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類 ‘觀察室歷史文章’

Last.fm 典藏你的音樂品味

星期三, 一月 9th, 2008

 內容發展分項計畫╱蔡幸真

 

  渴望找到更多好音樂但苦無門路嗎?近來越來越多線上音樂服務幫助我們解決這樣的苦惱,本文介紹的Last.fm線上廣播與音樂推薦服務,是其中頗富盛名的一款。Last.fm採用協同過濾的方式,幫助使用者發現符合自己口味的音樂,而不再被動地接受廣播節目餵食的音樂,或是CD側標上的宣傳文字,可自動建立自己聽過的音樂列表,典藏個人聆聽音樂的軌跡。

 

  Last.fm經常被拿來與另一款廣受喜愛的線上廣播Pandora比較,兩者的目的都在協助使用者發現自己可能感興趣的音樂,但採取不同途徑。Pandora採用音樂基因計畫(Music Genome Project)的技術,藉由分析音樂本身的組成,提供使用者相類似的音樂。只要在Pandora網頁上填入自己喜好的樂手或曲目,系統就能產生相近的音樂供使用者聆賞,透過介面上的兩個標示著「喜歡」與「不喜歡」的?圖示按鈕,使用者可為此作簡單的評分,回饋給系統,作為改進音樂篩選之依據。相較於Pandora分析音樂本身的組成,Last.fm依賴的是使用者社群的協同過濾,系統會紀錄所有使用者的聆賞歷程,並比對資料庫內其他使用者的紀錄,提供可能會感興趣的音樂。如同Amazon的推薦機制會告訴使用者購買某張專輯人也會買哪些其他專輯,Last.fm等於是告訴使用者,聽哪些音樂的人可能也會聽哪些其他音樂。此外,所有個人聆賞的歷程都會顯現在使用者的個人頁面上,包括最近聆聽的音樂、每週統計、歷史統計等等,透過這樣的歷程紀錄,也意外地讓許多使用者更具體地認識了自己的音樂喜好。其他web2.0常見的功能也相當完善,例如標籤分類、撰寫日誌、加入團體、朋友列表、評分系統、訊息交換等。自2006年七月改版後,Last.fm改善了使用者列表更新緩慢的問題,也推出了功能更多、使用更易的本機播放軟體,提昇使用者的音樂聆賞經驗。在Last.fm網站申請帳號並下載安裝播放軟體後,一場音樂發現之旅就此展開。

  …詳全文

知識庫分析報告

星期三, 一月 9th, 2008

內容發展分項計畫/曾鈺絜
 

一、 前言
    數位典藏在過去五年的不斷努力之下,已累積許多寶貴的經驗與豐富的數位內容,如何將這些片段資訊串連成更具結構的知識,是第二期數位典藏的首要任務,預計會以「主題式知識庫」來表現台灣特色,並嘗試加入Web 2.0的共建、共享精神,使其數位內容更加完整。
然而在現今資訊爆炸的網路時代,經由網際網路找尋知識已相當普及,只是在這訊息的銀河,何謂知識庫?不外乎是將內容經過篩選過濾,然後匯集而成。知識庫並不限定任何領域,皆能擁有其專有的知識庫,小至一般的FAQ1,大至整個電子圖書館藏,主要功能就是協助解決問題,讓以往前人的經驗能夠繼續傳承。

二、 資料庫與知識庫
    資料?知識?看似相同,但實質卻相異的不同個體,這之間的差異有待更精確的探討。

1. 資料庫
   定義:針對某一主題將其相關的資料,以特定的方式有系統地將這些大量、複雜且多樣的資料加以收集、整理、儲存,以提供使用者作查詢。資料庫能在最短的時間以極快的速度作資料的檢索,並選擇出使用者所需之資料。資料庫所蒐錄的資料範圍相當廣泛,但相對來說容易造成檢索結果雜亂。
2. 知識庫
定義:知識庫系統的主要工作搜集人類的知識,有系統地表達或模組化,使電腦可以進行推論、解決問題。知識庫中包含兩種型態:一是知識本身,即對物質及概念作實體的分析,並確認彼此之間的關係;而另一則是人類專家所特有的經驗法則、判斷力與直覺。

  知識庫與傳統資料庫在資訊的組織、併入、執行等步驟與方法均有所不同,概括來說,知識庫所包含的是可做決策的「知識」,而傳統資料庫的內容則是未經處理過的「資料」,必須經由檢索、解釋等過程才能實際被應用。知識庫包含人類在特定應用領域內的經驗和過去解決問題的方法,著重於資訊之間的整合,能有效並迅速找尋到適切的答案。

三、 知識庫代表類型
    知識庫大致上包含兩種型態:一是知識本身,二是專家所持有的經驗法則,目前在現今網路上有以下幾個代表類型。

1. 知識藏百科全書網 (http://www.wordpedia.com/)
  此網站主要宗旨在於「學習如何學習」;資訊是否為可靠的知識內容?是否建立在完整的知識結構上?是否有博學的專家解說導引?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出版社的編輯人必須再度扮演知識把關的媒介者角色,透過最新的數位科技,供應優質的內容給讀者。擁有二十七年出版歷史的遠流出版公司,在2000年成立了智慧藏學習科技公司,建立了《遠流字典通》之遠流英漢字詞知識庫,並轉化為線上字典及PDA字典;並且和光華雜誌合作,把光華雜誌25年的300期雜誌圖文轉化為《光華雜誌智慧藏》知識庫光碟版及intranet版;也與北京的「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合作,把74鉅冊的《中國大百科全書》轉化為《中國大百科全書智慧藏》知識庫光碟版、intranet版及internet版;目前在陽明大學廣場成立了BookSquare智慧藏書店,提供消費者實體書店的服務。

2. 維基百科 (http://www.wikipedia.org)
    維基百科以Web為基礎的超文件應用系統,支援社群導向的協同寫作方式。其具有使用方便及開放的特點,可以幫助人們在一個社群內共用某領域的知識,因而被視為一種自由、免費、內容開放的百科全書協作計劃,不需要學習艱深的程式語言,任何人都可以利用網路來編輯和使用其中的任何文章及條目,2002年1月,維基百科開始在PHP wiki軟體上運行,並使用MySQL資料庫,目前所用軟體稱作MediaWiki。

3. 聯合知識庫 (http://udndata.com/)
    聯合知識庫為聯合線上公司於2000年4月籌備,2001年2月19日正式成立的新媒體。聯合報系所發行的聯合報、經濟日報、民生報(民生報資料至2006/11/30止)、聯合晚報及星報(星報資料至2006/10/31止)等五大報在過去五十年來共發行了一百三十萬個報紙版面、一千多萬則新聞、七十餘億個字。這些新聞資產正是台灣民眾過去五十年生活的共同記憶,它不止是文字資料,而是歷史的軌跡與驗證。聯合知識庫的成立不僅提供了新聞資料的檢索更衍生了數位典藏歷史的社會責任,活化報系五十年的新聞資料,完整而翔實地呈現台灣近代珍貴史料,累積社會事實,傳遞文化變遷的軌跡,成為新世紀知識的庫藏中心,並提供完善的知識管理工具,落實打造知識社會的基礎工程。聯合知識庫除了擁有聯合報系五十年的新聞資料外更要提供各種先進的技術來活化這些資料,讓使用者能夠很方便的詮釋資料、擷取知識。為了成為完美的知識管理工具,聯合知識庫供應以下五大主要功能與服務。A.全文檢索  B.專卷查詢  C.我的剪報  D.影像圖庫  E.自動剪報系統

4. 天下雜誌知識庫 (http://www.cwk.com.tw)
    天下知識庫是天下雜誌於2004年8月正式成立的線上資料庫查詢服務,包含天下雜誌自1981年創刊至今,共25年355期,前瞻、專業、深度的國內、外財經報導,完整記錄台灣經濟起飛、企業崛起的故事、見證社會變遷、文化發展的歷史。並且曾被紐約時報譽為「台灣經濟發展的縮影」的天下雜誌,是台灣中、高階領導人最重視的雜誌,也是台灣最具積極影響力的媒體。目前最具特色的產出為「知識專題」,根據人物、事件、產業等特性,由專業編輯,整合相關報導與圖表,製作獨具特色的「知識專題」,滿足使用者對資訊整合的需求。

5. 全球華文行銷知識網 (http://www.cyberone.com.tw)
 中時網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除了透過經營中時電子報等網站以提供客戶刊登廣告外,也積極協助客戶進行行銷規劃的工作,在過程中逐漸發現,行銷這件事情非常複雜,且影響成敗的變數也非常多,透過長久經營媒體的經驗為使用者搜羅與行銷相關的各項重要知識與市場訊息,讓使用者提升行銷執行力與個人競爭力。全球華文行銷知識庫主要宗旨是為了方便行銷人吸收市場新知而設立的資訊平台,並為使用者過濾整理最新、最好以及最有效率的好內容,以方便強化競爭力。

 綜觀現今各類型的知識庫,所使用的資訊技術並無太大的突破,大致上還是以網頁程式語言配合資料庫系統軟體為主,或是套裝應用程式為輔。

四、 知識庫概括功能簡介

    看了上列數個知識庫網站,不難發現知識庫主要的功能,不外乎是將散亂不整合的資訊有系統的結構化,參考知識藏大英百科全書網,以此案為例歸納出知識庫有那些重要功能。

    知識的內容呈現包含四大項目:1.標題、2.內文、3.圖片、4.延伸閱讀;其中的延伸閱讀依照這些內容的屬性分成人、時、地、物等項目。

    依照照檢索方式有以下十種:1.分類檢索、2.注音檢索、3.英文檢索、4.筆劃檢索、5.漢語拼音檢索、6.通用拼音檢索、7.年表檢索、8.地圖檢索、9.照片檢索、10.快速查詢等。

    除了知識藏大英百科全書網之外,另一種受人關注的維基百科,加入Web 2.0 共建共享之精神,劃開了百科全書知識庫另一新紀元。

五、 Web 2.0 與知識庫

    以維基百科為例,它成功的將Web 2.0之精神運用在百科全書網,展現出另一種形式的知識庫,其實在國內較為人知的其他知識庫網站,像是聯合知識庫、天下雜誌知識庫等皆有其Web 2.0的影子,不外乎是「參與取代接收」、「分享取代控制」、「資源分散取代資源集中」,以下針對Web 2.0與知識庫做個簡單的分析。

  參與取代接收 分享取代控制 資源分散取代資源集中
知識藏
百科全書網
 
維基百科
聯合知識庫  
天下雜誌
知識庫
 
全球華文
行銷知識庫
 

表一、知識庫與Web 2.0運用分析

    由上表可以明顯的看出,目前只有維基百科利用共建知識的概念打造百科全書,而其他知識庫因涉及到商業行為,以至於共建此一目標並不容易實行,並且在分享取代控制這方面,也僅開放試用或是部份分享。

六、 知識庫常用技術
   想要建置知識庫可從專家系統著手,利用資訊技術的開發,達到建置知識庫的目的。

專家系統
    定義:專家系統係由知識庫、推論引擎及介面為基礎而組成的電腦化系統其目的在對於某一特定領域的問題作判斷、解釋及認知。由於專家系統能夠提供智慧型的決策與輔助、解決問題、並對求解的過程做某種程度的解釋,因而也可以稱為「智慧型知識庫系統」  (Intelligent Knowledge-Based System, IKBS)。

    專家系統的開發小組通常是由一群學科領域專家、程式設計師知識工程師(Knowledge Engineering)所組成,其中知識工程師在專家系統的建立中通常扮演著中樞的角色,經由訪問專家及其他方法,以決定系統內之決策法則與知識,並不斷測試、修正,以開發出一個有效的專家系統。許多專家皆指出,撰寫專家系統的最困難的部分就在於知識工程的層面,包括知識取得(knowledge acquisition)及知識表示(knowledge representation)。目前市面上已有現成的套裝軟體供使用者選擇,協助組織建置適宜的知識庫,向來備受注目的維基百科,也自行發展相關套件提供組織使用。

建立詞條與完整的分類架構
    完整知識庫架構首要必須建立清楚的詞條,以利使用者用快速便捷的找尋知識。針對詞條撰寫必須包含條目、內容、輔助圖片、撰稿人、資料出處、參照詞條等,其中的條目包含與該類相關之人、事、地、物,名稱以廣為通用或當時官方文書所載完整全文為主。

    這些散亂的知識如何整理?英國著名的心理學家東尼‧博贊(Tony Buzan)先生在1960年代末期發明了心智學習能力的觀念,利用樹狀分支圖幫助分析、學習、記憶的高效能工具,心智圖法讓分類知識更加容易。

七、 數位典藏第二期計畫知識庫建議採用方式


 由於過去五年的不斷努力,使得數位典藏有了初步的成果,此計畫結合國立故宮博物院、國家圖書館、國立歷史博物館、國史館、國史館台灣文獻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國立台灣大學與中央研究院等機構,並建立國家級的數位典藏品,截至目前為止資料庫已存放超過189 TB數位內容,數位典藏聯合目錄也累積140萬筆以上的資料。第二期的數位典藏延續第一期計畫的成果,希望能夠呈現臺灣文化與自然多樣性,建置各種主題知識庫,拓展全民對於數位典藏的參與。

    數位典藏第二期計畫預計會以「主題式知識庫」的方式來表現台灣特色,並將原本十六個主題小組縮減為生物與自然組、生活與文化組、語言與影音組、藝術與圖像組、器物與建築組、地圖與影像組及文獻與檔案組等共七個區塊,並加入「Web 2.0」的共建、共享精神,其中有四項特性:1.參與取代接收、2.分享取代控制、3.資源分散取代資源集中、免費取代收費;下列是針對Web 2.0運用在數位典藏做一個簡單的SHOT分析,我們將可以更清楚知其優缺。

Web 2.0 運用於數位典藏 SWOT 分析

優勢(Strength) 劣勢(Weakness)

1. 原本分散的資訊透過知識庫將其知識集中。

2. 全民分享豐富且多元的重要典藏資料學術價值高。

3. 數位島嶼平台提供非機構計畫之知識交流,除了接收知識更是增加參與感。

4. 此知識庫為全民所共有的資產,免費提供知識回饋全民。

1. 目前數位典藏內容及媒材多樣性略顯不足。
2. 社會大眾容易對典藏內容感到無趣。
3. 為顧及網站資訊安全,Web 2.0特有之互動模式不易呈現。
機會(Opportunity) 威脅(Threat)
1. 藉由數位典藏公開徵選計畫,可獲得更深入的專題報導。
2. 結合電子報,可提供最新的知識訊息。
3. 利用數位島嶼平台發揮Web 2.0之互動精神,鼓勵全民參與,提升知識水平。
1. 政府單位網站太過自由與開放所帶來的資訊安全問題。
2. Web 2.0所帶來的互動性也帶來龐大的工作量,人力成本不容小覷。

 由上表可知,利用Web 2.0建置知識庫並不能只有空談,也許應該要開始思考如何進行。然而數位典藏畢竟是政府機關單位,如果要建置類似維基百科的共建系統,所面臨到的安全性問題將不可忽視,當有人群彙集的地方,秩序要如何界定就會顯得格外重要,人多意味著問題複雜度會相對提高,開放與封閉之間權衡的藝術,需要花費更多的構思,網站安全機制以及管理問題正在考驗著我們團隊的智慧。

    針對知識庫知識擷取實行的階段可分為三個部份:Case.1.工作人員自行撰寫、Case 2.機構計畫單位或是利用數位島嶼平台自行負責、Case 3.合作協同方式共同撰寫。

Case 1. 優點:1.溝通容易,較有效率。
缺點:1.增加內部工作人員之業務量,須耗費較多人力成本。
      2.內部工作人員非專家,內容正確性有待探討。
Case 2. 優點:1.知識內容取自專家之筆,較無爭議。
      2.減少內部工作人員之業務量,減少人力成本。
缺點:1.溝通不易,徵件容易拖稿。     
Case 3. 優點:1.透過內部工作人員輔導機構計畫撰寫,徵件較有效率並且內容經過專家參與,較無爭議。
      2.可適度減輕內部工作人員業務量,減少部份人力成本。
缺點:1.雖然會減少徵件拖稿情形,但也容易有溝通問題。

    現今資訊科技成長迅速,再難的技術都可以透過委外(outsourcing)而順利進行;唯獨建立計畫執行者的觀念卻較為辛苦,僅管目前已有第一期計畫的豐碩成果,但在資料上略顯雜亂,須進一步整合各種資料之間的「關係」,才能成為知識庫的基礎(知識源)。訓練內部人員做好個人負責的主題小組知識加級,對外部使用者則鼓勵參與共同建置並分享其知識及經驗,進而構建各類型主題知識庫,以新型態的「內容」呈現方式,將資料進化為知識產出(knowledge output)。


八、 參考文獻
1. 知識藏百科全書網 (http://www.wordpedia.com/)
2. 維基百科 (http://www.wikipedia.org/)
3. 聯合知識庫 (http://udndata.com/)
4. 天下雜誌知識庫 (http://www.cwk.com.tw/)
5. 全球華文行銷知識網 (http://www.cyberone.com.tw/)
6. 劉常勇,知識管理, http://www.cme.org.tw/know/
7. 專家系統, http://lips.lis.ntu.edu.tw/ytchiang/study/others/expert/expert2.htm
8. 台灣大百科全書, http://taipedia.cca.gov.tw/index.aspx
9. 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 拓展臺灣數位典藏分項計畫 科技發展中程綱要計畫書
10. 知識藏大英簡明百科,網域版操作手冊(1.8版)
1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經常被提到或是問到的問題。

 

 澳洲國家圖書館數位檔案的命名方式1

星期三, 一月 9th, 2008

 
    澳洲國家圖書館的檔案命名原則是以一個辨識碼(identifier)為基礎並做變化,如此一來一個檔案的不同版本(例如同一個原始資料的不同類型檔案)便可以被輕易辨識,且這些不同版本的檔案都可以維持其獨一性。至於檔案的命名方式,根據使用需求的不同,只要在辨識碼上加上各種特徵以及序號加以變化即可。而辨識碼的命名原則包括以下幾點:

1. 獨一性:辨識碼必須是唯一的,不管之後使用在任何方面,或是被其他機構或計畫使用,都將可以輕易辨識出其辨識碼所對照之資料內容。

2. 辨識碼必須能夠和全國性的編碼方式相容。

3. 辨識碼的命名必須標明出其收藏組別,例如地圖、手稿、音樂等等,如此不僅能維持其獨一性,並可便於使用。

4. 在不同系列的收藏中,命名檔案的原則必須相同。例如在不同收藏系列中,做展示用的檔案必須以同樣的原則命名,而網站地圖的檔案命名方式也必須一致。

5. 因原始資料的性質和需求不同,辨識碼的命名原則也會不同。

辨識碼的命名原則是以nla(即澳洲國家圖書館,National Library of Australia)為開頭,緊接著加上收藏組別之代號。例如nla.pic, nla.ms, nla.map, nla.gen, nla.mus, nla.aus, nla.arc, nla.web等等。

    澳洲國家圖書館的數位化館藏包含了三方面:紙本原始資料的數位檔、原本就以網站方式呈現的數位資料、以及由各方擷取材料而形成的數位典藏資料庫。由於性質上的不同,這三類的數位檔案有不同的命名原則,其中以第一類,也就是將原始資料數位化的這一個類型,其命名方式最為嚴謹而統一。今舉其類型之命名方式為例,說明澳洲國家圖書館的檔案命名原則。

    由紙本所製作的數位檔,其檔名應該要有唯一性,並且以原始資料作為命名基礎,亦要能夠標示出其檔案的用途。如果檔案代表一個系列中的一項,則必須清楚標出整個系列及其在此系列中的地位。今以一錄音檔為例:
命名方式為:收藏種類之代碼(collection id)-收藏種類之代號(collection no.)-系列之代號(series no.)-錄音帶代號(tape no.)-段落之代碼(fragment identifier)-地位代號(role code)

收藏種類之代碼(collection id): 口述歷史類型的收藏之代碼為nla.oh(Oral History)。
收藏種類之代號(collection no.): 錄音檔的TRC號碼
系列之代號(series no.): 四位數字,代表檔案所屬之系列。開頭如不足數則補上0。
錄音帶代號(tape no.): 四位數字,代表在系列中的錄音帶編號,開頭不足數補0。
段落之代碼(fragment identifier)
地位代號(role code): 從標準清單(見附錄)中選出可以標示此檔案之地位的代碼。
版本代碼(generation code): 兩位數字,代表母帶經過處理過後的不同版本。
e.g. nla.oh-trc0234-0003-0001-m
M代表了母帶(master recording),因此此檔案為TRC0234的系列三之下的一號錄音帶之母帶

附錄1
地位代碼表
這是一個標準化的清單,可以在不同媒體類型的檔案中使用。如有需要可以新增其他的地位代碼。

代碼 描述
t thumbnail
v view
e examination
m master
a archive
s summary
st structured transcript
ut unstructured transcript
sm structural map
fa finding aid

附錄2
音樂類型檔案特徵之代碼列表
黑體字為最常使用之代碼

C Front cover
T Title page
L List title page
B Back Cover
U Contents page
I Index
X Additional page/s inserted/pasted into item
A Additional title page
F Inside (ie verso) front cover
E End papers
M Fly leaf
G Inside (ie verso) Back Cover
K Preface
R Introduction
S Port/s
Q Leaf / leaves of Plate/s
W Verso plate/s (reverse side of plate)
H Illustration/s
D Bibliography
N Biography
J Discography
V Various covers (ie. the cover of the 2nd or extra copy of the same bibliographic item that is different to the cover of the item digitised. eg. different performer featured)
1 page 1
2etc. page 2 etc.
i page i
ii etc. page ii etc.

音樂類型清單,照字母順序排列

A Additional title page
B Back Cover
C Front cover
D Bibliography
E End papers
F Inside (ie verso) front cover
G Inside (ie verso) Back Cover
H Illustration/s
I Index
J Discography
K Preface
L List title page
M Fly leaf
N Biography
Q Leaf / leaves of Plate/s
R Introduction
S Port/s
T Title page
U Contents page
V Various covers (ie. the cover of the 2nd or extra copy of the same bibliographic item that is different to the cover of the item digitised. eg. different performer featured)
W Verso plate/s (reverse side of plate)
X Additional page/s inserted/pasted into item
1 page 1
2 etc. Page 2 etc.
i page i
ii etc. page ii etc.

註:廣告沒有代碼
(以上資料擷取自Diana Dack 為澳洲國家圖書館所著之Persistent Identification Systems, Appendix1: NLA Guidelines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a Persistent Identifier Scheme for Digital Resources)。

1 Dack, Diana, “Persistent Identification Systems, Appendix1: NLA Guidelines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a Persistent Identifier Scheme for Digital Resources,”

<http://www.nla.gov.au/initiatives/persistence/Piappendix1.html>, 2001.

檔案數位化著作權問題—

星期三, 一月 9th, 2008

內容發展分項計畫/李姿穎

 

以「葉榮鐘全集、文書及文庫數位資料館」計畫為例

一、計畫簡介


  清華大學圖書館自93年度起,開始執行葉榮鐘全集、文書及文庫數位資料館」計畫。葉榮鐘先生(1900-1978),彰化鹿港人,字少奇,號凡夫,筆名奇、掃雲、擎雲、一葉、葉天籟等。自幼學習古典漢文,1918年赴日留學,故而學貫中日熟悉新舊文學。長期擔任林獻堂先生的秘書,關懷臺灣民族運動的發展、社會文化、風土民情等,都能從其著述、文稿、剪報等內容,了解葉榮鐘先生對時事的觀點及其犀利評論。

     身為橫跨二次戰前及戰後臺灣傑出知識份子,以行動及著作見證參與臺灣在民族、社會、政治運動之發展。生前遺留豐富之文件、書信、手稿、藏書、出版文章等,初估近500萬字,乃充份具備當代第一手史料的珍藏及學術研究之價值。此批史料於92年9月間,由家屬全數捐贈予清大圖書館典藏,並於93年5月清大圖書館以「葉榮鐘全集、文書及文庫數位資料館之建置」計畫,獲國科會資助進行數位典藏工作。

二、基本著作權概念釐清:

     此計畫數位化物件以平面化的文件紙本為大宗,故多採用掃瞄之方式進行數位化。若從文件屬性區分,眾多的剪報、書信、筆記、雜記、藏書、出版文章、照片等,其中未經由著作財產權人授權,有所爭議的文件類型有以下幾種:

(一)剪報:葉榮鐘先生長期蒐集相關報導,並剪輯、注釋成冊。由資料的註記、挑選能觀察葉氏對於時事的觀察重點,及個人的評論。然而,剪報內容又可分為二種。(1)新聞性的報導:此部分並非個人創意的表達,故無涉及著作權所保護之範圍。(2)記者撰寫或讀者投稿文章:扣除新聞性的報導之外,其它文章類型的著作權歸屬則分為:1、著作權屬於報社或記者:必須依記者與報社間的約定決定著作權人。若雙方間無明確約定,則按著作權法第十一條著作權屬於受雇人,著作財產權屬於雇用人。2、著作權歸屬於投稿者:若文章並非葉氏所投稿之文章,則其著作權應屬於投稿者。

(二)書信:信件往來部分為師友致葉氏的書信,及其它相關書信。書信的著作權乃屬於撰寫者,非葉氏所撰寫者,未取得正式授權不宜公開。

(三)筆記雜記:在筆記、雜記中的資料,多為葉氏所撰寫並無著作權問題。但相關詩抄、通訊錄等內容,則涉及著作權及個人隱私的問題。

因此,檔案內容在數位化後,必須對外界公開則面臨相關著作權問題。然而上述資料在取得授權方面,則有許多困難之處。

(一)著作權人不明:葉氏長期所蒐集之剪報、筆記或書信等,從資料中無法得知著作權人卒年資料,或根本不知著作權人為何。以剪報類為例,即多達2000篇的文章需考察、聯繫著作權人。而著作權人不可考,或僅知筆名的狀況無法逐一克服。故此種著作權人不明的情況,無從判斷著作權利是否已超過保護年限,及取得授權,則面臨須數十年或更久之後,方可線上公開之窘境。

(二)無法確定著作權歸屬:除卻剪報文件外,其它著作權人不明之文件,尚須逐一尋找著作權人授權。而剪報類文件則可從其發行的報社溯源,為一條尋找著作權人的線索。然葉氏剪報的內容來源分布於臺灣、中國、美國、日本等處多達58家的報社,計畫人員仍面臨許多報社找不到聯繫方式的情況。

三、解決方式:


    「葉榮鐘全集、文書及文庫數位資料館」計畫,主要期望將此批台灣近代史研究相當重要的史料數位化,並建立檢索資料庫系統供學術研究、教育等非營利目的所使用。然此公開非營利用途之目的,未必能符合文章著作權人之利益。而尚有眾多無從考察著作權人的著作,若未經授權而公開,即使主張「合理使用」則仍無法完全避免法律訴訟的風險。故成為未來「個人資料-私家文書」數位典藏後欲公開資料時,無可免除的困難所在。

     經著作權議題相關學者與專家之建議,除卻新聞報導性質之文章,尚未確定著作權利已消失,或已取得著作權人授權之文章,皆不宜於網際網路公開。應與計畫主管單位進行溝通協調,說明著作權問題之影響層面。而計畫執行單位-清華大學圖書館尚能採用著作權法第四十八條第二項:「供公眾使用之圖書館、博物館、歷史館、科學館、藝術館或其他文教機構,於下列情形之一,得就其收藏之著作重製之。第二項:基於保存資料之必要者。」可將尚未取得授權的資料,典藏於圖書館內,暫不對外公開。

     而此計畫執行中,面臨之著作權人不明及找不到著作權人的問題,乃國際間日益重視的「孤兒著作(orphan works)」議題。指仍受著作權保護的著作,卻難以或無法與著作權人取得聯繫,並洽談授權利用之情形。美國著作權局、加拿大、英國、香港等國,皆對此種找不到著作權人,亦無人出面主張著作權的著作,開始提出解決的辦法。主要原因為,孤兒著作多為已缺乏經濟價值,而若按著作權法則過度限縮大眾使用的權益,故陸續展開「孤兒著作」議題之修法。利用者若經過合理的努力,無法找到著作權人且不能確定著作權保護期間是否屆滿,則該利用行為並不構成侵權。我國對於「孤兒著作」問題自然不應排除於著作權法之外,應該持續觀察國外的案例,並研究國內此種問題產生背景,方能解決此問題。因此,在現行著作權法的規範下,使用者未經授權利用此類著作,仍無法排除法律訴訟的風險。

 

參考網站:
葉榮鐘全集、文書及文庫數位資料館http://140.114.72.37/jcyeh/
200712

 

 

 

知識網使用者分析:使用者行為部分

星期二, 一月 8th, 2008

內容發展分項計畫/郭東益 2007/08/27

    以知識網初步預設的使用目標群眾:大專院校學生以及講師族群來看,本部份從基本的網路使用動機與行為分析理論與資料開展,延續目前這類使用族群的網路使用狀況,並以較為理論面的角度來整理與知識網類似網路架構的網路使用行為。基本上一般使用者會從眾多媒介形式中選擇網路作為採用的訊息接收管道,應該便和網路在資訊量與呈現架構與其他典型媒介的重要差異有關。有別於舊型影視廣播媒介,今日承載著極大資訊量以及多樣傳播形式的網路媒介,放在使用者的關係來看,使用者的網路使用行為與資訊/知識處理的影響程度,相信是遠遠高於其他典型媒介的。也由於這些特性,當整理使用者的網路使用動機以及行為分類時,都和「資訊的處理」相關問題有很大的關係。

從動機開始

    使用動機是網路使用採取策略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而眾多種類的動機中,資訊獲取與整理都是很重要的成分。在吳淑鶯與陳瑞和(2005)的研究裡,各種網路族群在涉入程度的區分之下,不同涉入度的使用者卻有著一致的網路使用目的:搜尋資料。這點說明了使用者對於網路具有資訊尋求的先期性基本使用需求,把眾多的網路服務放在資訊處理的經營起點來看,影響使用者涉入性的因素往往不只在於某個網路媒介的資訊內容與質素問題(在超鏈結、搜尋引擎甚至Web2.0的大量催化之下,使用者搜尋理想中的網路「藏品」將越來越不是件難事),其實和其網站能給使用者多少的「黏著度」有關。

    雖然網站使用者對於網路使用有十分基本的資訊性動機,但是和網路上的資訊五花八門無所不包一樣,使用者搜尋資訊的動機也有著很多變化:例如社群交友、遊戲娛樂、流行新知…等等,這些其實都是資訊,只是種類、形式各有不同,和我們所理解的「知識資訊」相較,可能還要更多樣、更難以預測一些,但是這些資訊才是與主流網路使用最具黏著性的取決條件。

    在吳淑鶯與陳瑞和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各種層次的使用者,或多或少都有資料搜尋的需要,這裡所指的資料可能就是我們所預想的「知識性資訊」,不管是涉入性高、好用網路社群功能的重度網路使用者, 還是將網路視為吸收資訊以及保持知識更新的「中涉入度」網路使用者,甚至是僅將網路當作一個資料圖書館、平時不會接觸網路、找到想找的資訊就走人的「低涉入度」使用者,他們都將資訊的取得視為網路使用的重要條件,但是隨著涉入度的增加,其實社群、網路人際經營功能以及相關資訊的需求也越來越大,能否在這些 面向繼續留住網路使用者的關注目光以及持續使用(這就是所謂的黏著)也是現在網路組織經營客戶的重要參考指標,這也說明了商業性網站在顧及大宗主流使用者的需求上,的確顯現了不少彈性。

    不過回頭來看,對於固定單純資訊搜尋動機的使用者(這些可能包含了大部分的「低涉入度」使用者)而言,他們在知識性高的資訊使用上,可能不會輸給高涉入度的使用者,畢竟這類資訊的尋求需要才是他們使用網路的主因,但是由於中、低涉入者在客觀條件上的限制(年齡、社經程度、軟硬體限制),影響了他們使用網路的動機,也影響了他們對於網路的使用頻率,因此,如何增加資訊本身之外的網路使用條件近用度,對於能否促進這些使用者增加使用深度,甚至網站正面印象與認同,具有很大的影響,畢竟,就某種程度來說,某些知識網站的使用是「不得不用」,要是網站不夠親和,不夠契合使用者習性與需要,使用者就只會抱著「用完快閃人」 的心態,這樣的狀況對於想要促進像我們預想的知識網互動回饋架構而言,確實沒有什麼幫助。如果網站的使用設計可以讓使用這對於網站環境容易上手,增加非主動使用動機使用者對環境的好感,除了可以加強高涉入使用者對網站的正面印象,也可以提高中、低涉入度使用者的使用意願。因此,不管是使用介面、環境、整體感覺、功能提供…等等,這些都是網站在內容擴展與品質管理之外,另一個重點的規劃課題。各種使用性的設計,目標與實踐方式各有不同,不過都應該將使用者的動機與使用特性做基本的了解,接下來我們將整理一些基本的使用者特性。

使用者特性

    相信沒有人會和另一個人用完全一樣的方式來使用網路,原因除了動機不同,每個人的思考模式也是不盡相同,這類的差異牽涉到使用的習慣與策略,尤其對以資訊搜尋與知識管理為動機的網路使用行為而言,結構性的差異還建立在學習的環境條件與個人的學習型態。根據王林宇(2001)的文獻整理,一般人的認知型態可以粗分為學習早期即注意不同主題的相關性(整個概念)的整體(holistic)狀態,以及一次只專注一種主題,整體概念要到後期才會形成的序列(serial)狀態,當這兩類認知型態實踐在資訊搜尋時就會顯示不同的結果。根據Ellis,Ford & Wood(1993)以大型超文本資料庫為對象分析瀏覽工具時,便是很好的例子;其分析的瀏覽工具包括:整體概念地圖(form of a global concept map)、關鍵字索引(keyword index)、目錄(menu)以及退回功能(backtracking facility),其中分析出概念地圖為整體思考者所偏好,關鍵字索引則以序列性學習者最常用。

    認知差異影響網路資訊搜尋的另一個整體層次在於比資料處理更具整體性的「學習型態」上,王林宇整理出三種學習型態:

* 理解學習者(comprehension learner):多採用整體性思考與策略,若過於極端者,找出的資料則屬過多且表面。

* 操作學習者(operation learner):使用序列性思考與策略,若過於極端者,找出的資料則過於狹隘。

* 多元學習者(versatile learner):採取整體性與序列性思考方式,所找出的資料既相關又準確。

    比較起來,理解學習者和操作學習者分別代表整理策略與序列策略光譜間各執一端的位置,而多元學習者則是兼容兩類,有較好的學習效率,這當然是知識網這類網路使用上最理想的使用者,也會是知識回饋的重要來源,但是,不管是較整體的理解學習者或是採取序列策略的操作學習者,對於網站使用也有高度的依賴性,都應該在網站架構建立時納為主要考量:例如加強使用者個人化知識架構整理的功能,以及充分的關鍵字搜尋回饋系統。

實際的影響:台灣大專族群的網路使用

    台灣的網路使用人口裏面,大專學生佔了很大的數量,也就是上述分析中提到的高涉入度族群。吳淑鶯與陳瑞和的研究整理出高、中、低涉入性的主要人口變數差異主要出現在性別(男性設入度大致偏高)、年紀(年紀越大越偏向高涉入性)、收入(也和負擔架設的網路環境有關)…等。

    在網路資訊處理的學習層面上,張基成與唐宣蔚(2002)針對網路學習社群的案例分析中,發現了一些實施上的限制,如:使用者的網路傳輸負擔能力、互動內容的審核標準、以課程需求引發之外的學習動機不足(也影響到使用者是否願意主動共享,而非只取不給),網站資源上傳共享的方式是否利於管理。這些限制都顯示了雖然採用網路媒介的使用者都有一定程度的資訊主動尋求動機,不過能否在本單位預設的使用主力族群中,顧及各種類型使用者的特性,讓不管涉入度高低的使用者,對於我們架設的知識網平台都能有一定的信任度,近用度,甚至依賴度,這些都是需要考慮的面向。

    夏德威與劉威宏在「數位學習與網路使用對個人知識管理能力之研究」中整理發現,台灣大學生的知識管理能力現況大致良好;其中以知識獲取能力表現最佳,知識應用的能力較低,這算是一個知識網構想設計時能夠注意的重點:提供使用者高參考性的知識與管理環境,同時藉相關活動的結合引導使用者培養一定的知識應用能力(如培養分類、管理儲存知識的能力),並且透過大宗使用者所注重的人際社群元素來加以推動,夏與劉在這裡建議的推動方式便是與教育活動結合的網路數位學習方式,透過「資訊獲取」、「免費資源」、「問題解決」與「同儕互動」等學習者最在乎的功能來經營,此外,吳淑鶯與陳瑞和的研究也建議,針對不同涉入程度的使用者,應該就內容經營以及良好更新狀態、資訊搜尋基礎概念與技術推廣、結合學校機構提供更具支援性的網路硬體支援…等,以便於網路使用者的資訊處理能力提升。

小結

    本部份整理的範圍主要在於一般的使用者網路使用行為概念,透過動機與一般使用特性的討論,作為理解現有的大專學生或受教育族群網路使用特性的形成意義。其實網路的使用就是一種資訊尋求的過程,然而如何讓資訊的尋求有一定的系統與效率,達到有效,有正面意義的「知識管理」,應該是知識網站成功的條件,因為這代表了內容架構與功能使用的成熟,目標使用群眾的有效掌握與回饋,這兩點都必須因應使用者的使用特性來做調整,以使用者的搜尋需求出發,以協助培養一定知識管理能力為目標,相信以這出發點建構的知識網,應該更適合於其目標使用群眾。


【參考資料】
王林宇(2001/3月)。認知的個別差異對網路資訊搜尋行為的影響。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網頁:http://psy.nccu.edu.tw/~lennelwang/paper/cog-search.pdf
吳淑鶯、陳瑞和(2005年12月)。網路涉入影響因素、涉入程度與上網態度及行為之研究-以台灣大專學生為例。中華管理評論國際學報,第八卷:第四期,頁1-37。
夏德威、劉威宏。(2007年1月)。數位學習與網路使用動機對個人知識管理能力之研究。北商學報,第十一期,頁93-124。
張基成、唐宣蔚 ( 2002年6月) 。 知識分散式網路學習社群於大學之實施經驗及相關問題研究 。 第六屆 (2002) 全球華人計算機教育應用 大會論文集(上冊),454-461,6月14日至 16 日,北京:北京師範大學。

 

 

 

  • Loading...


    Loading...

    Login






    註冊 | 忘記密碼

    Register





    A password will be mailed to you.
    登入 | 忘記密碼

    Retrieve password





    A confirmation mail will be sent to your e-mail address.
    登入 | Regi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