聽到了很多精彩的故事。尤其當對方終於相信你,願意把東西借給你,我們也希望這些文物有好的歸宿。同時,在精神上也被文化協會的知識份子所鼓舞,他們為台灣做了那麼多事情,我們被他們感動也應該要做一些事情。所以在展覽結束後,我們立下了豪情壯志,希望找出方法來幫家屬為文物做好的典藏與詮釋。」

在這樣的使命感驅策下,參與籌畫展覽的張幸真、林佩蓉、葉瓊霞積極尋找文物典藏機會,因緣際會與台南大學數位科技學系黃意雯教授結緣,促成了「文化協會在台南數位典藏詮釋計畫」的執行。將盧丙丁、林氏好、莊松林三位文協成員家族珍藏的文物資料進行數位典藏與詮釋,系統性地整理三人的生平軌跡與創作歷程。

情深伉儷與社運同志
1901年出生於府城木商之家的盧丙丁曾任公學校老師,個性海派、富正義感,有感同胞處在殖民高壓統治下的苦楚,毅然放棄教職投入社會運動。他的學問好、口才溜,是文協備受矚目的「名嘴」,經常隨「美台團」巡迴放映電影,擔任劇情解說的「辯士」,也是著名的工運領袖,與蔣渭水等人籌組「台灣工友總聯盟」,並不時以演講呼籲勞工組織工會奮起罷工,對抗資本家與殖民政府的雙重壓迫。


盧丙丁與友朋在林瑞西診所前合照

同樣生於台南,擁有一雙水靈美目,氣質出眾的林氏好,經同事介紹和同為老師的盧丙丁相戀,共結連理。少時接受長老教會音樂啟蒙的她,在聆聽日本聲樂家三浦環演出後深受感動,開始鑽研聲樂技藝,不只灌錄過〈咱台灣〉、〈月夜愁〉、〈一個紅蛋〉等膾炙人口的歌曲,也以女高音的身分在各地舉辦獨唱會,更懷抱著「要努力使台灣歌能得進出於世界」的壯志,以美聲傳唱不歇。她在婚後與夫婿恩愛同心,曾一起從事工運,盧丙丁也為她演唱的歌曲填詞,「夫詞婦唱」傳為佳話。

偏偏造化弄人,盧丙丁在參與社會運動巔峰之際罹患重疾,為了避免日本官憲騷擾、連累妻小,忍痛與林氏好離婚。昔時神仙眷侶,現下形單影隻,其中艱難辛酸可從林氏好手抄盧丙丁為她譜寫的〈離別詩〉歌詞窺見:「咱現時是抱著心願,各人東走西去,致使咱歡喜的過日,變成乾燥無味。著(在)這世間欠了知己,親像無光的時。」之後,林氏好隻身扛起照顧盧、林兩個家族的重任,帶著兩家人遠走日本、滿洲,投入於音樂事業,直到戰後才與家人一起歸台。
另一位主人翁,台南牛磨後保正之子莊松林,從一個愛好文藝、熱心社運的前進青年,到後來成為致力文獻考察、文物保存的民俗學家。他執筆為劍,書寫底層勞動者困境,抵拒壓迫;粉墨登場,以新劇暗諷封建教條,啟蒙大眾;拓碑訪史,為心愛的土地留下見證,始終不渝。


青年時期的莊松林

與光陰競逐,典藏文史瑰寶
離鄉千里,躲過烽火砲擊,遍嘗顛沛流離,林氏好一路帶在身邊珍藏的是承載她與盧丙丁過往記憶的相片和資料。這批負載個人記憶與家族歷史的文物資料,以及莊松林終身悉心保存的文協相片單據、創作手稿、文學刊物,記錄了文協成員走向工農運動、近代音樂戲劇與新文學運動的發展軌跡,為台灣近代史的重要見證。莊松林四處訪求而來的古剎廟印、木刻神符、文史剪報,蘊藏著台南地區數百年來歷史文化進展蹤跡,是深化「台南學」論述的瑰寶。


台南文化劇團第二回演藝紀念照片

目前三人的文物為後代莊明正、林章峰慎重地守護著,只是難敵時光侵襲、蠹蟲啃噬,部份保存狀況不佳,有發霉、紙張脆化、褪色沾黏的情形。有的打開已經碎裂成片,「像一包肉鬆」。為此,計畫團隊有著與時間賽跑的急迫感,除了竭力清潔文物,進行數位化與內容判讀之外,在能力範圍內也盡量將原件修復後再歸還,或是以提供夾鏈袋的簡易方式來協助家屬保存文物,避免珍貴史料繼續流失。


莊松林手稿:台灣童話怣虎


《反普特刊》


盧丙丁贈莊松林題名「守民」之書籤

別具特色的數典工作流程
由於團隊成員散居各地,分屬不同單位,提供技術支援的南大數位科技學系林信志老師特別研發一套管理資訊系統,將資料建置與校驗程序e化。當助理上傳圖檔、填妥基本資料後,三位具有文史背景的共同主持人與 協同研究人員,利用下班時間在系統上撰寫後設資料,最後經總主持人審核無誤,即可在網路上公開。透過這套系統,典藏的撰稿與校驗步驟能全程在線上進行,標註意見也能夠藉由雙向傳遞功能,立即獲得解決。如此一來,既能減少開會討論的時間,又能免除檔案郵寄傳輸遺漏之風險,同時結合科技與人文專業,經由層層把關確保典藏成果品質。

連結在地資源,加值應用無設限
望著復古懷舊、富有人文氣息的網站頁面,計畫主持人黃意雯談到未來的工作計畫表示,將增加線上回饋欄位,讓使用者可以直接留言交流,藉此維護充實資料庫內容。對於典藏成果的應用,希望能發揮本身系所專長開發電子書、線上遊戲,提供研究、數位學習與鄉土教學之用。更期待連結台灣文學館、成功大學博物館、台灣歷史博物館等台南地區一流的展演空間,將典藏文物展示、出版;或是以典藏素材規劃與文協相關的深度旅行路線,開發具有台南精神的特色觀光,讓遊人在造訪時有更深入的體驗。種種美好的藍圖,在數位化成果陸續上線之後,蓄勢待發!

出身府城的前輩作家葉石濤曾說,台南「是個適於人們做夢、幹活、戀愛、結婚,悠然過日子的好地方」。文協的豪傑志士與紅粉英雌在台南孵育著文化啟蒙、爭取平權的大夢,悠然過活,戮力實踐。宛如起自「大員」外海的南風,帶著幾許濕潤、溫暖與驕傲,撫過島嶼和人心。他們的腳蹤及精神,藉由數位典藏得以保存延續,呼喚你我前來對話,相識相隨。

延伸閱讀
1.    「文化協會在台南」 數位典藏詮釋計畫,http://140.133.9.114/tn/

加入書籤
  • Digg
  • del.icio.us
  • Facebook
  • Google Bookmarks
  • Hemidemi
  • MyShare
  • Live
  • Technorati
  • TwitThis
  • RSS
  • Funp
  • Haohao
  • MySpace
  • plunk

回應

*
請輸入圖片中的文字
按下圖片中的文字取得錄音檔

Click to hear an audio file of the anti-spam word

  • Loading...


    Loading...

    Login






    註冊 | 忘記密碼

    Register





    A password will be mailed to you.
    登入 | 忘記密碼

    Retrieve password





    A confirmation mail will be sent to your e-mail address.
    登入 | Regi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