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泥火山──咕嚕作響的特殊地景
文/何立德
現為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副教授
你曾在自然地景中聽過哪些聲音呢?波浪沖刷礫灘,礫石滾動相互碰撞,隆隆作響。急湍衝擊河中巨石,發出陣陣嘩啦。寂靜的洞穴中,從洞頂墜落的水滴,響起滴滴回聲。但是從泥漿中發出「咕嚕~~咕嚕~~咕嚕~~」或「啵!啵!啵!」奇怪的聲響,是哪種自然地景發出的聲音啊?
這種咕嚕作響的特殊地景,地形學家稱它為「泥火山」。想要一探泥火山的究竟,你得到高雄的田寮、燕巢與深水,屏東的萬丹,或台東的電光、羅山等地走一趟。在出發前,攤開臺灣的地質圖,你會發現這些地方有一個共同之處,就是它們大多座落在地底下有泥岩層分布的斷層褶皺地帶。
泥岩是一種由顆粒直徑小於0.0039 mm的深海沈積物組成的岩石。這麼細緻的深海沈積物是從哪裡來的呢?地質學家發現,深海沉積物有些是來自於陸地,透過河流、風吹、冰河等自然作用搬運而來的。有些是單細胞的海洋浮游動植物,如矽質或鈣質的有孔蟲與藻類,死亡後殼體沈到海底而成的。有些是海水中離子沈澱而成的物質。有些甚至是來自於外太空,受地心引力吸引而墜落入海的隕石與灰塵。
這些細小的深海沉積物,經過長時間的累積與擠壓,會因為溫度與壓力的上升而逐漸膠結與變硬,形成缺乏明顯層理的泥岩。深海沉積物在成岩的過程中會逐漸產生氣體,包括由微生物分解與熱分解作用而成碳氫化合物(絕大部分是甲烷)、氮氣與二氧化碳,以及黏土礦物受擠壓脫水而產生的水分。緩慢增加的氣體與水分,使得封閉的沉積岩層像是一座不斷增壓的壓力鍋,只要有一點點裂隙,裡面的物質就會隨著裂縫向外衝出。
在菲律賓海板塊不斷朝歐亞大陸板塊推擠的情況下,位於歐亞大陸斜坡上的深海沉積物與沉積岩層開始增厚,有些露出海面成為陸地,其他的則留在海面下形成海底山谷。陸地與山谷被一道又一道的斷層切過,這些斷層裂隙成了超高壓泥岩層的出口,岩層中的泥、水、氣順著裂隙一股腦的往上衝出地表。若是衝出的地方在海底,會形成泥貫入體與海底泥火山,造成海底地表的隆起。當衝出的地點是陸地,則形成了咕嚕作響的泥火山地景。
我們先從泥貫入體與海底泥火山說起。過去地質學家一直不明瞭:「為什麼在台灣南部地區的泥岩層中,偶爾會有珊瑚礁岩體覆蓋其上,而且是接觸整合的關係?」看不出這句話的端倪是嗎?我略作說明。泥岩的前身是深海沉積物,它是在幽暗無光的深海環境中堆積而成,鬆軟易動。造礁珊瑚必須要在淺海的環境生長,如此一來與珊瑚蟲共生的藻類才能有足夠的陽光行光合作用,為珊瑚蟲提供氧氣。同時,海底最好是堅硬的底質,才能讓珊瑚蟲附著其上,免得被海流沖走。
看出奇怪的地方了嗎?發育在淺海環境的珊瑚礁怎麼會好端端的在深海沉積物上形成? 你或許會說:「有可能是珊瑚礁岩體從淺海崩落到深海的環境中!」如果真的是這樣的話,地質學家應該會發現岩體崩落到泥中所產生的不整合現象。但是根據野外的觀察,地質學家發現珊瑚礁是連續發育在泥岩上頭。
這個過去發生在海裡的問題,還是得回到海裡去尋找解答。
海洋地質學家乘著研究船,透過聲納掃描台灣西南部海域時,發現海底不是我們想像中的平坦,有著隆起的海底山丘與峽谷。海底峽谷大多是在距今約一萬八千年前的末次冰期,因為海水面下降造成沿海河流切割大陸棚所成的。當冰期結束後,上升的海水逐漸淹沒峽谷。有學者認為,海底山丘可能是泥貫入體沿著斷層裂隙向上抬升而成的,而這些斷層大多延伸到陸地上。但也有學者認為是冰河時期河谷劇烈侵蝕,造成超高壓泥岩層頂部的壓力小於內部的壓力,使得泥岩層往上推擠而產生泥貫入的現象。
在這些數百公尺高的海底山丘頂上,常可見到大小不一的海底泥火山,持續地噴發甲烷與其他氣體,高達數十公尺。從地底下噴出的甲烷氣體與海水中的硫酸鹽產生反應,形成了碳酸氫根離子,並與海水中的鈣、鎂離子結合,逐漸在海底泥火山表面形成碳酸鹽類物質的沉澱,膠結了鬆軟的海洋沉積物。
看到這裡,答案已經呼之欲出了。原來是板塊擠壓的力量與泥貫入作用,快速抬升了海底的地表,使得水深變淺,光線逐漸增亮。加上泥火山的噴氣作用使得海底沉積物的表面膠結變硬,為造礁珊瑚提供了適當的附著環境。於是珊瑚礁開始在深海泥岩上累積,形成現在我們在陸地上看到的隆起珊瑚礁石灰岩。由於這些珊瑚礁石灰岩比周遭的泥岩要來得堅硬,在地表風化與侵蝕作用的影響下,逐漸凸出平原,形成柴山、龜山、半屏山、大小岡山等孤立的山丘。
沿著斷層裂隙、隨著甲烷氣體噴發在陸地上的泥漿,會因為含水量多寡不同而產生不同的黏稠度,進而形成各式各樣的泥火山。古亭坑背斜區、旗山斷層區、高屏海岸平原區與海岸山脈西南段活動區,是台灣四大泥火山分布區。含水量低、黏滯性高的泥漿,會慢慢堆高形成外型如錐狀火山的噴泥錐。隨著含水量增加,泥漿黏滯性降低,泥火山逐漸形成較緩的噴泥盾,甚至是平坦的噴泥池、噴泥盆與噴泥洞。在黏滯性較高的泥漿中,甲烷會形成較大的氣泡,產生頻率較低的「咕嚕~~咕嚕~~咕嚕~~」聲響。相反的,在黏滯性較低的泥漿裡,甲烷則不易形成大氣泡,反倒是產生小氣泡,發出「啵!啵!啵!」頻率較快的爆破聲響。
每個泥漿氣泡的破裂,都代表著甲烷與二氧化碳等溫室效應氣體,正透過泥火山一點一滴的排入大氣之中。根據地質學家的估計,全球泥火山每年約排放8.45~16.9百萬公噸的甲烷至大氣中,佔大氣年收入總量的2.5%。臺灣陸地上的泥火山每年直接排放980~2,010公噸的甲烷與230~315公噸的二氧化碳至大氣中,而海底的泥火山每年雖然約有196~317噸的甲烷,由深海沉積層深處移到淺處,但是大部分的甲烷會在淺處地區被生物活動所消耗掉,不至於逸散到海水或是大氣中。
看完上面的介紹,下次來南部遊玩,看到泥岩、泥火山與海岸平原上的隆起珊瑚礁石灰岩時,你就明白這三者會在同一個區域出現,絕非偶然,彼此之間有著密切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