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Flickr經驗反觀新聞數位化
星期一, 十二月 18th, 2006
在2006年九月所舉辦的Web 2.0 國際研討會中,Flickr創辦人Stewart Butterfield展示了兩張令人印象深刻的照片。第一張是2004年九月九日出現在Flickr上的照片,拍攝了遭遇汽車爆炸事件之後的澳洲駐雅加達大使館(圖一)。該張照片上傳至Flickr的時間距離爆炸發生僅數分鐘,先於任何新聞媒體的報導。除了此張照片之外,尚有許多張由不同Flickr使用者所拍攝的雅加達爆炸(Jakarta Bombing)照片,大多搶在新聞媒體之前上傳。第二張照片是Butterfield自己所拍攝,記錄了發生於他們辦公大樓的一次筆記型電腦電池爆炸事件(圖二)。入鏡的除了炸得不成形狀的筆電之外,還有同樣正在拍攝該台筆電的其他人。也就是說除了新聞事件之外,這張照片還記錄了「紀錄新聞的瞬間」。這兩張照片充分顯示了作為一個Web2.0的平台,Flickr在新聞即時性上的參與度。新聞事件的發生有其地域性及時效性,由散佈在世界各地的使用者所提供的照片可以即時捕捉到媒體所來不及拍攝的畫面,並且以一種比任何媒體都更簡易迅速的方式讓全世界看到。因此Flickr被Butterfield稱為「世界之眼」(Eyes of the World)可說是實至名歸的。
Flickr照片的即時性和普及性來自於其使用者的數量,以及「資料提供者」和「資料接收者」雙方面的參與度。上述的兩個例子只有在使用者累積到一定數量,以及使用者有上傳照片的高度意願之下,才能夠發生。在一個Web 2.0的世代,資料提供者也就是資料接收者,除了可上傳照片的空間之外,Flickr也提供了讓使用者發表意見的平台,於是提供者和接收者都有了聲音。因此要探討Flickr的成功,要考慮到資料提供者和接收者的需求,而在一個像Flickr這樣的Web 2.0平台上,資料的提供和接收是互相影響、互相牽制的。Flickr的站台記載了其兩大成立主旨:
1. We want to help people make their photos available to the people who matter to them.
2. We want to enable new ways of organizing phot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