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人生:海哥與東部海洋生物研究中心執行團隊

作者/林慧菁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 執行秘書

圖片提供/洪曉敏

台灣東部漁業文化資產之保存與傳承計畫 助理

台灣東部漁業文化資產之保存與傳承計畫(下稱東部漁業)是由位於基隆的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下稱水試所)申請,並由水試所東部海洋生物研究中心(下稱東部中心,位於台東縣成功鎮)執行,至2012年已邁入第七年。東部漁業計畫最初的任務是將東部魚類標本數位化,2007年開始著重黑潮文化資料的數位典藏;2009年起,為使典藏內容更豐富,還加入漁民口述歷史,希望藉此機會瞭解漁業文化的另一個面貌。目前,計畫團隊蒐集整理了台東成功鏢旗魚、綠島鰹竿釣、蘭嶼鬼頭刀等三種漁法的文史資料,期望能為東部漁業的「活文化」進行完整記錄。

東部漁業計畫由基隆的水試所與台東的東部中心兩個團隊合作進行,多年來運作順利,關鍵在於兩位人物:一位是計畫主持人水試所劉燈城主任秘書,另一位是計畫的主要執行者──東部中心特聘研究員江偉全博士,人稱「海哥」。劉燈城是計畫的催生者,東部中心的魚類標本蒐藏庫,更是劉燈城任職中心主任時,一手建立起來的。劉燈城與海哥,帶領著工作團隊,為東部漁業文化資產寫下重要的一頁。

計畫執行人員拍攝之雨傘旗魚影像獲選墨西哥海洋科學期刊封面。

細說從頭,與海結緣

海哥手持PTT-100彈脫型衛星記錄標識器,裝置於單叉旗魚鏢桿上。

日治時期,海哥的祖父聽聞當時日本人建造的新港(今台東縣成功鎮)漁業非常發達,謀生容易,便從桃園舉家遷徙至新港定居。海哥的父親任職新港漁會,母親則在漁港邊賣涼水,海哥可以說是在漁港邊長大的。或許因為這層背景,小學時,同學便以「阿海」稱呼他。隨著年紀漸長,當年的阿海,變成了現在人人口中的海哥。

海哥就讀屏東農專水產養殖科時,因所學與童年生活環境相關,備覺親切,但當時並不瞭解海洋生物研究領域的課題。直到考上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受教於邵廣昭教授,才漸漸明白這個廣博的研究領域。研究所畢業後,海哥本想回鄉擔任高職水產養殖科教師。但在邵廣昭與孫志陸教授鼓勵下,海哥決定進入博士班深造,深入研究旗魚。爾後,孫老師更鼓勵他:「你在台東長大,應該回台東服務!」種種機緣使然,海哥取得博士學位後,便返鄉任職於東部漁業中心。

夏天是鏢旗魚船鏢獵雨傘旗魚的好季節,鏢手站在鏢台舉著重約20公斤的鏢桿,而比魚仔手拿著假餌在一旁指揮旗魚的游向給舵手。

重新學習,從漁港開始

到東部中心工作後,海哥才驚覺學校所學與實際工作情形有所落差。以前唸書時,每天的例行公事就是到漁港採樣、回研究室寫報告、做研究,倒也不覺得怎樣特別。怎知回到台東,漁民每次問到關於魚的問題,身為博士的海哥卻不一定答得出來。因此,常有漁民開玩笑跟他說:「阿這攏不會,是咩做瞎咪博士啊!」或是:「漁船都沒上過,怎麼研究魚啊?」對於這段回憶,海哥有感而發地說:「回到台東工作,才真正覺得研究魚類是件有趣的工作。」尤其,鎮上的漁民對自小在港邊長大的海哥都很親切,海哥對漁業有任何不瞭解的地方,漁民都會熱心地說:「沒關係,我帶你上船去看看。」海哥也藉此累積了在海上做研究的經驗。

漸漸的,海哥在成功鎮民心目中,已經像是正式的船員。

為了研究,海哥幾乎跟過所有成功鎮的漁船出海。科學方法常有針對洋流與海底地形進行研究,再歸納出海上漁場的位置。親自上過船之後,更能瞭解船長怎麼選擇漁場,有可能是既有魚獲量較高的處所,也可能根據船長自己的經驗法則推斷的新捕撈區。從漁民的視野看大海,也更能發現文字記載與科學研究的不足之處。

鏢旗魚船是高度團隊合作的傳統漁法,從找魚、鏢手、比魚仔(指揮)、船駕,每個環節環環相扣缺一不可。

鏢旗魚是健康有選擇性的傳統漁法,利用雙眼尋找浮游於水面的魚種,如鯊魚、曼波魚、魟魚,而旗魚是鏢船最主要的收入來源。

清明節至端午為東部鬼頭刀的黃金季節,新港漁市場堆滿一座座的鬼頭刀漁獲。

與時間賽跑,留下珍貴資料

利用傳統鏢旗魚漁法所捕獲的白肉旗魚,重達312公斤(前為陳永福船長,是計畫訪談的耆老之一)。

海哥的恩師邵廣昭原本就是數位典藏計畫的成員,他認為東部漁業有其特殊性,若有機會將相關資料進行數位化,可以豐富國家型科技計畫典藏的內容,便鼓勵海哥嘗試數位典藏的工作。於是,東部漁業計畫開始運作:除了劉燈城主持人與海哥之外,還有優秀的工作團隊:陳佳香、許紅虹、洪曉敏等人。計畫成員談到旗魚、蒐集標本拍照、出海作業、訪談耆老等任務,話匣子一開就停不了,言談之間,知道他們都深愛這份工作。佳香擅長質性研究,對於口述歷史比較在行,因此負責訪談研究部分。紅虹主要負責標本拍照的工作,曉敏擅長攝影,主要協助計畫側拍記錄,也和紅虹一起負責拍攝魚類標本。

談到拍攝標本,紅虹說:「有時到漁港找魚,遇到稀有的魚類就先買回來,因為不知道下次什麼時候才會遇到這種魚。買到的魚都要『趁新鮮』、當天要拍完,顏色才最正確,就怕泡到標本罐裡就會褪色。」

本年度,計畫以訪談資深漁民、地方耆老為主。為什麼在標本與黑潮資料數位化之後,還要納入口述歷史呢?海哥舉了一個令人擔憂的例子:「魚越來越少,鏢旗魚的技術又高,所以會擔心鏢旗魚的技術無法被傳承,現在用指頭數一數都可以知道還有誰在鏢旗魚。大概再十來年吧,只怕是現役的這批漁民退役,技術就會遇到斷層。」有鑑於此,計畫展開訪談作業。

佳香提到一次令她印象深刻的訪談:「旗魚船上的輪機長是很重要的角色,我們依照海哥擬定的名單,去訪談洪福全輪機長。拜訪第一天,洪福全相當感動,一直掉眼淚。到了第二次訪談,洪福全才展開笑顏,跟我們談天說地。他的家屬也認同我們的做法,趕忙把輪機長的一些收藏拿出來,給我們做數位化。」

負責工作側記的曉敏也補充說:「洪爺爺日前已經過世,我們有幸在他在世時,搶先訪談他的經歷與心路歷程,留下些許記錄。否則,這些珍貴的記憶可能就此消失不見。」這份訪談記錄,已由計畫團隊整理,以〈鏢旗魚船上靜默不倦的輪機長-洪福全先生專訪〉為題,發表於《水試專訊》31期,同時也納入計畫團隊的數位化內容。計畫團隊持續與時間賽跑,希望留下更多口述歷史等珍貴資料,讓大眾藉此對漁業文化有更深入的瞭解。

東部水試所協同公共電視於三仙台定置漁網拍攝雨傘旗魚水下游泳的珍貴畫面。

圖說同上張。

水試所東部中心江偉全博士(左)與日本長崎大學古川誠志郎博士(右)及研究生渡邊峻(中),於東部外海搭乘延繩釣漁船利用電子式衛星標識器(electronic satellite tag)成功標識一尾雨傘旗魚,並於三日後於花蓮外海順利將標識器拾回。

讓世界看見台灣的漁業文化

台灣每年冬季伴隨著東北季風的到來,台東新港魚市場裡的新鮮漁獲總大排長龍,東部旗魚在黑潮的孕育下,其豐厚的油脂是饕家的最愛。

海哥提到,鏢旗魚的漁法和水試所進行的旗魚科學研究正好結合在一起,此科學研究又跟國際組織有所連結。因此,他常利用參加國際會議的機會,與國外學者交流,介紹他所主持的台東旗魚研究。

海哥實在太愛海,甚至用阿美族語「Riyar」作為自己的外文名字。Riyar的意思就是「海」,成功鎮有許多阿美族住民,因此,從阿美族語找出「Riyar」這個字,是源自土壤與大海的感念。由於Riyar這個字的讀法太特殊,海哥參加國際會議時,常需要向國外學者解釋他這名字的緣由。看起來似乎有點費事,但也因此,外國學者只要見到這個名字,就知道是來自台東成功的海哥。

2009年,東部中心辦理「鮪旗魚鏢識放流國際研討會」時,日本長崎大學河邊玲與古川誠志郎兩位學者來台參加研討會並發表論文,2011年河邊玲帶領學生到台東成功,指導水試所關於鬼頭刀標識、野放過程中的注意事項,相關成果則由雙方共同發表。也由於這個背景,水試所在201268日與日本長崎大學正式簽署學術與教育合作備忘錄,目前已有日本學生到成功來跟海哥到船上學習,此一合作案亦開啟了水試所在國際學術交流的里程碑。

因研究的名聲逐漸展開,公視還曾經與東部中心合作,拍攝「黑潮三部曲」,影片發表後大受好評。2012年初,公視與東部中心合作開拍以旗魚為主題的紀錄片,拍攝內容利用了許多數位化成果。將來除了在國內播映,預計也將於BBCNHK等國際知名電視台播放,讓世界各地的觀眾都能看見成功鎮特殊的漁業文化,跟著劉燈城、跟著海哥、跟著計畫團隊的海海人生,一起探究、呼吸這獨一無二的海洋氣息。

◎本站相關報導文章

數位島嶼電子報第77

金黃色的季節:黑潮漁業

數位島嶼電子報第49

海洋拾光-與生活結合的「台灣東部黑潮漁業文化數位典藏」

數位島嶼電子報第42

戴著頭架的漁船台灣東部黑潮漁業文化數位典藏

加入書籤
  • Digg
  • del.icio.us
  • Facebook
  • Google Bookmarks
  • Hemidemi
  • MyShare
  • Live
  • Technorati
  • TwitThis
  • RSS
  • Funp
  • Haohao
  • MySpace
  • plunk

回應

*
請輸入圖片中的文字
按下圖片中的文字取得錄音檔

Click to hear an audio file of the anti-spam word

  • Loading...


    Loading...

    Login






    註冊 | 忘記密碼

    Register





    A password will be mailed to you.
    登入 | 忘記密碼

    Retrieve password





    A confirmation mail will be sent to your e-mail address.
    登入 | Regi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