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類 ‘觀察室歷史文章’
典藏民主歷程的數位果實
星期三, 一月 11th, 2012文/李品慧
人權的概念並非二十世紀的新思想,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引發大規模的迫害與屠殺,促使聯合國在戰後重新思考基本人權的重要性。 …詳全文
閩南探源‧涵容多元
星期三, 一月 11th, 2012文/張桓忠
中臺科技大學文教事業經營研究所助理教授
當政府正在減縮組織架構時,卻將文建會擴編、提升為「文化部」,表示政府試圖藉由文化部的成立,透過業務整合與創意,將臺灣多元、奔放的文化創意匯聚成二十一世紀新的產業動能。 …詳全文
公學校的光與影
星期二, 一月 10th, 2012文/許佩賢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副教授
現代社會的人們,一般說來到從學齡以後進小學就讀,之後讀中學,到大學,在「學校」度過的時間很長,而這些學校的樣子或學習形態,基本上沒有太大的不同。這種學校形態,是一百多年前日本統治時引進台灣的「近代學校」。日本自明治維新以後,深感教育是創建新國家、從事國民統合的利器,因此很快地引進西方的近代學校制度,建立了自小學到大學的學校體系。 …詳全文
臺灣潮間帶生物的特性
星期二, 一月 10th, 2012文/陳育賢
臺灣的海岸線長約1,140公里,大致上可以分成礁岸、岩岸、礫岸、泥沙海岸與河口等幾種類型。在不同的海岸潮間帶中,棲息的生物種類就不盡相同,這是因為各種生物對其棲地環境都有其獨特的適應力,且對資源的利用程度也有所不同之故。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