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尋台灣攝影軌跡

圖/文 簡永彬

1826年尼普斯(Joseph Nicephore Niepce)以光畫《Heliographic》來發表世界最初的戶外風景攝影,這種被稱為以「陽光的軌跡」來描寫景物的攝影術,把人類視覺的經驗推到「極限的牆致」。尼普斯用了將近6小時的長曝光,從自家的窗戶探究屋外世界的風景,左右兩側的屋牆都留下「光痕」運行的軌跡,他成功保留世界最初的風景照片的顯像。

11年後,另一個名為達蓋爾(Louis Jacques Mande Daguerre)的法國光學研究者則拍攝了名為「藝術家的工作室」,一張銀版攝影術(Daguerreotype)的靜物照片。

1839年8月19日,達蓋爾的攝影法被法國政府買下獨賣權利,發佈全世界,法國科學學士院並公開宣布當日為攝影術的發明日,攝影術的發明最終才被敲定。

尼普斯及達蓋爾的偉大不只「Heliographic」、「Daguerreotype」的發明,更因為他們開啟了人類對「光」極致的認識。由光的軌跡應用在攝影術,它不只改變人類舊的視覺承載經驗,也轉換、定著新的視覺態度。這「日常生活中交錯的視線」,在十九世紀文明的發展中,漸漸走向近代追求本質的企圖,尤其近代都會文明的焦點。「光」所呈現的現代光景,不只是藝術,「光」甚至造就了一切科學探究的根源。它打下現代工業的基牆,攝影術成就了它的光環。從此,冒險家、旅行家、政治野心家藉著新的攝影術,強行登陸被認為低一等人類的土地,恣意滿足他們窺視的慾望並挖掘新的異域風情,橫掃新大陸。

台灣攝影史的發展脈絡

在整理台灣攝影文化歷史的發展脈絡上(我想同樣的問題也會發生在其他攝影研究者身上),到底台灣人最早的拍攝者是誰?大約在什麼年代?這些問題目前依然沒有正確的答案,只能臆測大約可能發生1870年至1880年間,沒有實際照片出土之前,我們只能大膽假設這一段時期的成立。

回顧歷史,1858年英法聯軍之役後,清廷與英、法、美、蘇各國簽下天津條約及之後的北京條約,台灣正式開埠通商,在中法條款中註明為通商口岸的淡水,此後發展成為一個國際商港。因此以國外傳教士、旅行冒險家、駐台海關人員、自然人類學者為主,拍攝台灣異域風俗的照片,大多發生在1860至1890之間。其中最著名、流傳最廣者首推約翰‧湯姆生(John Thomson)1871年間所拍攝的溼版玻璃術(Ambrotype)作品。

1840年末期的林箴,已被大陸學者認定是中國早期的銀版攝影術使用者。林箴雖然沒有作品留世,但他寫了一本《西海紀游草》,其中有提到「神鏡」,並在美國出遊時,買了一套銀版攝影器具。1962年,大陸學者發現了中國第一張銀版攝影術作品,拍攝者是中國最早照相機自製者及照相化學實驗者鄒伯奇(1819至1869)。1850至1860年間,福建、廈門及香港已有十幾間銀版照相館開業,競爭非常激烈,雖然以外國業主為多,間接也培養當地不少門徒。香港最出名的中國籍人物肖像攝影家賴阿芳,1859年在香港皇后大道開設一家攝影社,店前掛出攝影家賴阿芳的巨幅招牌。英國著名攝影探險家約翰‧湯姆生,他讚揚「賴阿芳有高超的藝術鑒賞力」。

至於1850至1860年這一段期間,有沒有清朝人到台灣開業或旅行攝影而留下影像?或有沒有台灣人到廈門、香港入門當學徒,學成回台開業?這些問題成了追溯台灣早期影像可能性的一個懸案,如有可能,將比1860年通商港口開放後更早有臺灣的影像出現。

1853年至1854年間,廣東人羅森曾任美國銀版攝影家布朗(Eliphalet Brown.jr)的助手,之後布朗隨美國東印度艦隊司令馬登‧柏利隨艦前往日本及台灣北部。布朗及羅森在日本進行了半年的採訪,並深化影響進而開展了日本最早攝影術的萌芽。布朗拍攝的當時幕末武士(Tanaka Mituoshi,1854),也成為日本最早的銀版攝影術作品。1860年代後,陸續有上野彥馬、下岡蓮杖等早期銀版攝影家與荷蘭人學習攝影知識,開啟日本攝影術第一頁歷史。令人遺憾的是,布朗及羅森並沒有留下台灣影像,羅森沒有為自己國土地留下最早影像,實為可惜。

日治時期的台灣營業照相館

目前筆者整理文獻中,發現最早由台灣人開設的照相館是鹿港人施強在鹿港所創立的「二我寫真館」(1901)。另在整理客籍攝影家的數位典藏計畫中,也發現北埔開山始祖姜家,即「老姜」姜紹祖的兒子姜振驤,是北埔第一個拿相機的人,是台灣攝影名家鄧南光的叔父。姜家留有四切(即8×10)的玻璃版底片,猜測是1890年代間所拍攝姜家在天水堂前團體的家族照片,但也無法確立拍攝者。此外,在數位典藏頭份老照相館的蒐研中,得知日治時期「真影寫真館」的張阿祥老先生,現己94歲,幾乎可以確認是從日治時期營業寫真館碩果僅存的人間國寶。昭和18年(1943),張阿祥受日本櫻井組望鄉山製材所委託拍攝《拾週年紀念寫真帖》,記錄當時櫻井組開採阿里山山林及製材工業的實況寫真,是少數台籍攝影師擁有的成績。

張阿祥的師父張鼎雙先生,早期拜開立在台北太平町一丁目(現延平北路一段)的「羅訪梅寫真館」羅訪梅為師。羅訪梅是廈門人,在當地幫人畫肖像的畫像師,受到攝影術的衝擊,不得不進而學習攝影術,後再開寫真館。1910至1920年間遷移台灣,已是台北大稻埕非常有名的寫真館。

1931年,從東京寫真專門學校第一名畢業的彭瑞麟,回國開設「アポロ写場」(後改名為「亞圃廬寫真館」),地點就在太平町二丁目,與羅訪梅寫真館只有一小段距離而己。彭氏在他的照相札記《回想の写真》中有提到,期間曾遇到同業的妨礙,必須說服理解能力欠缺的顧客,或因為拍照的價格高於城內日本人開設的相館,曾被只看價格不看品質的顧客指為賺取暴利。之後,在某一日中午,有人在彭氏的照相館前放了一槍,據說是羅訪梅寫真館裡的人開槍,意味警告。不過這無法求證,只可以讓我們了解當時競爭之激烈。

歷史影響時代風格

彭瑞麟就讀寫專時,就以「三色カボンー転写法」(Carbon Process)天然照相法洗製的彩色作品「靜物」入選東京寫真研究會之「研展畫集」第二十一輯(1930),這一張作品是台灣人第一張以黑白玻璃片洗製而成的彩色照片。筆者在整理其作品時,曾在一張小相框的背板,發現他另一張三色轉染天然寫真作品。這些永久不變色統稱所謂「Pigment Print」的古典技藝,是歐洲十九世紀未流行繪畫主義風格的攝影技法,傳到日本大約1910至1920年代間,是日本「芸術写真」的主流風格。而各國業餘攝影愛好者所謂的「攝影沙龍」或「國際沙龍」畫意風情(Pictorilism)的意境表現,隨著各國政經氛圍的不同,營造業餘趣味的走向甚至藝術況味,有少許不同。台灣在這一段攝影沙龍時期,無形養成「業餘領導專業」的局面,世界攝影十傑、博學會士、碩學會士等國際沙龍競賽制度的常勝軍,儼然變成指導者,縱橫攝影沙龍王國數十載。雖然,其中有影像風格訴求的不同,如中國會的大中國山水畫意、台灣會的紀實鄉土采集等,透過比賽制度一種審查制度公約的審美及取捨,或者連合同好組織攝影俱樂部,大抵來說,個人角度在大的主流意向中,很難有較突出的個人視覺表現,這也可以解釋,為何在1960年至1975年之間所登場的資深攝影人,在鄉土紀實的風格中,令人憶舊的時代緬懷高於個人風格。「沙龍」這個名詞變成一個時代氛圍,集體的記憶及被批判的形容動詞。六○年代的寫實潮,評判日治時期的藝術寫真為「沙龍調」或「軟調面」。八○年代的報導攝影群,看不慣六○年代的紀實鄉土、又框上「鄉土沙龍」。八○年代高幟的報導攝影,又被九○年代中後期的攝影人喻為另一種「報導攝影沙龍」。

科技、歷史與典藏

近年來影像數位化已不是檯面上問題,它已明確告知新一代的影像價值的「君臨」,根本不需要再去爭論傳統黑白暗房與數位藝術的價值。傳統黑白勢必走向歷史,就如早期從銀版攝影、溼版攝影、乾版攝影,變成一種古典技藝的趣味被人典藏,數位化就如同早期尼普斯以光畫「Heliographic」打破迷思、擴展視野的威力。影像數位所帶來的衝擊,未來甚至無法用趨勢預測,它無限量連結多面樣性的藝術裝置走向二極化。一面向外,無所不能的結合產業消費,擴展功能、普及全球化的恩澤。另一面向內,走向更私密的無限,遊走在自我身體的感官的迷思。一外一內,如同自己生命的地圖,虛與實影像本質的原罪框架,交向不知的未來。這種感覺如同台灣今年的八八水災一樣,人類過度開發自然資源,導致大地反撲。而數位藝術所窮極自我身體細微神經的感官刺激,無疑更走向異質神經,偏離原本人類本性的軌道,無法言喻的迷網更加落陷。2007年我曾參與韓國大邱國際攝影雙年展,日籍策展人飯田耕太郎先生編策一系列作品,其中隱喻攝影家自己與食物、餐盤無性交媾的繁殖生物畫面,令人深思。

物極必反,所有新事物的發展必有它發展的必要。然而,對於原本己安穩發展所謂舊的傳統,它就是一種文化,無法割捨的符號,如同台灣原本的美麗山林,就在那裡,等我們去吸取鮮綠的氣息,生生不息。

台灣雖然在近年被列入已開發國家的觀察名單中,我們暫不論歐美各國,相對於亞洲對攝影文化的重視,我們已輸對岸很多,更不用說日本、韓國。「影像」己轉變為世界共同語言,同時在全球化及數位化的雙翼並翅下,也展現屬於自己疆域的本土文化,它所呈現各階段時期發展脈絡的影像世界,是生活在這塊土地人們的共同記憶,我們豈能等閒視之!

圖片說明:

1.Joseph Nicephore Niepce尼普斯‧光畫「Heliographic」(1826)。

Joseph Nicephore Niepce尼普斯‧光畫「Heliographic」(1926)

2.藝術家的工作室,銀版攝影術Daguerreotype(1837)。

3.Camera Lucida攝影暗箱,早期利用鏡頭光線折射來描寫光景於圖紙上。

4. 日本最早的銀版攝影術作品「Tanaka M ituoshi」, Eliphalet Brown.jr拍攝(1854)。

5.中國第一張銀版攝影術作品,鄒伯奇(1819-1869)。

6.鹿港人施強在鹿港所創立的「二我寫真館」(1901)。

7.張阿祥與友人合影,阿里山大杉木前(1943)。

8.人間國寶張阿祥,現已九十四歲。

9.彭瑞麟作品「靜物」是台灣人第一張以黑白玻璃片洗製而成的彩色照片(1930)。

10.彭瑞麟另一張三色轉染天然寫真「三色カボンー転写法」(Carbon Process),被發現在另一小幅相框背板裏。

11.Utsu Yumiko「Milt baby」作品,魚卵受精的嬰孩(2005)。韓國大邱DAEGU PHOTO BIENNALE(2008)。

參考文獻資料:

1,中國攝影史,攝影家出版社。

2,PHOTOGRAPHY:A Concise History by lsn Jeffrey

3,写真130年史,田中雅夫著。

4,法國珍藏早期台灣影像,王雅倫著。

5,尋找台灣攝影歷史的文化座標,簡永彬著。

註1、引介中國攝影史註解第五十二項,Janet Lehr”John Thomson”,1980年出版攝影史第四期。

註2、十九世紀未的非銀塩相紙如Gum PrintBromild Oil Print,蛋白相紙印画法、Carbon ProcessPOP印樣紙(又稱日光相紙)等,必須用紫外光(UV)來曝光,後經溫水顯影的古典技法,都通稱為Pigment Print(顏料印画)的永久不變色作品Alternative Photographic Processes

註3、「軟調面」的日語發音為「らんちゆうめん」近似閩南話的發音(音同)「男叫嗚」意指男性性器的貶意,軟叭叭的。

加入書籤
  • Digg
  • del.icio.us
  • Facebook
  • Google Bookmarks
  • Hemidemi
  • MyShare
  • Live
  • Technorati
  • TwitThis
  • RSS
  • Funp
  • Haohao
  • MySpace
  • plunk

“找尋台灣攝影軌跡” 的回應: 6人

  1. Twitter Trackbacks for 數位典藏觀察室 » Blog Archive » 找尋台灣攝影軌跡 [ndap.org.tw] on Topsy.com Says:

    [...] 數位典藏觀察室 » Blog Archive » 找尋台灣攝影軌跡 content.teldap.tw/index/blog/?p=1683 – view page – cached 保存 原住民 台灣 圖書館 地圖 外省人 建築 影像 影音 戲曲 掌中戲、服飾 提琴 攝影 數位 數位典藏 文物 文物典藏 新增標籤 棒球 檔案 知識網 老照片 藝術 記憶 記錄 語言 語言學 資料庫 金石拓片 金門 Tweets about this link Topsy.Data.Twitter.User['botton'] = {”location”:”",”photo”:”http://a1.twimg.com/profile_images/19801522/qmini_normal.jpg”,”name”:”J.C.Chen”,”url”:”http://twitter.com/botton”,”nick”:”botton”,”description”:”",”influence”:”"}; botton: “分享 http://tinyurl.com/35oxn45 (找尋台灣攝影軌跡) http://plurk.com/p/50h71s ” 1 day ago view tweet retweet Filter tweets [...]

  2. 古少騏 Says:

    不小心逛到這裡,要跟簡先生提供兩個勘誤:姜振驤不是鄧南光的叔叔,是堂兄,姜振驤與鄧南光同輩,姜振驤的阿公姜榮華是鄧南光阿公姜榮禎的堂兄,同屬榮字輩。又,我曾推測姜振驤可能是姜家擁有相機的第一人,但現在得推翻此說,因為從年紀推算,姜振驤比鄧南光的叔叔姜瑞昌小,比他慢了好幾年才入總督府國語學校,因此姜瑞昌在師範學校學習寫真並擁有相機,會比姜振驤要早很多年。有可能姜家第一個擁有相機的是姜瑞昌,而非姜振驤。今年我會書寫一本鄧南光家族史,屆時脈絡會更清楚。

  3. 徐 千禾 Says:

    謝謝您與我們分享這些。

    若您有台灣攝影、地方記錄等相關照片文章,也歡迎您投稿至數位島嶼電子報:http://content.teldap.tw/index/?p=569。

  4. smchiou Says:

    圖片說明 1. , 2. 的年代寫錯了,不應是19xx, 應該是18xx 吧?

  5. 楊文馨 Says:

    給部落格讀者smchiou:

    謝謝您的細心瀏覽,數位島嶼電子報已聯絡簡永彬攝影工作室,經查證後確實為1826、1837。已於文章中更正,還請您參考,謝謝。

  6. treeman Says:

    尼普斯用了將近6小時的長曝光,應該是八小時。

回應

*
請輸入圖片中的文字
按下圖片中的文字取得錄音檔

Click to hear an audio file of the anti-spam word

  • Loading...


    Loading...

    Login






    註冊 | 忘記密碼

    Register





    A password will be mailed to you.
    登入 | 忘記密碼

    Retrieve password





    A confirmation mail will be sent to your e-mail address.
    登入 | Regi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