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類 ‘觀察室歷史文章’

數位內容個人化展示介面

星期二, 四月 29th, 2008
內容發展分項計畫/陳秀華

 

  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http://www.ndap.org.tw)自民國九十一年成立以來,主要參與單位為國內重要典藏機構,有中央研究院、國立臺灣大學、國立故宮博物院、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國立歷史博物館、國家圖書館、國史館、國史館臺灣文獻館等八個機構,含括人文、社會、科技、自然等領域,希望藉由國家型科技計畫的執行,將這些機構的典藏物進行數位化,以廣為流傳應用,並相互交流典藏技術。

 

  就其下的內容發展分項計畫為例(http://content.teldap.tw),除了針對原參加國家型科技計畫的重要典藏機構調查典藏情形及記錄數位化工作流程外,後更開放一般收藏單位或個人,以徵選方式加入本國家型科技計畫(為公開徵選計畫),進行典藏品之數位化。在此公開徵選計畫執行的過程中,陸續發現部分入選單位的工作人員缺乏數位化工作的技術,以及建置數位化媒體素材管理展示平台的能力,導致最後產出的成果品質各不相同,加上申請國科會計畫有資格的限制,一般收藏者或單位須與國科會受補助機構之編制內專任教學研究人員合作申請,也使得民間收藏文物不易與國人分享。

 

  匯集整理國家專業典藏單位的文化資源及數位化經驗固然重要,但質與量畢竟有限,更多的文物是散落在民間,在缺乏管理的情況下,這些文化資產易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失。日前曾搜尋到一日本網站(Web魚圖鑑,http://forum.nifty.com/ffish/zukan/),提供平台讓使用者檢索魚類相關資料,更開放給一般民眾投稿標本照片,集眾人之力,增加資料庫內容,加強網站的可看性及實用性。數位內容不光靠個人或是某一單位就能獨力完成的,它需要大家無私的分享,以及日積月累的經驗提供,才能將更豐富的文化資產做更有效的展示及應用。

  …詳全文

影響數位化方式選擇的因素與解決方法-以善本古籍為例

星期二, 四月 29th, 2008
內容發展分項計畫/張錫澤

 

  由於善本古籍的特性,皆是百年以上的書籍,因此便會遇到各種原件類型、尺寸大小、紙質脆弱等可能影響數位化工作進行的因素,以下彙集傅斯年圖書館、國家圖書館、國立故宮博物院、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四個單位進行數位化的過往經驗,提供古籍數位的的參考。

 

  在書況檢查步驟中,發現各種書籍的狀況,包括摺角、破洞、遮字、沾黏、受潮、頁次裝訂錯誤、中縫過緊等問題,輕微者可作簡易處理,嚴重者則需送請專業修補人員進行修復,或者考量時間、經費甚至書況確實無法數位化等因素,暫不進行數位化。本文先介紹數位化工作中的問題與如何排除,對於修復工作便不加詳述,但文物修整、復原工作亦是文物保存中不可忽視的一環。古籍數位化的方式主要分為數位掃描與數位拍攝,檢視書況時即需考慮以何種方式進行數位化。

 

古籍形式眾多包括文書、卷軸、奏摺等,針對外觀、內文數位化方式亦各可選擇不同數位化方式:

  …詳全文

國家圖書館期刊報紙典藏數位化計畫簡介

星期二, 四月 29th, 2008

內容發展分項計畫/呂俊毅

 

   國家科學委員會「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自民國91年1月1日開始推展,目標是將國家珍貴文物典藏數位化。計畫下設有內容發展分項計畫、技術研發分項計畫、應用服務分項計畫、訓練推廣分項計畫;並與中央研究院、國立台灣大學、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國立故宮博物院、國立歷史博物館、國史館、國史館台灣文獻館、國家圖書館、台灣省諮議會等九個政府機構共同合作,進行數位典藏的工作。

  …詳全文

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公聽會之參加心得

星期二, 四月 29th, 2008
內容發展分項計畫/林淑惠

 

  5月27日下午赴立法院參加生平的第一次公聽會,主題是有關台灣文化創意產業未來的發展,會中邀請了政府單位、相關的工會團體代表進行討論,並以韓國的經驗為例探討我國是否有可學習、改進之處,經由這樣公開的討論了解各界所面臨到的問題及需求,這樣的用心是很令人讚賞的。但在討論之餘不禁讓我想到是否大家都只一昧的往前想,是否曾有過往回看呢?

 

  現代人只想著要修正過去邁向未來,但在邁向未來的同時是否有注意到過去存在的價值性?以音樂為例,在二十一世紀的現在每天都有上百首各類型的音樂產生,但還是常聽到老一輩的人說”老歌聽起來還是比較有味道,有種百聽不厭的感覺”,這些資料是否真有我們重視的價值呢?我們要如何將這些珍貴的資料保存下來並且繼續流傳,這可是一項重要的課題,也就是「數位典藏」存在的真正意義。利用新技術將舊有的資料保存下來,賦予舊東西新的生命,不僅可再次利用也可以作為台灣各年代文化象徵的代表。「數位典藏」這個名詞也是因為接觸了這份工作才聽到的,起初對它僅就字面上的意義有所認知,不知背後所隱藏的真正功用是智慧及記憶的保存,因此我們必須認真的思考「數位典藏」能為社會帶來的價值是什麼??藉由這次的會議啟發我對數位典藏有更進一步的期望,因此也賦予我更大使命去完成這個任務。

─揭秘密花園之面紗─台大植物標本館

星期二, 四月 29th, 2008

內容發展分項計畫/梁美珍

 

  座落於台大校園某個幽密之處,有一古老之建築物,拱型的走廊上因為潮濕而漸斑剝的牆,隱隱向經過的人吐露她的年齡。四周種植了高聳的大樹及各色各樣不知名的植物長年兀自生長。天氣好的時候,偶見陽光穿越樹蔭,直灑落下,為這建築物增添不同的光彩,叫人不遺忘她的存在。

 

 

  這棟古老的建築就是成立迄今已有七十餘年歲月之台大植物標本館。在某個陰天的早晨,我們一行人沿著一條幽靜的小徑,在標本館助理楊小姐的帶領下,前去標本館進行標本館數位化工作流程之影片拍攝工作。

 

  一如其外貌,除了桌上明顯可見是最新的電腦設備外,發現大部分的櫃子及櫥窗皆已經過不少歲月的洗禮。而我們之有幸是見識到了這棟不起眼之古老建築物裡的寶貝──珍貴的植物實體標本。

 

  台大植物標本館館藏量非常豐富,經由統計所得館藏標本數量已達二十五萬餘份,亦包含植物學上珍貴的模式標本及年代久遠的古老標本,成為學者專家們在植物學上必須參考之重點。

 

  如何讓這些古老之標本面貌曝光,不再只是默默隱藏在建築物裡幾十年後又一個幾十年,任由歲月流轉。適逢數位科技蓬勃的年代,人類享受科技的文明,文化亦漸漸受到極大的衝擊。知識的傳遞同時也加速其腳步。數位典藏的崛起讓這些受保護已久的珍貴寶貝們得永久之典藏,讓先賢學者們的辛苦研究與智慧結晶惠予後代子孫,此意義與價值就於此行文多述。

 

  經由標本館內各同仁默默耕耘,堅守自己所背負的任務,展開一份份標本的數位化工作。依舊座落於隱密角落的植物標本館,早已不知覺走在時代的前端,隱隱然發出智慧的光芒 。

  • Loading...


    Loading...

    Login






    註冊 | 忘記密碼

    Register





    A password will be mailed to you.
    登入 | 忘記密碼

    Retrieve password





    A confirmation mail will be sent to your e-mail address.
    登入 | Regi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