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歲時節俗」?

/劉還月

人類為了改變生活,就必須建立不同的社會,為了建構社會的價值與秩序,因而衍生出了許多生活中的禁忌或限制,這些不同來源,卻在社會的共同需求下,逐漸成為大多數人願意去遵守的規範,一般稱之為「禮俗」。

所謂的「禮俗」,原本是指兩種完全不同的生活制度,「禮」源自於《禮記》,乃指規範人民日常生活的規矩和制度,且大多數人都願意遵守的規範。「俗」也就是人民自發,並經社會普遍認同的風俗習慣,由此可見,社會中普遍接受的「禮俗」,乃是一種既符合社會規範,又可以滿足人民生活需求的生活形態。

至於「禮俗」的類型,乃完全因人類的生活而生,大體上可分為三大類:

一、因時間而生的歲時節俗

二、因信仰需求而來的民間信仰或宗教

三、因生命而生的生命禮俗

因應時間的循環而生的「歲時節俗」,指的是某個地區的一群人,為了因應環境與一年四季氣候的變化,透過不斷地學習、試驗,而衍生出的生活方式、祭祀行為與特殊節慶,這些為了因應人類生活而誕生,或者和其他地區、或族群互動學習而來的祭儀,包括了一年之中所有依時間而生的節令習俗,並以一歲、四時、八節以及雜俗等四大骨幹共同組成。

「歲」代表「一歲」之意,指的就是冬,代表收成之意,因此古人過年是因作物有所收獲,因而舉行的慶祝與分享活動,也藉著這個慶典做為上一段工作的結束,以及迎接未來挑戰的開始之期,因此過年不只充滿著豐收的喜悅,更對未來充滿期盼。

「年畫」係指農曆年節時張貼的木刻民俗版畫,其構圖畫面豐富、色彩豔麗,相當對應年節的喜慶氣氛。此幅繪一童執扇,一童負寶,一童持「年年發財」卷,還有天官捧元寶賜予民家。民家門前掛有民國旗,足見為民初時期之年畫。 〈年年發財〉,管理權:國立歷史博物館。網站名稱: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成果入口網。

「時」指的是四時,也就是四季,乃是歲時節俗中小於「歲」的慶典。春天時人們對這一年充滿期望,於是在二月初二日祭土地公,是為春祈;入夏後人們必須克服夏季所衍生的風土病,於是過端午、驅五毒;秋季作物收成,人們利用中秋的溫厚與圓滿意象,秋報天地諸神的賜予;冬時天寒地凍,萬物皆休眠,但人們經商、工作及祭祀都要有始有終,直到尾牙之期,才正式宣告這一年平常日子結束了,接下來則要進入年的喜慶中。

此為土地公、土地婆畫像。各地祭祀土地公習俗不同,有單獨祭土地公者,有土地公、土地婆併列祭祀者,此即土地公、土地婆同坐供奉,簡題為「土公土母」。相傳農曆二月初二是土地公的誕生日,商家多於此日辦備牲醴,赴土地公廟祀拜,祈求商運興隆。 〈土公土母〉,管理權:國立歷史博物館。網站名稱: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成果入口網。

「節」為八節,俗話說:「四時無災、八節有慶」,可見八節是四時之下更小的節俗。由八個節日合稱的「八節」,乃指二十四節氣中,八個直接代表四季開始與過半的節氣,也就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這八個節氣雖然同樣也源自四季,卻跟實際的農牧生產有更直接的關係,因此從事不同產業的人,都會有不同的方式來過節。

古代在立春時以泥塑土牛,祭祀農耕、畜牧之神,祈求新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春牛也因此被視為豐收與財富的象徵。民間在立春之日張貼春牛圖,除了農民祈求新年農事順利外,其他行業的一般大眾也藉此求盼新的一年間喜事多、無災厄,並且財源廣進。 〈春牛圖〉,提供者:國立歷史博物館。網站名稱: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成果入口網。

「俗」指的是雜俗,每個地方由於住民、風土、環境、產業的差異,自會產生不同的風俗或慶典,這些活動無論跟什麼人有關,不管有什麼神話傳說…,只要是因應環境而生,或者反映時間循環特性而發展出來的,如台北野柳的元宵洗港、新竹客家人的天穿日、台中南屯的端午長木屐踩街比賽、宜蘭蘇澳的中秋賽鞦韆…,全都可以歸類為地方性的雜俗,因此雜俗的類型最為龐雜,數量也是最多的。

圖片中是客家天穿日的祭品「油堆子」,又稱「油槌子」。農曆正月二十日為天穿日,傳說古代女媧補天便是在這一天完成。這天客家人為了怕觸怒神明,不進行田間與針線的工作。油堆仔即是油炸的甜粄,作成小圓球狀,在天穿日這天放在門口供桌祭拜,稱為「補天穿」。 〈油堆子〉,來源:台灣客庄文化數位典藏系統。管理權: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網站名稱: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成果入口網。

透過上述歲時節俗的簡要說的,可以發現所有這類型的禮俗,大多具有六大特色:

一、歲時節俗乃是因時間的循環而生的慶典,主要的目的是將漫長且無始無終的時間,區分成「常」與「非常」的日子,讓人們在日復一日,運轉不息的時間中,可以藉著規模不一的節俗,舉行不同的活動,以達到慶祝、分享、感恩、回饋、休息以及再出發…等目的,讓人們不致因為面對一成不變的日子而感到困乏,更可以蓄積更大的動力,為下個階段的工作全力以赴。

二、歲時節俗也是人類為適應環境而衍生的生活習俗,但因各地地理環境略有差異,因此所形成的習俗自有不同的演變,可見得許多不同的歲時節俗,乃是後天向環境學習而來的。

三、歲時節俗明顯地反應出季節和氣候的特性,舉例說明,人們對酷寒時所需要的溫暖,和面對酷熱時所驚恐的惡疫襲擊,都會有不同的處置方式,而這些方式,正是詮釋季節和氣候最佳的工具。

此為雙幅對開式鎮宅神符,於端午節時張貼,用以驅邪避疫。淡黃色底,單喜字圖案為飾,中為鍾馗,虬髯怒張,仗劍而立。相傳為鍾馗為唐代人,因屢試不中,撞階自殺,死後立志掃蕩群鬼,民間奉為驅除疫鬼之神明。此圖上端有紅蝠一隻,有「引蝠(福)歸堂」之意。 〈鍾馗〉,提供者:國立歷史博物館。網站名稱: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成果入口網。

四、歲時節俗必須具有反覆的實踐性,即在固定的時間,在環境與氣候的條件配合下,人們會自動重覆前一年所舉辦的活動或儀式,內容與形式可能有所更動,但本質和精神,卻是一脈相傳的。

五、歲時節俗的生滅與傳承:除了傳統的建構之外,外在環境的改變,也是相當重要的因素。人類雖然可以選擇自認最適宜的環境與生活方式,但大多數的人通常承襲前人留下的傳統文化與生活習慣,因此形成傳統的力量,建構出歲時節俗的主體,然而,當生存的條件或者外在的環境改變時,某些歲時節俗也會為了因應新的條件而產生新的變化,變與不變之間的最大關鍵,完全看人類的需要與適應力。

六、部份人們的遷移,雖可能帶來原居地的生活習俗與歲時觀念,但不可能把原來的歲時節俗全盤移植到新的地方(除非是大規模的村落遷徙),反而容易因環境的不同,遷移之人為了生存,必須迅速融入新的環境之中,接納該地的歲時節俗。

加入書籤
  • Digg
  • del.icio.us
  • Facebook
  • Google Bookmarks
  • Hemidemi
  • MyShare
  • Live
  • Technorati
  • TwitThis
  • RSS
  • Funp
  • Haohao
  • MySpace
  • plunk

回應

*
請輸入圖片中的文字
按下圖片中的文字取得錄音檔

Click to hear an audio file of the anti-spam word

  • Loading...


    Loading...

    Login






    註冊 | 忘記密碼

    Register





    A password will be mailed to you.
    登入 | 忘記密碼

    Retrieve password





    A confirmation mail will be sent to your e-mail address.
    登入 | Regi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