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ged ‘’

閩南探源‧涵容多元

星期三, 一月 11th, 2012

/張桓忠

中臺科技大學文教事業經營研究所助理教授

一、寫在文化部成立前

當政府正在減縮組織架構時,卻將文建會擴編、提升為「文化部」,表示政府試圖藉由文化部的成立,透過業務整合與創意,將臺灣多元、奔放的文化創意匯聚成二十一世紀新的產業動能。 …詳全文

公學校的光與影

星期二, 一月 10th, 2012

/許佩賢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副教授

現代社會的人們,一般說來到從學齡以後進小學就讀,之後讀中學,到大學,在「學校」度過的時間很長,而這些學校的樣子或學習形態,基本上沒有太大的不同。這種學校形態,是一百多年前日本統治時引進台灣的「近代學校」。日本自明治維新以後,深感教育是創建新國家、從事國民統合的利器,因此很快地引進西方的近代學校制度,建立了自小學到大學的學校體系。 …詳全文

臺灣潮間帶生物的特性

星期二, 一月 10th, 2012

/陳育賢

臺灣的海岸線長約1,140公里,大致上可以分成礁岸、岩岸、礫岸、泥沙海岸與河口等幾種類型。在不同的海岸潮間帶中,棲息的生物種類就不盡相同,這是因為各種生物對其棲地環境都有其獨特的適應力,且對資源的利用程度也有所不同之故。 …詳全文

人物特寫:向古人借火的詩人余光中

星期一, 一月 9th, 2012

/林巧湄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10月21日生於中國南京。1940年,入四川南京青年會中學就讀,1947年考取北大與金陵大學,因北方戰亂,入金陵大學外系,後因國共內戰加劇而於1949年轉入廈門大學。1950年自港來台,9月考進台大外文系,並開始進軍台灣文壇。 …詳全文

人物特寫:木雕薪傳民族藝師 李松林

星期三, 十二月 21st, 2011

/薛宜真

清領時期,漢人大量渡海來台,在沃野千里的島嶼上落地生根,並將原鄉的生活習慣與宗教信仰移植,發展出獨特的台灣文化。歷經兩百多年的歷史發展,台灣社會漸趨穩定,從對岸持續進口的竹編、織布、木作等等手工藝的實用民生工具需求逐漸大增,從事製作的匠師也開始供不應求,有餘力發展工藝的台灣,吸引了許多優秀的傳統工藝匠師根留於此。 …詳全文

  • Loading...


    Loading...

    Login






    註冊 | 忘記密碼

    Register





    A password will be mailed to you.
    登入 | 忘記密碼

    Retrieve password





    A confirmation mail will be sent to your e-mail address.
    登入 | Regi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