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4x768 1280x800   Decrease font size for  -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 -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網站 Reset to normal font size for  -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網站 -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 Increase font size for  -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
 


國立臺灣博物館原住民文物典藏數位化計畫—泰雅族 數位化工作流程

發表日期: 2009-11-10, 點閱數: 7,719 , 加入收藏櫃 , 加入書籤

計畫單位:國立臺灣博物館

 

計畫名稱:國立臺灣博物館原住民文物典藏數位化計畫—泰雅族

 

計畫簡介:

成立於西元1908年的國立臺灣博物館是臺灣歷史最悠久的博物館之一。自日治時期的「臺灣總督府博物館」到臺灣省政府時期的「臺灣省立博物館」,再至精省後改隸中央的「國立臺灣博物館」,本館一直是典藏臺灣本土人物與自然標本文物的重要機構。而本數位計畫執行的對象 ──臺灣原住民文物是人類學門現有典藏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批典藏。國立臺灣博物館人類學門收藏的原住民文物,淵源自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博物館的收藏,該批文物,以入藏年代(約自19001930年間)而言,可說是臺灣目前收藏年代最早的原住民文物。至國民政府時期的民國38年間,又接收日本時期臺東鄉土館典藏之原住民文物1300件,民國53年間再接收日本時期臺中州立教育博物館之原住民文物176件,這些橫跨日治時期全期的原住民文物,再加上臺灣省立博物館時期的購藏品,構成了堪稱目前臺灣地區最完整、且具歷史意義與研究價值的原住民文物典藏,總計六千餘件。本計畫的主要目標,就是分年、分族群將國立臺灣博物館所典藏豐富的臺灣原住民文物,進行影像與資料內容的數位化,並配合數位典藏資料庫系統與專題網站,將內容公開於網路供各界的查詢與利用。

 

泰雅族(Atayal)分布於南投、花蓮以北的北部山區,為分布範圍最廣的原住民族群,分為數個亞群,地域性群體分類複雜,並與賽夏族、布農族、阿美族、移居平埔族人接壤。國立臺灣博物館泰雅族文物計1251 件,其數量僅次於排灣族,為本館原住民藏品重要之大宗,同時也是國內典藏泰雅族文物的重要典藏機構。本計畫主要的目標,在於本年度完成國立臺灣博物館典藏的臺灣原住民:泰雅族文物634件的實體數位化、後設資料與計畫網頁資料庫。為了達成此目標,本計畫預定進行的工作項目如下:(1)欲進行數位化文物之清點、整理、測量、狀況檢視與修護,(2)數位化流程與後設資料檢討修訂,(3)後設資料內容建置,(4)文物拍攝與數位化,(5)文物資料田野調查,(6)更新計畫網頁並匯入數位影像與後設資料,(7)資料匯入聯合目錄、撰寫報告。

 

(more…)

真理大學人類學馬偕日記數位化工作流程

發表日期: 2009-09-09, 點閱數: 3,999 , 加入收藏櫃 , 加入書籤

 

 

計畫單位:真理大學

 

計畫名稱:馬偕與牛津學堂

 

計畫簡介

 

本計畫主要是在做一歷史的傳承,使珍藏文物、史料,躍於媒體化、數位化,將資源與大眾做一分享。並提供學術研究的開放園地,其典藏重要史料有-「馬偕日記有三十份」(約一萬多筆資料,本計畫內容提供了英文電子版和內容重要記事漢譯版)、「馬偕與國外、友人往來之書信」(約有八百多份,目前已於九十二年一月底時,與加拿大約克大學商談馬偕史料資源數位化的國際資訊交換與合作事宜,未來此書信將在數位化之後,回歸牛津學堂收藏)、「馬偕求學階段的筆記」、「馬偕自己在台灣生活時所作的地質、礦石、植物研究筆記」、「馬偕記錄的平埔及福佬用語」、「對平埔的相關觀察紀錄」等,以及真理大學校史館內所珍藏達「約四百多幅與馬偕行腳事蹟相關相片」,是以集結了馬偕的生平、工作內容等,並還有「數十多項相關文物」,及達「數百本的珍貴史料參考文書」的目錄檔案之提供,以現有的資料整合、編號歸檔。

 

在數位典藏計畫第一年(九十一年度)中主要將建立資料庫有五大類,供現有史料、重要文物、珍貴相片等收藏,做一基礎的數位化保存;在第二年(九十二年度)將馬偕日記與其他重要史料一一解構分析,並同步在中研院計算中心Metadata小組全力支援下,欲規劃更完善的後設資料庫,將文書、文物、相片及馬偕在北台灣宣教建立了六十間教會的足跡資料(地圖),建立觀念性的網絡連結,打破單一資料庫的檢索使用之不足,於一年內建立內容分析及後設資料庫的建立之後,於計畫第三年(九十三年度)借助與結合中研院計算中心GIS小組的WebGIS技術,將史料、文物、相片做時空結合的呈現,將計畫典藏品達到完整呈現與實際應用的結合,更可使馬偕文化得以永續的傳承於世人。

 


 

<目 錄>

 

(more…)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人類學數位化工作流程

發表日期: 2008-08-08, 點閱數: 4,751 , 加入收藏櫃 , 加入書籤

  

計畫單位: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計畫名稱: 台灣原住民數位典藏計畫

 

計畫簡介:

 

「台灣原住民數位典藏計畫」,主要是以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博物館、圖書館以及研究人員所典藏有關台灣原住民之研究資料為基礎,進行各類型資料的數位化與典藏管理,並建置影像、文物、人口、聚落、書目、表格、研究地圖、契約文書、音樂、影音、口述訪談、多媒體出版品、故宮原住民檔案等十三種資料庫及其搜尋機制,以提供研究人員、教育人員以及社會大眾,在研究、教學以及相關資訊交流方面的便利,希望藉此能促進族群間的相互了解與尊重,以及不同文化間的交流與保存。

 

(more…)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人類學口述訪談/音樂數位化工作流程

發表日期: 2008-08-08, 點閱數: 4,907 , 加入收藏櫃 , 加入書籤

 

 

計畫單位: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計畫名稱: 台灣原住民數位典藏計畫

 

計畫簡介:

 

「台灣原住民數位典藏計畫」,主要是以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博物館、圖書館以及研究人員所典藏有關台灣原住民之研究資料為基礎,進行各類型資料的數位化與典藏管理,並建置影像、文物、人口、聚落、書目、表格、研究地圖、契約文書、音樂、影音、口述訪談、多媒體出版品、故宮原住民檔案等十三種資料庫及其搜尋機制,以提供研究人員、教育人員以及社會大眾,在研究、教學以及相關資訊交流方面的便利,希望藉此能促進族群間的相互了解與尊重,以及不同文化間的交流與保存。

 

本網站的宗旨目標如下:

 

一、以數位科技保存典藏有關台灣原住民之文物、文獻與影音等各類型之文化資產。

 

二、建置相關資料庫與搜尋機制交流,以提供研究人員、教育人員及社會大眾在研究、教學以及相關資訊交流與應用上

的便利。

 

三、以網際網路形式,促進有關台灣原住民資訊之交流與分享,期能成為重要入口網站。

 

四、提昇國民之文化與資訊素養,增進族群與文化之間的相互了解與尊重。

 

最後,我們希望本計畫能達成拋磚引玉之效,吸引民間團體與博物館、教學與研究單位以及地方文史工作室共襄盛舉,利用本網站提供的分享交流機制,上網交流有關台灣原住民各方面的資訊與意見,或是上傳分享有關台灣原住民文物、文獻與影音等各類型之文化資產,讓本網站得以永續經營。

 

(more…)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人類學口述訪談數位化工作流程

發表日期: 2008-08-08, 點閱數: 3,821 , 加入收藏櫃 , 加入書籤

 

計畫單位: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計畫名稱: 台灣原住民數位典藏計畫

 

 

計畫簡介:

 

「台灣原住民數位典藏計畫」,主要是以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博物館、圖書館以及研究人員所典藏有關台灣原住民之研究資料為基礎,進行各類型資料的數位化與典藏管理,並建置影像、文物、人口、聚落、書目、表格、研究地圖、契約文書、音樂、影音、口述訪談、多媒體出版品、故宮原住民檔案等十三種資料庫及其搜尋機制,以提供研究人員、教育人員以及社會大眾,在研究、教學及相關資訊交流方面的便利,希望藉此能促進族群間的相互了解與尊重,以及不同文化間的交流與保存。

 

(more…)

臺灣大學人類學系人類學田野照片數位化工作流程

發表日期: 2008-08-08, 點閱數: 3,668 , 加入收藏櫃 , 加入書籤

 

 

計畫目標:

 

本子計畫針對本館人類學組台灣原住民蒐藏品:如原住民各族標本文物、影像資料、聲音、影片等相關紀錄之收藏作品,利用本館人類學組已建立之〝台灣原住民民族誌〞資料庫為基礎,將標本文物約1600件、影像資料1700件、錄音資料約25小時、錄影資料約20小時及原住民知識約160篇等之台灣原住民民族誌收藏品數位化。並以原住民族群所居住的領域為主要範疇,從事相關知識的訪查、紀錄、描述與詮釋及列出重要參考文獻,以掌握原住民族的民族誌標本與其相關知識的基本內容與範疇,據以建立其數位化資料庫,作為本館民族誌資源中心、展示、教育等工作長期發展之依據。

 

 

計畫簡介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民族學門的民族誌標本,在規劃標本分類系統時明確的列出標本屬性,例如:「族群、使用者、使用場合、使用年代、材質」等;另外,又簡略的依功能分為十四類,例如:「宗教、婚嫁、喪葬、節慶、飲食具、建築、家具、運輸工具、醫藥、服飾、兵器、戰利品、娛樂、其它」。在利用分類系統時,有些器物可能同時隸屬於不同類別。查詢者利用這些屬性,再搭配提供的簡略分類,根據自己的需求加以排列組合,訂出合於自己研究的分類標準。

 

本計劃試圖深入的詮釋標本文物、並將「後設資料(meta-data)」予以數位化。

 

(more…)

臺灣大學人類學系人類學物質標本數位化工作流程

發表日期: 2008-08-08, 點閱數: 4,279 , 加入收藏櫃 , 加入書籤


 

計畫單位:臺灣大學人類學系

 

計畫名稱: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典藏文物數位化計畫

 

分項計畫名稱:臺灣原住民各族藏品資料整理研究與數位化

 

 

計畫簡介

 

臺灣大學標本陳列室典藏豐富而珍貴的民族學與考古學標本,為該系教學及研究之特色,並肩負保存地方文化資產的使命。標本陳列室除供教學研究之用,並適度對外開放參觀。近年來陸續開設博物館學相關課程,希望藉此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並拓展人類學專業知識。

臺灣大學人類學系標本收藏始於1928年「土俗人種學講座」創設時期。陳列室歷經草創、茁壯、戰爭破壞、戰後復原等變遷,所藏標本均為前身「講座」和本系最重要的資產。目前民族學標本約有三千多件,包括臺灣各地區原住民的傳統

器物和衣飾,如家屋樑、木柱、雕像、佩刀、木盤、碗、煙斗、珠衣、皮帽、刺繡、祭壺與獵首用具等;另有少數海南島、東南亞及太平洋地區的民族學標本

 

(more…)

【研討會徵稿】「原住民族傳統智慧創作與其保護」學術研討會

發表日期: 2008-06-16, 點閱數: 8,725 , 加入收藏櫃 , 加入書籤

 

【投稿報名表下載】

 

「原住民族傳統智慧創作保護條例」業於二○○七年十二月七日由立法院三讀通過並公佈施行。該法於制度設計與法位階上固然屬於憲法增修條文精神之實現,以及履踐原住民族基本法之施行法,但是在權利內容與保護上,卻已遠超過憲法與基本法抽象規定之範圍,承認了與市民法完全平行的「特殊權利(sui generis)」。如此之新權利與其實施,對目前以及未來依既有智慧財產權概念對原住民族智慧創作所進行的影音、語言、文物與標本等各種形式的典藏活動,以及藉由原住民族文物資料庫所展開之各種推廣教育、應用與創意加值計畫,其成果產出之歸屬與管理,都將造成重大影響。

 

「原住民族傳統智慧創作保護條例」所建立的,是與既存市民智慧財產權體系平行的特殊法制。其特殊性包括在傳統智慧條例之保護標的及範圍、申請主體與權利歸屬、權利內容、授權條件等方面,都與既存智慧財產權管理制度迥異。在此平行法制下,如何有效分別自亙古即發生且將永久續存的原住民族傳統智慧創作與擷取、拼貼傳統文化因子結合現代文化創意之新智慧財產,授權主體為何,與其區隔條件,還有權利認定與衝突解決機制之權能界線,將是典藏與加值原住民族相關文獻與物件時必須進行的法律評估。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謹邀請國內專家學者,就以下與原住民族傳統智慧創作保護相關之議題,提出論文:

一、原住民族傳統智慧創作之認定
二、原住民族傳統智慧創作專用權vs其他智慧財產權vs公共財
三、原住民族傳統智慧創作專用權之權利性質、範圍與限制
四、原住民族傳統智慧創作專用權之行使(說明:授權、集中管理制度、侵

權行為損害賠償之成立與認定等等….)
五、原住民族傳統智慧創作保護之國際比較

 

…………………………………………………………………………………………

指導單位: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主辦單位: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數位典藏與學習之學術與社會應用推廣計畫

          拓展臺灣數位典藏計畫

研討會地點: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館國際會議廳

研討會時間:2008111415

論文投稿須知:

(一)本研討會採用全文投稿。來稿請電腦打字,內容以不超過二萬字為原則。

(二)報名日期及論文繳交日期:

      請於20080715前繳交報名表與論文摘要。本計畫收到後將給予確認回函。全文於20080915前繳交文稿電子檔(Word格式)20081015於計畫網頁公布錄取名單,並以電郵方式通知。

(三)稿件順序:首頁(報名表)、中英文摘要、正文(含圖表)、附錄、參考文獻。

(四)摘要頁包含題目、摘要(300字以內)與關鍵字(三個以上,八個以下)

(五)報名方式:請以電子郵件報名,報名表格如本文附件,其他報名相關事宜,

懇請來信。

研討會聯絡人: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  林定立  先生

電話:02-2782-9555 分機 811;傳真:02-2786-8834

報名/聯絡信箱:tingli@gate.sinica.edu.tw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珍藏數位學術資源初步使用之現況

發表日期: 2008-05-27, 點閱數: 9,849 , 加入收藏櫃 , 加入書籤

內容發展分項計畫研究助理 / 陳柏伸

 

前言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以下簡稱史語所)自民國十七年創立以來,一直秉著研究為己任,不論在學術、文化發展上,史語所至今都有卓越的貢獻,同時也是國際上重要的漢學研究機構之一。

 

  歷史文物陳列館和傅斯年圖書館是史語所所藏文物之處,以典藏內容來分類,包括考古、人類學、金石拓片、善本圖書、檔案等文物,總計有六十四萬餘件之多,而這些豐富的典藏文物,有的更是盛名遠播,聞名中外,故「小故宮」之名不徑而走。

 

  早年史語所為有效推動科學的發展與教育大眾之責任,除了運用資訊技術作為研究工具外,亦進一步利用科學儀器來分析館藏文物,例如在1984年,史語所率先推動國內第一個數位化計畫-「史籍自動化計畫」(現為「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該計畫的目標主要是以電子化的型態來保存中文文獻;在1988年,史語所引進紅外線影像系統來辨識其所藏簡牘,由此發掘新史料與創造新知識,並確立國內數位典藏先鋒的角色。

 

  近年來,史語所在經過「數位博物館專案計畫」、「國家典藏數位化計畫」及「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洗禮後,該所的研究議題也延伸到數位化的範疇,同時史語所亦在今年的7月23日首度對外開放多年來建置的數位資源,盼能分享數位化的發展經驗與成果,使邁入二十一世紀之史語所開啟嶄新的一頁。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以數位的方式典藏文物顯然已是現代圖書館和博物館的趨勢,而數位典藏計畫更是各國發展文化的必備工作項目之一。然而,根據許多國內外典藏單位的發展趨勢,我們可以發現大部分的數位典藏計畫,似乎與資料庫的建置脫離不了關係,探究其原因,應當是資料庫以數位電子的形式來處裡資料,且具有集中管理、快速檢索資料的優勢,因此資料庫對典藏單位的仰賴程度高。此外,透過網際網路的連結,各典藏單位的資料更易於交換與應用,而這也是造成線上資料庫蓬勃發展的原因所在。

  (more…)

民俗文物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

發表日期: 2008-01-09, 點閱數: 50,823 , 加入收藏櫃 , 加入書籤

   

  文物者,乃人類發展之文化遺跡,泛指具有美學價值,歷史價值和經濟價值的古代遺物(Antique)。人類文明藝術是反映社會環境之產物,自古代流傳至今的民俗文物即是人類文明藝術活動之偉大結晶。這些珍貴而脆弱的遺產歷經千劫萬難而流傳至今,一旦消失便造成永不可彌補的傷害。然而要如何才能使這些珍貴的文物有效地擴展它的使用價值,又不傷害文物本身,將文物安全地移交到下一個世代呢?因此文物的蒐藏、保存、研究、維護、展覽、分類,每一個環結,都為牽動著文物是否能永續流傳的關鍵。

 

台灣的博物館由於年代背景或是其它環境、時空因素等,基於各種不同的原因,收藏了許多種類不一的藏品,在這數位化普及的年代,由於各種資訊和網路技術的蓬勃發展,知識的保存與訊息的交換方式也逐漸朝向數位和網際網路的形式發展,隨著資訊技術的進步,知識的管理、傳承及儲存方式與媒介,也產生革命性的改變。為了順應這種趨勢,台灣自1980年代起,各個公、私單位即陸續投入許多人力、物力,建置數位資料庫。在這一波趨勢裡,由國科會所支持、主導的便有「數位博物館專案計畫」、「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等。有許多大型、中小型的博物館也陸續加入數位化的工作,各博物館面對日益增多、且種類、狀況不一的藏品,卻無依循之標準與目標,如此一來,可能造成數位化工作成效不如預期,數位檔無法再利用等問題。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