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4x768 1280x800   Decrease font size for  -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 -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網站 Reset to normal font size for  -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網站 -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 Increase font size for  -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
 


數墓:台灣墓碑數位為典藏、教學、及研究 數位化工作流程

發表日期: 2011-12-27, 點閱數: 5,272 , 加入收藏櫃 , 加入書籤

 

 

 

計畫單位:國立高雄大學西洋語文學系

 

 

 

計畫名稱:「數墓:台灣墓碑數位為典藏、教學、及研究」

 

 

 

計畫簡介:

 

 

 

墓碑除代表個人的記憶認同,也能整體的顯現社會的認同、語言、習俗與工藝的傳承。然而基於社會與氣候因素,台灣當今的墓碑卻戲劇性地大量消失;為了保存墓碑上所顯現的豐富文化遺產,我們於2007年開始了Thakbong的計畫,其計畫主旨為將台灣豐富的墓碑建檔數位化,其資料的保存為跨族群、跨宗教、跨區域、跨階級,甚至是橫跨台灣歷史年代的。此數位建檔基本上使用地理資訊系統以保留其地理位置資訊,以及TEI相同的XML 系統將其墓碑刻字以及墳墓狀況以文字註解建檔成資料庫,而此資料庫將做為研究、教學,以及典藏用途。

 

 

 

此研究計畫目標為透過電腦化分析、數據的觀察,來探討台灣人的文化、自我認同。我們將建立一個以三萬筆台灣墓碑資料為基礎的語料庫,其涵蓋年代跨越許多時期從1800年到2005年。此研究除了針對人類語言學的議題討論,也跨足許多其他領域,包含電腦語言學、語料庫語言學、數位資料保存以及心理語言學。

 

 

 

計畫網站:http://thakbong.dyndns.tv

 

 

 

數位化工作流程圖

 

 

 



 

數位化工作流程說明

 

 

 

一、前置作業

 

 

 

必須先收集墓地所在地資訊,例如地圖上找有墓地記號者(”T”字型)或者用Google earth也看得到。此外,也有一些小的墓地,可能因為沒有名字,也可能是非法的,或是亂葬崗之類的,都是普查的調查範圍。一些非公家管理的墓地只要隨機看到就拍,有機會出公務或遊玩就拍(至今已拍了八萬多筆照片)。田野調查的主要硬體工具包括有:GPS裝置之數位相機共5台(SONY Cyber-shot DSC-HX5 1台、RICOH G700SE 2台、Samsung HZ35W 2台。必要時還需備有除草工具。因田調作業受氣候影響,下雨天或晚上不利調查與拍攝就不會前往。

 

 

 

唯某些季節的天候狀況不穩定,田調的日期很難預先規劃。已荒廢或疏於管理的墓必須由計畫人員除草及清理後方能拍攝。地層下陷、鄉鎮及都市更新計畫都可能造成墓園的損害及搬遷。部分地區亦可能潛藏蛇、蜂、有毒植物等危險生物。工作進度則依氣候條件、日照充足等情況有所不同,每次田調從數小時至一整天不等。

 

 

 

 

 

 

 

 

二、數位化步驟

 

 

 

(一)至各地墓園田調拍照(Field work, taking photos

 

 

 

每座墳墓含整體結構、墓碑、供品、土地公等在內拍攝27張照片(依墓的大小而定),其標準作業流程由計畫主持人訂定。不同墓園及不同墳墓之邊界應以一張額外拍攝的交通工具(汽、機車)照片作為區隔。

 

 

 

其主要的拍照程序有:

 

 

 

大致環視一下週遭環境,觀察附近的狀況,並決定如何分工進行調查拍攝。

 

 

 

 

2.以汽車作為邊界區隔的物件,拍攝照片以利比對。

 

 

 

  

拍攝的順序以大環境一張,接著是正面墓地,再拍攝墓碑左方、右方和土地公(后土)、石頭、祭祀物等物件,以及拍下一個墓碑作為相對位置比對,最後再以粉筆做記號表示已調查、拍攝過。(圖6~圖10)有傾倒的碑,需搬動翻正、清除塵土再拍,拍過後一樣需復原並做記號。(圖11

 

 

 

 

 

(二)記錄調查資料

 

 

 

除了拍攝墓碑(地)數張外,主要還得採集記錄相關資訊,包括:type, title, subject, source, rights, relation, publisher, language, identifier, format, description, coverage, contributor、宗教外,以及當時環境有無的樣貌,例如山林、日本墓碑、土地公、天主教、金爐等數十種的資訊調查記錄。有時還會依據墓地的環境給予等級的評比,做為研究參考數據。此類的訊息都會記載在制式的表格內。

 

 

 

因田調地處不便居多,加上拍攝時間有限。有時記錄表格若無法當場填寫,多半會回到工作室時盡早填寫。加上目前所使用的相機都有定位記錄系統,可有效記載照片的方位地理資訊。早期則是拍照和GPS系統分別攜帶拍攝,較為不便。

 

 

 

  

三、數位照片存檔及備份DVD燒錄(Saving the photos into hard disks and DVD

 

 

 

田調後的拍攝原始圖檔都會由主持人、博士後助理及研究生助理共3名人員先儲存於備份硬碟。每批田調的照片至少儲存於兩台硬碟及一張DVD中共三處。依每批田調所得照片數量多寡,下載及燒錄所費時間亦不一。

 

 

 

 

 

四、將照片檔分類儲存至計畫資料庫中,並上傳至網路介面以供助理註記Sorting the photos into database

 

 

 

這些原始jpeg圖檔約為4MB,經確認經緯度及方位資料已寫入,且墓碑文字及圖像符號清晰可見,再轉為約2MB大小(jpeg)。確定墓與墓的邊界後,將同一座墓的照片納入同一個影像群組,再上傳至透過XTML所建立的網路介面上,供註記員上網註記細節。

 

 

 

因下載速度以及程式所能處理的資訊之複雜程度皆會影響工作進度、效率。其中資料處理程式均由主持人撰寫,並不定期視需要隨時修正。這些照片大部分之後會上傳至聯合目錄,但畫面拍的不清楚者就不傳,照片無版權問題的也才能送至公開網路。

 

 

 

  

後設資料建檔流程

 

 

 

(一)後設資料建立(Metadata

 

 

 

由主持人先依計畫之需求,以英文建立metadata,再由助理翻譯成中文,或由臨時工翻譯成其他語言(阿拉伯文,日文)。助理另需與TELDAP小組協調,並視需要重新整理metadata

 

 

 

(二)初級註記(Basic Transcription and Annotation

 

 

 

主持人透過XTML建立註記介面,作為基本的標準。註記人員由網路進入該介面,將墓碑上的文字打字記錄下來,並經由下拉式選單勾選基礎的metadata資料。註記人員若有問題,例如說墓碑上的字跡難以辨視或該字為難以打字的異體字時,可點選“problem”,將該筆資料回報給進階註記人員處理。Metadata目前共有以下12分項:type, title, subject, source, rights, relation, publisher, language, identifier, format, description, coverage, contributor. 其網路資料庫上的後設資料主要欄位內容如下範例:

 

 

 

1:後設資料欄位(範例一)

 

 

 

 

 

資料庫後台的初階註記,包括了基本資料malechildfemalefamily name religion等數十類欄位。每一組照片檔案的描述還有簡易的縮寫代號,例如:Q公墓、e外面、D正面、i裏面、O祭品供品、T土地公、r右邊、k金爐、f左邊等代號。加上根據多年的經驗已經建立了一套預設資料選單,每一欄位只要選擇正確的內容填上即可,若遇到選單沒有的資料才會再增加補上。初階註記完成後,才會上傳至下一階段。(圖15~圖16

 

 

 

 

 

(三)進階註記(Advanced Transcription and Annotation

 

 

 

檢視通過初級註記的資料,處理初級註記員回報的問題,確定沒有問題後將該墓碑影像及註記資料送入計畫網站。主持人及博士後助理共2名人員能鑑別初級註記後的資料是否符合標準,亦能處理初級註記人員所回報的問題。在該筆資料確認無虞後,即已達到可匯入聯合資料庫之標準。

 

 


 

 

 

六、數位化成果資料庫建置

 

 

 

如上段所述,在訂定後設資料欄位時即考量配合資料庫建置與使用者便利性,建立瀏覽查詢、資料庫搜尋等機制,方便不同查詢需求的閱覽者進行檢索,資料庫內容亦公開分享予教學、研究各相關社會大眾廣泛使用。查詢欄位大致有依台灣各地縣市、姓氏等方式查詢,還結合google earth可直接在地圖上點選資料(圖21)。

 

 

 

 

 

計畫網站製作、維護,並將註記好的資料上傳(Releasing data onto the project’s website

 

 

 

由主持人負責網站架設,兩名助理則負責英文漢譯及漢文版面的維護。依循網路通訊協定(Communications Protocol)之標準,網站目前為英文漢文雙語。http://thakbong.dyndns.tv/)網站架設後由裝置每日不間斷地自動進行。主持人另於每筆新資料註記完成後上傳,所需時間依檔案大小不同。每個月至少上傳1,000筆墓碑資料。

 

 

 

 

 

八、維護分享資源應用平台並匯入聯合資料庫(Merging into TELDAP inventory

 

 

 

維護此分享資源平台,並整理多筆符合聯合目錄規格的檔案照片上傳匯入該資料庫。因有部分墓碑文字不清晰或後設資料待考者,則暫緩匯入,盡量以完整的資訊先與大眾運用,未來將陸續開放更多筆的資料。

 



 

製作單位:國立高雄大學西洋語文學系「數墓:台灣墓碑數位為典藏、教學、及研究」計畫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拓展臺灣數位典藏計畫

 

 

 

文字撰寫:國立高雄大學「數墓:台灣墓碑數位為典藏、教學、及研究」計畫 

 

 

 

                       主持人奧利華(Oliver Streiter)老師、計畫助理 黃駿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拓展臺灣數位典藏計畫

 

 

 

                       計畫助理 王雅萍

 

 

 

※圖片拍攝: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拓展臺灣數位典藏計畫

 

 

 

                        計畫助理 王雅萍、高朗軒

 

 

 

圖文編輯: 國立高雄大學「數墓:台灣墓碑數位為典藏、教學、及研究」計畫 

 

 

 

                 計畫助理 黃駿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拓展臺灣數位典藏計畫

 

 

 

                  生活與文化主題小組 王雅萍

 

 

 

致謝:

 

 

 

感謝國立高雄大學西洋語文學系「數墓:台灣墓碑數位為典藏、教學、及研究」計畫主持人Oliver Streiter老師、以及計畫助理黃駿先生、林美芳小姐等相關計畫工作人員撥冗指導及熱心協助拍攝與編寫。

 

 

 

 

 

 

 

 

100年度第一次文獻與檔案主題小組會議記錄

發表日期: 2011-12-23, 點閱數: 6,006 , 加入收藏櫃 , 加入書籤

拓展臺灣數位典藏計畫

100年度第一次文獻與檔案主題小組會議記錄

 
壹、時間:100年11月04日 (五)  14:00 ~ 16:20

貳、地點: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研究大樓二樓會議室

參、主席:法鼓佛教學院 杜正民教授

肆、出席人員:
(more…)

台灣第一所西式醫院—新樓醫院 數位化工作流程

發表日期: 2011-12-23, 點閱數: 4,915 , 加入收藏櫃 , 加入書籤

 

 

計畫單位:長榮大學資訊管理系

 

 

 

計畫名稱:「台灣第一所西式醫院—新樓醫院」

 

 

 

計畫簡介:

 

 

 

新樓醫院本著耶穌基督慈愛為懷的精神而設立,以醫療和傳道兩項神聖使命,來促進南台灣住民之身心靈全人之照護。院內全體員工遵照此神聖宗旨和最終目標,用愛心來服務所有病患,讓他們能夠得着健康照護和基督信仰永生的盼望。服侍(SERVICE)、愛心(LOVE)、盼望(HOPE)是新樓醫院的精神理念。

 

 

目前新樓醫院馬雅各醫學紀念館,保存許多重要文物、史料、包括書籍、手稿、期刊、證書、照片、醫療器具等文件,為台灣醫學史提供絕佳見證,如西街醫館—台灣第一所西式醫館(1865)-新舊對比的照片、台灣第一本白話字內外科看護學全集(1917)、產婆研習所教課書、早期醫師聽胎音之物等。擁有這些具有歷史價值的東西,卻礙於場地及人力限制欲參觀者不得其門而入。本計畫能透過老師與同學整合伺服器系統建構、數位拍攝、影像處理、網頁設計與虛擬實境、程式設計,呈現台灣第一所西式醫院—新樓醫院的史話,並重新塑造醫療的核心價值。

 

 

數位典藏資料的公開展示,能讓民眾對教會醫療傳道在西式醫院建立的史話更廣泛的被認識,除了文物的掌握之外,亦能經由文字的敘述,進一步引導人們探究歷史文化的興趣。藉此無遠弗屆的網際網路功能,建立並推動文化、藝術、科技等教育性網站內涵的典範,使民眾得以不受時空的限制,隨時上網瀏覽、觀賞與欣賞。希冀藉由數位典藏的推動,提升台灣民眾人文與藝術欣賞的整體素質。

 

 

計畫網站:http://www.digitalarchives.cjcu.edu.tw/SDL/

 

 

數位化工作流程圖 

 

 

 

數位化工作流程說明

 

 

一、文物數位化的前置作業

 

 

(一) 清點原件與工作規劃

 

 

根據既有文物資料進行清點、檢視原件,並製作預計數位化清單。由新樓醫院整理出預計數位化典藏品清單,該份清單文物所在地為新樓醫院與長榮中學,並與新樓醫院簽署數典計畫合作同意函。本計畫團隊並再次確認數位化典藏品的實際數量與狀況。

 

 

清單表格(圖1)內容主要分類有:人物、圖書、文件、古相片和醫療器械等。其檢視項目為文物品名、數量、來源(或捐贈者)、放置處及年代等。

 

 

 

(二) 文物清冊的檢閱核對

 

 

透過逐筆的清點註記,確認預計數位化清單所列之品項、數量與原件相符,三名成員各自複查一次以確保正確無誤。本次計畫保存之文物分藏兩地(新樓醫院與長榮中學),欲統合清冊品項著實不易。挑選兩地欲拍攝的文物標準或原則,是由新樓醫院馬雅各醫學紀念館相關負責人員整理出預計數位化典藏品清單,再檢核各文物之所在位置。

 

 

 

(三) 拍攝文物狀況檢視

 

 

針對各典藏品作資料核對與細節註記的工作,並拍攝簡易的典藏品圖片目錄以供比對參考(圖3)。資料註記的內容大致先記錄拍攝角度、順序等,此目錄僅供方便確認物品項目之用,非正式的目錄。

 

 

在文物數位化拍攝前,若發現文物損毀或過於老舊導致不適合數位化製作時,必須另行評估,並通知負責人員。其中毀損較脆弱的文物以書籍為主,目前是先採取拍攝單張具代表性影像為主,之後會嘗試接觸相關典藏文物中心(如台灣文學館等),再與新樓醫院共同討論,並作為後續建置計畫(典藏內容增加的目標之一)。因文物分屬兩地,攝影棚也會隨文物地點移動架設。

 

 

 

(四) 文物數位化方式選擇

 

 

文物數位化方式以掃描和攝影為主。平台式掃描器使用於幻燈片、平面文件類典藏品為主;數位攝影棚主要拍攝文物、器械等較大件的典藏品。盡量選擇以呈現該典藏品特色之傾角拍攝。選擇原因是為了呈現出物品的立體感和厚度,非三視圖的那種角度。由於各種物品本身視覺透視的關係,都存在一些尷尬角。選擇傾角的目的是要避免視覺上造成錯視還原該文物本身的型態與外觀。像一些鉗子打開來,擺某個角度每隻看起來都一樣,那個傾角就是區分的關鍵。

 

 

 

 

二、文物數位化步驟

 

 

(一) 規劃拍攝時程,製作拍攝清單

 

 

每一次拍攝前須確認文物狀況,並盡量以同一材質、類型的文物安排於同一天拍攝。拍攝清單視實際狀況而定,依櫃位位置順序為主拍攝。拍攝時程上較為耗時的物件有大型器械類、例如骨科吊線 、大型腳踩鑽。

 

 

(二) 訂定文物影像數位化處理規格

 

 

掃描文件:600dpi A4 TIFF,幻燈片 為1200dpi TIFF 拍攝文件:1600萬畫像素 RAW檔(*.ARW)儲存,再以電腦編修後製儲存為300dpi PSD檔

 

 

 

(三) 拍攝場地動線規劃、工作平台設置

 

 

動線以不干擾原始場地展示空間為優先。由於基於安全性考量,文物無法攜出,因此只能在收藏文物之原展示空間拍攝。由於紀念館本身很小,展櫃與大型文物之間是狹長型的走道,缺乏可架設大型攝影棚或布幔的空間,因此選擇利用小型的靜物攝影台來進行拍攝。在拍攝期間該紀念館也正常開放給機關團體參觀,可用的拍攝區域也因此受到限制。一些大型器物或畫像就得加上白色布幕或直接拍攝再進行去背修圖。

 

 

 

(四) 文物拍攝+掃描

 

 

掃描與攝影配備:Epson Perfection 1650 Photo Flatbed Scanner 平台式附光罩掃瞄機、SONY A55VL 18-55KIT、靜物攝影台、PNT 300W 攝影棚照明閃光燈*4、IBM X40筆記型電腦、Transcend SDHC CLASS 6、電池NP-FW50、PNT無線觸發器、ASL無影罩、ASL燈架組、Manfrotto腳架雲台組等週邊耗材。

 

 

工作執行方式:一人設定CS5附屬程式批次掃描負片作業,另兩人負責攝影作業,主要棚燈出力為1/8,補光棚燈出力為1/24、拍攝數值為F18 1/100秒 ISO100。每件文物至少拍攝三張,以提供後製修圖挑選為最佳版本。

 

 

 A.拍攝文物的程序步驟:

 

 

1.確認雙手皆戴好靜電手套

 

 

2.慎重移除文物櫃之玻璃隔層

 

 

 

3.確保文物拿取時不會有破壞毀損之現象

 

 

 

4.部分文物需綁上吊線才能拍攝其立體感。(為避免手持晃動,正式攝影時吊線均有吊架固定,以下圖片示範僅為示意圖)

 

 

 

5.將文物放置至靜物攝影台

 

 

 

 

6.確認攝影曝光、焦段調整(保持物品影像放大比率)

 

 

 

7.若是拍攝360度環物,則每10度拍一張,至少36張。

 

 

 

8.拍攝完成,將文物移至文物櫃。

 

 

9.返回至步驟3拍攝剩下的其他文物。

 

 

10.按照以上步驟拍攝一櫃結束後,蓋上玻璃隔層。

 

 

B.掃描文物程序步驟

 

 

1. 確認雙手皆戴好靜電手套。

 

 

2. 於文物櫃內取出幻燈片收藏冊。

 

 

3. 取下幻燈片收藏冊之打孔分頁。

 

 

 

 

4. 拍攝分頁一張照片,以利後製製作分類索引。

 

 

 

 

5. 將分頁上依序取下四張幻燈片,若該行僅有三張幻燈片,仍依照順序位置擺放三張,以避免誤植。(如圖17)

 

 

6. 置入掃描機之正片掃描片匣。

 

 

 

7. 程式批次掃描幻燈片。每四張約掃描4~5分鐘,所有幻燈片皆掃描,但會挑出其中較具代表性的十張加註說明文字。

 

 

 

8. 依規則存檔命名。

 

 

9. 掃描完畢將幻燈片放回打孔分頁。

 

 

 

10. 返回至步驟4,繼續掃描幻燈片。

 

 

11. 掃描完該打孔分頁,將該分頁放置回幻燈片收藏冊。

 

 

12. 返回至步驟2,繼續掃描餘下幻燈片。

 

 

13. 掃描該收藏冊結束,放置回文物櫃。

 

 

 

 

 

(五) 文物測量記錄

 

 

測量時以主要物件尺寸為主,長為物件之長邊,寬為物件之短邊,而非使用方式之長寬。器物類文物並無固定的測量點,所以在測量時必須針對單件文物作判定,需具備對於典藏文物的基礎了解。通常在全部品項拍攝完畢後進行量測,記錄長、寬、高(厚度)、材質等。一邊量測另一人直接記錄於電腦。

 

 

 

 

(六) 文物歸位

 

 

文物拍攝完成後,放回原置物處。

 

 

三、文物數位化影像檔後製

 

 

(一) 檢查圖檔

 

 

需具備對色彩的敏銳性,以觀察是否有色偏現象。檢查圖檔是否可用,有無失焦、細節模糊、過曝、紫邊效應等問題,並從多張圖檔中選擇最清晰一張,後製修圖為正式檔案。

 

 

 

(二) 修圖、圖像處理

 

 

必須熟悉影像處理軟體,並具備修圖能力。圖檔去背,並加以適當裁切以符合統一畫面比例,並微調照片色調以達均一表現。需對比每張圖檔相對長寬比例、曝光強度/色調以達統一。2048*1536px畫面之比例為上下左右皆縮減15%左右。若是按照一定規格縮放物體比例會造成視覺上的差異,因此逐一按照物體大小修改以符合視覺比例。

 

 

A.細節主要步驟:

 

 

1.將SONY專用的相機原始檔 ARW 使用DNG Converter。

 

 

 

2.轉換成通用數位負片原始檔 DNG 。

 

 

 

 

3.匯入DNG檔案,微調數值後開啟。

 

 

 

4.製作批次動作檔 - 「新增圖層、更改圖層名稱」。

 

 

 

5.每次開啟製作檔案便套用此動作,統一圖層名稱,便於日後複數檔案 可套用批次動作。

 

 

 

 

6.使用魔術棒工具,點選欲去背區域。

 

 

 

7.反轉選取範圍後,套用圖層遮色片。

 

 

 

8.放大檢視、使用筆刷以及橡皮擦工具修改遮色片區域,完成去背細節。

 

 

 

9.儲存原始解析度去背檔案(PSD)。

 

 

 

10.使用裁切工具統一檔案尺寸(2048*1536)、並以九宮表格初步確認物件比例。

 

 

 

 

11.調整物件大小後儲存出版以及網路檔案(PSD)。

 

 

B.3D環物製作步驟:

 

 

1.將36張照片去背完成,輸出36張連續角度圖片。

 

 

 

 

2.創建一個800*600的fla檔案,依序影格置入圖片,輸出swf播放檔。

 

 

 

3.製作播放旋轉動畫,以語法匯入swf,分離影片以及執行檔,簡化 程式。

 

 

 

(三) 圖檔命名

 

 

必須了解典藏品文物,並依照名稱規則命名。依照命名規則命名, 數位檔案命名原則依序為文物類別、文物代碼、附檔名。

 

 

 

(四) 圖檔資料轉檔、備份

 

 

需具備軟體使用、儲存、轉檔能力,並了解各種解析度的使用與燒錄軟體的運用。確保圖檔皆作業完畢且置於資料夾中即可執行搬移/複製/燒錄/製作映像檔等工作,除實體儲存媒介以外,也鏡像備份於網路空間。

 

 

 

四、後設資料建置

 

 

(一) Metadata欄位建立原則

 

 

本計畫 Metadata欄位的建立,是以參考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Metadata欄位規範,使其具有國際的相容性。

 

 

(二) Metadata設計原則

 

 

本計畫Metadata的設計原則,期望能兼顧學術研究需求的功能,並能符合網路資源的國際化。

 

 

(三) 本計畫Metadata的欄位設計

 

 

本計畫 Metadata欄位的設計是參考都柏林核心集(Dublin core),並根據計畫文物需求所規劃出之Metadata。大致上有:1.標題、2.資料識別、3.著作者、4.主題與關鍵字、5.描述、6.出版者、7.貢獻者、8數量、9型式、10.格式、11.來源、12.語言、13.範圍、14.關聯、15.管理權、16文物網站連結、17授權連絡窗口等欄位。

 

 

 

(四) Metadata著錄程序

 

 

本計畫未著錄正確之資料,故參考新樓醫院文物所發行之書籍,並採訪了解文物的人士來協助Metadata欄位的資料填寫。

 

 

 

五、網站建置

 

 

(一) 網站建置

 

 

需具備網頁設計以及網頁架構編排的能力。

 

 

 

 

(二) 資料匯入、修正與更新網頁介面與資料

 

 

需具備網頁能力及聯合目錄的匯入。目前網站資料庫分為新樓醫院、認識馬雅各、時間河流、典藏文物、計畫簡介、計畫紀念品等六大類。其中典藏文物類,即是收入了人物、圖書、文件、古照片、醫療器械等數位化的文物資料。

 

 

 

 

※製作單位:長榮大學「台灣第一所西式醫院—新樓醫院」計畫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拓展臺灣數位典藏計畫

 

※文字撰寫:長榮大學「台灣第一所西式醫院—新樓醫院」

 

                        計畫主持人 吳作樂老師、計畫助理 古敏蓉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拓展臺灣數位典藏計畫

 

                        計畫助理 王雅萍

 

※圖片拍攝:長榮大學「台灣第一所西式醫院—新樓醫院」計畫

 

 

 

                        計畫助理 古敏蓉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拓展臺灣數位典藏計畫

 

                        計畫助理 王雅萍、高朗軒

 

※圖文編輯:長榮大學「台灣第一所西式醫院—新樓醫院」計畫

 

                        計畫助理 古敏蓉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拓展臺灣數位典藏計畫

 

                        生活與文化主題小組 王雅萍

 

致謝:感謝長榮大學「台灣第一所西式醫院—新樓醫院」計畫主持人吳作樂老師、吳南烈老師、蕭學宏老師、以及新樓醫院院牧部關懷師吳依蓁小姐、計畫助理古敏蓉、戴碩良、曾繁凱、羅明一、林辰彥同學等相關計畫工作人員撥冗指導及熱心協助拍攝與編寫。

 

 

 

 

 

 

 

姚一葦、汪其楣、賴聲川戲劇創意典藏計畫

發表日期: 2011-09-19, 點閱數: 4,459 , 加入收藏櫃 , 加入書籤

 

 

 

計畫單位: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

 

 

 

計畫名稱:姚一葦、汪其楣、賴聲川戲劇創意典藏計畫

 

 

 

計畫簡介

 

 

 

「姚一葦、汪其楣、賴聲川戲劇創意典藏計畫」之目的在於藉由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所收藏之十七齣臺灣戲劇及劇場藝術演出的重要手稿、演出資料及影音紀錄之典藏,有系統地追溯並建立臺灣戲劇及劇場藝術的軌跡與歷程,亦藉由相關的學術資料與研究,探索臺灣戲劇及劇場藝術發展史。同時藉由姚一葦、汪其楣、賴聲川等臺灣當代戲劇大師極富原創性之重要創作的典藏,思索並呈現臺灣當代戲劇及劇場藝術如何汲取傳統文化的養分,並在社會發展脈絡的反思與觀照上,進一步結合表演藝術多元的表現形式、創意與理念,在質與量上大幅提升並發揮臺灣戲劇及劇場藝術領域所累積的能量與影響力。不僅可以對臺灣及全球戲劇及劇場工作者有極大助益,更可以為戲劇領域中有關姚一葦、汪其楣、賴聲川等人的研究提供完整且珍稀的學術資料,更可激發戲劇及劇場的創作多元性與研究深度。

 

 

 

該計畫之執行與完成,預計將可達到下列目的:一、建立臺灣當代戲劇及劇場藝術重要文物、手稿與影音紀錄之數位典藏資料庫。二、整合、詮釋與深化臺灣當代戲劇及劇場藝術相關資源、創意表現與影響力,建立臺灣當代戲劇及劇場藝術演出與知識網絡。三、運用數位典藏機制,提供劇場藝術在演出舞臺之外,展示蘊含於其中的歷史、社會、文化、生命思考等意涵的另一個舞台。四、運用數位典藏與相關戲劇及劇場藝術研究成果,呈現戲劇大師的創作歷程與創意之道。五、運用數位典藏的整合,擴展並深化臺灣戲劇及劇場藝術能量與其社會文化影響力。

 

 

 

 

 

 

 

製作數位化工作流程說明:

 

 

 

姚一葦、汪其楣、賴聲川戲劇創意典藏計畫工作流程圖文說明,主要分為前置作業、掃描數位化作業、影音數位化作業、資料庫及網站建置來進行數位化工作,其各部份之詳細數位化步驟如下:

 

 

 

 

 

 


 

<目 錄>

 

 

 

一、前置作業

 

 

 

(一)資料蒐集

 

 

 

由熟悉劇作背景和知識之人員,蒐集相關歷史資料,文獻分類方式以劇作本身的「節目單」作為識別依據,因為節目單的資訊最為完整,有劇作基本介紹、參與人員介紹、或創作理念等。若某部作品所蒐集得來的資料顯示演出時間不一,則是以節目單為依據。但許多資料年代久遠不易尋找,經由詢問系辦助教及訪談曾經參與製作的老師進行工作,並得以釐清作品和活動等時代背景。每部劇作都可以蒐集得到資料,可能是有些劇作沒有影片、有些沒有手稿,但不可能所有資料都缺漏。

 

 

 

(二)藏品整理與篩選

 

 

 

由熟悉典藏管理、分類,且對於劇作有基本認識之人員,進行藏品整理,將蒐集的藏品依作品分類,分別統計劇照/排練照、海報、節目單、手稿、影片、DM與其他資料之數量。再由熟悉影片內容之人員,對照劇本選出精華海報、照片、手稿及影片,依重要程度與藝術、歷史價值篩選欲數位化之藏品。篩選後的藏品以劇作分類,放入牛皮紙袋和檔案夾後置於架上,並於牛皮紙袋和檔案夾外註明劇作名稱再進行排序(圖1-1)。由於該計畫空間不足,所以未規劃保存室或防潮櫃保存藏品。 藏品內容包含照片類、影片類、其它(節目單、海報、劇照、編導手稿等),在整理藏品時,依各劇作所統計之類別數量,以Microsoft Excel表格建立欲轉檔之數位化清單(圖1-2)。

 

 

 

 

 

 

(三)編目規則訂定

 

 

 

由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博物館所老師提供意見,將欲數位化之典藏品,依據其資料內容特色制訂編目規則。編目規則牽涉到後續編目作業及檔案管理等,須多次微調修改才能得到一妥善結果。由於需配合該校的數位典藏資料庫,統整其它單位的Metadata欄位,因此也延誤編目規則之訂定。工作人員於是先進行數位化工作,將檔案以劇名來命名,後面再編數字,並無一個特定規則。直至系統建置廠商依序和其他參與單位做需求訪談,了解每個系所的需求後,再設計、整合欄位,之後才訂定出適合該計畫的編目規則。因為編目規則確立之延誤,因此後續必須將暫訂的數位檔名全部修改,造成人力與時間的浪費。

 

 

 

「姚一葦、汪其楣、賴聲川戲劇創意典藏計畫」之編目內容大致可分為兩種類型:以展演製作歸類、以劇本與研究歸類。每筆資料命名前,須先區分其內容屬性,由檔案命名可得知該筆資料的演出年份、資料類型。檔案命名編碼原則為「戲劇系代碼(CA131)或劇設系代碼(CA132)-演出年份-資料類型代碼及序號(01~49:展演製作;50~99:劇本與研究)-流水號」。譬如1984年有兩齣戲,一部是《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劇作節目單,編碼為「CA 131198401001」,所以是01,節目單是這裡面的第一件藏品,所以是001;1984年的第二部劇作《過客》則為「CA 131198402001」(圖1-3)。

 

 

 

 

 

 


 

<目 錄>

 

 

 

 

二、掃描數位化作業

 

 

 

(一)文獻資料掃描

 

 

 

由熟悉掃描器操作及具備基本影像處理人員,使用虹光AVISION FB6000U與EPSON Expression 10000XL,A3尺寸專業掃描器,與軟體Adobe Photoshop CS4進行劇作相關手稿、節目單、照片、小於A3尺寸的海報等資料數位化掃描工作(圖2-1)。若照片、節目單等資料邊緣有摺痕應儘量攤平,若物件本身摺痕隆起,可以藉由書本壓平掃描。典藏級掃描規格依照物件尺寸分為兩種,物件尺寸大於A4規格:TIFF檔、300 dpi、RGB 全彩、1:1大小、SIZE:3000×5000 pixels;物件尺寸小於A4規格:TIFF檔、600 dpi、RGB 全彩、1:1大小、SIZE:3000×2000 pixels。依照原件大小不同,單張圖檔掃描約耗時5~10分鐘。

 

 

 

該計畫初期由於編目規則尚未底定,掃描完成之檔案暫時以劇作名稱命名,後面再編數字,並無一個特定規則;待編目規則確立後,才重頭開始修改典藏級與瀏覽級之檔名,相同的圖檔、但不同規格之檔案,皆使用同一檔名。儲存典藏級檔案之資料夾先以劇作命名,劇作名稱資料夾內再以典藏級檔案所規定之解析度dpi值命名,又依物件尺寸分為「600dpi」(小於A4) 、「300dpi」(大於A4)。

 

 

 

海報物件尺寸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長條型,小於掃描機A3尺寸規格,則可自行以掃描機進行數位化工作,掃描完成後,再以接圖方式將圖檔合併。另一種海報是大於掃描機A3尺寸規格(圖2-2),因此需將海報委外給專業攝影師,使用Canon EOS 5D Mark II相機進行翻拍作業及數位檔案校修,以確保未來圖像重製之品質。廠商回傳之典藏級檔案規格為TIFF檔、300dpi、RGB全彩、SIZE:3000×5000 pixels;瀏覽級檔案規格為JPEG檔、100dpi、RGB 全彩、SIZE:600×600 pixels。委外攝影師僅回傳校修過後的圖檔,並未連同原始圖檔一起回傳。委外作業之翻拍圖檔,一張價格1,200元。

 

 

 

 

 

 

 

(二)典藏級圖檔校正

 

 

 

完成資料掃描工作後,由具備影像輸出經驗之人員,使用軟體Adobe Photoshop CS4逐張檢查數位檔清晰度、色彩、亮度與對比等屬性,以達成正確的色彩效果,並針對檔案命名及掃描內容正確性進行校對。該計畫為保留原始物件樣貌,很少修正圖檔,除非當年拍攝技巧不好,底片洗出之圖片模糊、晃動,才會進行圖檔修正。若是人為疏失,或掃描器本身故障,導致掃描的內容不完整等,有以上情形則立即重新掃描。最重要的原則是必須留存一份原始檔案,再另儲存一份校正完成之檔案。

 

 

 

(三)品質檢核

 

 

 

典藏級圖檔校正完畢後,工作人員再次逐張檢查邊界裁切是否正確、圖片是否有雜點等,必要時再行修改。

 

 

 

(四)降階轉檔

 

 

 

完成圖檔校正、檢核工作後,由熟悉影像壓縮技術之人員使用軟體Adobe Photoshop CS4,將典藏級圖檔降階轉為公共瀏覽級規格:JPEG檔、100 dpi、RGB 全彩、SIZE:600×600 pixels,轉檔調整大小時須注意圖片等比例縮放(圖2-3)。轉檔完成後另開資料夾,以瀏覽級檔案所規定之解析度dpi值命名為「100dpi」,再存入先前已儲存典藏級檔案、以劇作名稱命名之資料夾。

 

 

 

 

 

 

(五)圖檔備份與檢視   

 

 

 

掃描之圖檔備份至外接式硬碟(Seagate Free Agent)、可攜式硬碟(創見Transcend TS640GSJ25M2 640GB,圖2-4),以姚一葦、汪其楣、賴聲川三人為區別,分別備份至不同硬碟。並將資料燒錄典藏級圖檔至DVD光碟儲存,光碟以劇作名稱命名,完成後檢查檔案是否可正常開啟,確認可正常讀取後,核對光碟名稱及檔案內容無誤,則將光碟置入檔案夾收藏。由於編目規則太晚訂定,檔名已全部修正,因此需要重新燒錄DVD光碟。

 

 

 

 

 

 

 


 

<目 錄>

 

 

 

三、影音數位化作業

 

 

 

(一)影帶數位化轉檔

 

 

 

該計畫的影音資料在很久以前就曾經數位化轉檔,但當時轉檔完成後,即無保存原件錄影帶,因此在進行這項工作時,是由具備影像轉檔操作及基本影像處理之人員,將已經轉錄過、但規格不符的數位檔,重新轉檔為統一格式,使用軟體Adobe Premiere CS4進行作業,影片轉錄的時間為1:1。完成後影像輸出為典藏級保存規格:MPEG-2格式、SIZE:720×480 pixels、聲音取樣率:16bit /48kHz。由於許多影片檔案格式不一,轉檔過程十分耗時。

 

 

 

轉檔完成之影音檔案,由於有些影片不清楚,或表演者說話不清晰,工作人員需找出該劇的劇本,將對白打出後,經過校稿才存成字幕檔,將影片加上字幕。由具備影像轉檔操作及基本影像處理之人員,使用軟體Adobe Premiere CS4開啟新檔案,選取好視訊檔格式,再匯入原始檔案,將匯入的檔案拉入時間軸。再開啟建立字幕專用軟體PRTitleCreator,選取字幕範本、對白檔案,最後選取輸出字幕的資料夾按輸出。按確認後,將資料夾內的字幕拉到軟體Adobe Premiere CS4,接著將已匯入的字幕,拉進時間軸中,依據影片人物的對話,修正字幕並調整位置,最後將上好字幕的檔案,選取好轉檔格式,重新輸出即完成(圖3-1)。

 

 

 

 

 

 

(二)檔案備份與檢視

 

 

 

影音資料之檔案備份至外接式硬碟(Seagate Free Agent)、可攜式硬碟(創見TS640GSJ25M2 640GB),以姚一葦、汪其楣、賴聲川三人為區別,分別備份至不同硬碟。並將資料燒錄典藏級圖檔至DVD光碟儲存,光碟以劇作名稱命名(圖3-2),完成後檢查檔案是否可正常開啟,確認可正常讀取後,核對光碟名稱及檔案內容無誤,則將光碟置入檔案夾收藏。

 

 

 

 

 


 

<目 錄>

 

 

 

四、後設資料與資料庫建置

 

 

 

(一)典藏品描述

 

 

 

由具備良好語文書寫表達能力,並熟悉劇作歷史背景與藏品內容知識人員,依據劇作的節目單,以Microsoft Office Word 2007、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7針對典藏品進行描述,內容包含戲劇描述、創作理念、角色對照表、分場大綱、創作年表等。此項工作目的為建立Metadata欄位做準備,但分場大綱、角色對照表沒有建立在Metadata欄位;若創作理念不完整,且節目單沒有註明資料,則此欄位不需填寫。

 

 

 

(二)權利盤點作業與法律諮詢

 

 

 

由具備著作權法知識之人員完成試盤表,並尋求法律諮詢服務,草擬簡易版的合約給相關人員。但由於早期攝影著作及視聽著作並未清楚記載著作人,追究不易,經盤點法律團隊多次諮詢,在與萬國法律律師事務所的建議下,影帶版權因權利不明,將不進行影片剪輯工作,也不會放進網站供人瀏覽,但會繳交影像數位化之成果予國科會。

 

 

 

(三)Metadata欄位設計、建立

 

 

 

Metadata欄位是參考都柏林核心,以及聯合目錄交換格式、國家文化資料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等規範,由熟悉Metadata資料標準之人員與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博物館所、電算中心人員、系統建置廠商進行討論修改,針對藏品不同類型物件,研擬出名稱(劇作與藏品類型)、主題(劇作名)、創作者(編導演、設計群)、描述(戲劇描述、創作理念、演出時間、演出地點)、創作理念、其他參與者(前台人員、製作人等),定義出適宜該計畫數位化藏品之Metadata欄位(圖4-1)。

 

 

 

由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的數位典藏資料庫需統整該校其他單位不同的藝術類別,導致該計畫後設資料欄位遲遲無法定案,造成作業上的困擾。直至該校的數位典藏資料庫建立完成後,才與該校劇場設計系達成數位典藏次分類共識,但因欄位的調整,必須重新輸入先前已完成的後設資料,耗費更多的時間。   

 

 

 

Metadata欄位規劃完成後,於資料庫網頁上填寫每筆檔案之Metadata 欄位與相關文字資料,並可選擇部分基本欄位與前後排列順序,輸出成Excel表格(圖4-2、4-3)。由於劇作的節目單有很多頁,且有連貫性,建置Metadata人員因此將一部劇作的多頁節目單,建置成一筆Metadata資料。原則是看資料的連貫性而不是看重要性,例如隨手寫的筆記,有連續性,就會多件資料建置一筆Metadata;如果是重要的手稿、關鍵性的資料,就會單獨建置一筆Metadata。

 

 

 

 

 

 

 

(四)資料庫建置與開放利用

 

 

 

系統建置廠商協助該計畫建置資料庫後,依照使用者之權限等級開放資料庫,權限層級擬分成網路管理者與公開使用者兩類,僅網路管理者可進入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數位典藏平台之後台修改資料,供有能力解讀與著錄Metadata欄位內容的助理進入校正,確保資料的正確性(圖4-4)。

 

 

 

 

 

 

(五)網站的設計與建置

 

 

 

由具備網頁美術設計經驗之人員,先規劃網站的架構與網頁呈現,再與該計畫助理不斷進行溝通討論,設計出適合該計畫之網站架構。網站建置完成後,提供一美觀且簡潔的展示介面(圖4-5、4-6),以呈現豐富的典藏資料,並可藉由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所統整的數位典藏平台,讓使用者搜尋資料(圖4-7)。並由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的計畫團隊成員進行網站功能測試,網站後台人員並不時的針對測試結果進行相關修正與調整。

 

 

 

該計畫團隊在與網站設計人員討論之後,為考慮日後計畫延續性及管理上的方便,因此採用GOOGLE協作平台,可連結至該校數位典藏資料庫,並放置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計畫LOGO,權利授權清楚與具代表性的典藏品才會放入該計畫網站。

 

 

 

 

 

 

※ 製作單位: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

 

 

 

                      姚一葦、汪其楣、賴聲川戲劇創意典藏計畫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

 

 

 

※ 文字撰寫: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

 

 

 

                      姚一葦、汪其楣、賴聲川戲劇創意典藏計畫

 

 

 

                     計畫助理   陳柏嘉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

 

 

 

                     語言、影音與新聞主題小組助理   張思瑩

 

 

 

※ 圖片拍攝:姚一葦、汪其楣、賴聲川戲劇創意典藏計畫

 

 

 

                    計畫助理    陳柏嘉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

 

 

 

                    計畫助理    江沛航

 

 

 

※ 圖文編輯: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

 

 

 

                   語言、影音與新聞主題小組助理    張思瑩

 

 

 

致謝: 感謝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姚一葦、汪其楣、賴聲川戲劇創意典藏計畫」主持人 黃建業教授撥冗指導及提供實地拍攝照片與簡介編寫,並感謝陳柏嘉先生等相

關計畫人員之協助。

 

 

 

 

修訂日期:2011/07/08

 

 

 


 

<目 錄>

 

 

 

 

蘭陽舞蹈團舞作資產數位典藏計畫(I)

發表日期: 2011-09-19, 點閱數: 5,138 , 加入收藏櫃 , 加入書籤

 

計畫單位:國立交通大學圖書館

 

 

計畫名稱:蘭陽舞蹈團舞作資產數位典藏計畫(I)

 

 

計畫簡介

 

 

蘭陽舞蹈團於1966年發源自台灣東部蘭陽平原,成立之初即以保存並發揚民族舞蹈之精髓風貌為宗旨,於     1974年前進歐洲,在義大利公演三個 月,從此在國際間建立起文化藝術的友誼。這四十多年來,蘭陽舞蹈團共計出國演出近40次,訪問世界30餘國,演出場次逾千場。

 

 

走過四十餘載的蘭陽舞蹈團,一共創作了一百五十餘支各類的舞作,包括展現優美文化風情的「江波舞影」、「迎親」「哪吒」;充滿地方特色的「搶孤」、「跳月」及「山地舞」;氣勢磅礡的「擂鼓振軍威」及「鼓動蘭陽」;再加上意境優美的「孔雀林」、「雨過天青」及「極境」等。蘭陽舞蹈團目前設有羅東團、台北團以及芭蕾舞團三個子團,呈現出更為多樣寬廣的內容。近年更致力於以創新手法描繪古典世界之美,陸續創作大型舞劇如「噶瑪蘭公主」、「聽花人」、「魔法師梅古拉─24 孝大冒險」、「島嶼神話」等。由於舞蹈藝術具有時效性,一旦表演結束其作品也會隨之消逝;再者,舞蹈又屬於綜合性的藝術表演,其中涉及的創作包括了音樂、服裝、燈光、舞台、道具等等。因此,為了有效益地典藏蘭陽舞蹈團的舞蹈藝術,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時間與金錢,更應善用數位科技來進行典藏工作。   

 

 

該計畫團隊過去已執行多年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成果豐碩,典藏數位化的對象包含了李泰祥、林懷民、楊英風等多位對台灣文化影響深重的人士。在獲知蘭陽舞蹈團創辦人秘克琳神父於2009年獲得第三屆宜蘭文化獎的殊榮之後,交通大學乃主動接觸蘭陽舞蹈團,討論合作的可能性,雙方在理念契合之下,合作研擬「蘭陽舞蹈團舞作資產數位典藏計畫」,希冀藉由交通大學過去執行「雲門舞集舞作資產數位典藏計畫」及其它數位典藏的經驗,將蘭陽舞蹈團豐富而重要的文化藝術資產數位化。

 

 

「蘭陽舞蹈團舞作資產數位典藏計畫」擬以兩年為期,將蘭陽舞蹈團四十多年來累積的各類型資料數位化。第一期計畫將由蘭陽舞蹈團的歷年舞劇、舞作中,精選43齣經典代表作進行數位典藏及國內外巡演活動紀錄,約25次,典藏品內容包含節目單、剪報文章、照片、海報、影片等。第二期計畫延續上一期計畫再更孜整的典藏蘭陽舞蹈團的歷年舞劇、舞作中,精選56齣經典代表作進行數位典藏及國內外巡演活動紀錄,約52次。

 

 

 

 

 

 

製作數位化工作流程說明:

 

 

蘭陽舞蹈團舞作資產數位典藏計畫工作流程圖文說明,主要分為前置作業、掃描數位化作業、拍攝作業、影音數位化作業、資料庫建置及網站建置來進行數位化工作,其各部份之詳細數位化步驟如下:

 

 

 

 

 


 

<目 錄>

 

 一、前置作業

 

 

(一)進度規劃

 

 

由熟悉數位典藏管理、分類與數位化工作過程之人員,估計總工作量與規劃工作進度,並參考同為典藏表演團體之雲門舞集數典計畫的經驗來進行規劃。蘭陽舞蹈團典藏物品總類繁雜且眾多,藏品的篩選是由舞蹈團資深人員於工作時間特別挪出空檔進行清點篩選,交通大學的計畫人員再進行協助,相對較為耗時。

 

 

(二)藏品篩選與整理 由具備了解蘭陽舞蹈團歷史背景知識之人員,依重要程度與藝術、歷史價值篩選欲數位化之藏品。因藏品內容包含蘭陽舞蹈團演出影片(盤帶、Betacam、VHS)與演出活動文宣(海報、節目單、傳單)、記錄照片及舞蹈創作相關設計(服裝、道具),種類繁多、數量亦龐大,該計畫人員依據蘭陽舞蹈團在交付典藏品時,所建立的藏品取件清單進行工作(圖1-1)。無論紙本資料有無破損或水漬,以重要性為選擇標準,若破損過於嚴重不適宜搬運及拆卸下來掃描,則改以數位相機翻拍。 照片類資料在挑選時,先由蘭陽舞蹈團資深團員告知計畫人員相關資訊,並於照片背面張貼紙條,劇照會註明舞蹈名稱、拍攝日期、地點,便於日後工作人員建檔(圖1-2)。待資料數位化後,交大計畫人員再將藏品送回蘭陽舞蹈團,並另建立一份歸還清單,海報類藏品並有圖片之縮圖,方便進行清點(圖1-3)。經過篩選、數位化後的資料依資料類型包覆無酸保存套後置入檔案夾,於檔案夾外貼上標籤註明,並以日期作排序(圖1-4)。

 

 

 

 

 

 

 

(三)編目規則訂定

 

 

將欲數位化之典藏品,依據其資料內容特色制訂編目規則,編目規則為參考過去執行「雲門舞集舞作資產數位典藏計畫」及其它數位典藏的經驗制訂。各類編目代碼以易於辨識為原則,多取用英文單字前2-3字母。由於編目規則牽涉到後續編目作業及檔案管理等,須多次微調修改才能得到一妥善結果,確立後方能進行檔案編目。   

 

 

蘭陽舞蹈團每場演出包含數支舞蹈作品,藏品內容大致可分為兩種類型:以舞碼歸類(例如服裝道具照、劇照、演出影片等)、以活動歸類(例如節目單、傳單、海報、報導等)。這兩類藏品之檔案命名最大的不同在於有無加入舞作代碼。蘭陽舞蹈團的一支舞蹈大約五分鐘,一場公演可能演出好幾十支作品,所以節目單只能以活動歸類。每筆資料命名前,須先區分其內容屬性及資料類型,由檔案命名可得知該筆資料的舞蹈類型、事件日期、資料媒體類型等。以舞碼歸類,譬如照片、影片、音樂、樂譜之檔案命名編碼原則為「類型代碼及日期-舞作代碼-資料類型代碼及序號」,例如「DA19740101-001-avi001」,意指舞作《嘉賓宴》於1974年01月01日演出的第一筆影片資料。以活動歸類,譬如傳單、節目單、海報、書籍之檔案命名編碼原則為「類型代碼及日期-資料類型代碼及序號-頁碼」,例如「DA197401-pr001-01」,意指1974年1月演出活動的節目單第001號第一頁。

 

 

 

 

 


 

<目 錄>

 

 

二、掃描數位化與拍攝作業

 

 

(一)文獻資料掃描

 

 

由熟悉掃描器操作及具備基本影像處理人員,使用Microtek全友 ScanMaker 9800XL,A3尺寸專業掃描器,進行舞蹈團相關剪報、傳單、節目單、照片等資料數位化掃描工作(圖2-1)。若照片、節目單等資料邊緣有摺痕應儘量攤平,若物件本身摺痕隆起,可以藉由書本壓平掃描。典藏級掃描規格為TIFF檔、600 dpi、RGB 全彩、1:1大小,依照原件大小不同,單張圖檔掃描約耗時5分鐘。掃描完成之檔案及資料夾命名包含該掃描物件相關日期及名稱,以便日後進行編目,並建立典藏品數位化清單。 由於海報物件尺寸大於掃描機規格(圖2-2),因此需將海報委外給長期合作的專業攝影師,使用Canon EOS 5D Mark II相機進行翻拍作業及數位檔案校修,以確保未來圖像重製之品質。廠商回傳之檔案規格為TIFF檔、350dpi、RGB全彩、SIZE:3000×4500 pixels以上。委外作業之翻拍圖檔,一張價格1,000元。

 

 

 

 

 

 

(二)拍攝作業   

 

 

 

委請專業攝影師使用Canon EOS 5D Mark II相機,拍攝蘭陽舞蹈團富含古典中華文化特色的表演服裝、道具、佈景,在拍攝前攝影師先以假人測試色彩導表,以達成正確的色彩效果(圖2-3)。此項作業特別情商舞蹈團學員協助進行拍攝,除展示服裝外,為了成品優美且能展現特色,模特兒動作亦由舞蹈團教師在旁指導,且特別到台北蘭陽藝術中心大型舞蹈教室、宜蘭蘭陽青年會的舞蹈教室進行拍攝(圖2-4、2-5),大型佈景則商借宜蘭演藝廳進行吊掛拍攝。拍攝的服裝選擇是以舞作重要性為優先。圖檔的典藏級規格為TIFF檔、350dpi、RGB全彩、SIZE:3500×7500 pixels以上。專業攝影師一人一日的費用為8,000元,共計六個工作天拍攝。

 

 

 

 

 

(三)掃描之典藏級圖檔校正

 

 

 

完成資料掃描工作後,由具備影像輸出經驗之人員,使用軟體Adobe Photoshop CS4逐張檢查數位檔清晰度、色彩、亮度與對比等屬性,因文書資料多以圖片為主,顏色校正著重於原色重現,以達成正確的色彩效果,並針對檔案命名及掃描內容正確性進行校對。修改圖檔前需先確認掃描內容是否完整,若內容不完整或檔案毀損則立即重新掃描。最重要的原則是必須留存一份原始檔案,再另儲存一份校正完成之檔案。

 

 

 

 

(四)拍攝之典藏級圖檔校正   

 

 

 

委請專業攝影師拍攝表演服裝、道具、佈景後,將典藏級圖檔回傳。由於攝影師為突顯主題並使圖片專業、美觀,在進行拍攝時採用單色背景布幕,因此,還需由具備影像軟體操作技能人員進行典藏級圖檔校正,使用HP workstation xw4600工作站、Wacom intuos3 4×6數位繪圖板、軟體Adobe Photoshop CS4,逐張去除檔案背景成黑底,校正一張圖檔約耗時60 分鐘。

 

 

 

 

 

 

(五)品質檢核

 

 

典藏級圖檔校正完畢後,工作人員再次逐張檢查邊界裁切是否正確、圖片是否有雜點等,必要時再行修改。

 

 

 

(六)降階轉檔

 

 

完成圖檔校正、檢核工作後,由熟悉數位浮水印及影像壓縮技術之人員使用軟體Adobe Photoshop CS4,將典藏級圖檔降階轉為公共瀏覽級規格:JPEG檔、72 dpi、RGB 全彩、最窄邊500 pixels,轉檔調整大小時須注意圖片等比例縮放。轉檔完成後另開新資料夾儲存,資料夾註明為公共瀏覽級檔案。

 

 

 

 

 

 

(七)圖檔備份與檢視

 

 

 

掃描與拍攝之圖檔資料備份至外接式硬碟(WD MyBook WD20000H2U 2TB)、磁碟陣列(STARDOM 2TB),檔案儲存格式以ISO 109918-1、ISO 9660,便利未來資料之交換。外接式硬碟之檔案備份以檔案類型建立資料夾區分。到最後計畫結案時,再依資料類型分類,以資料年份排序燒錄典藏級圖檔至DVD光碟儲存,完成後檢查檔案是否可正常開啟,確認可正常讀取後,核對光碟名稱及檔案內容無誤,則製作內容清單黏貼於光碟盒上。光碟以資料類型命名,若不只一片則依序編號。未來會將一式(硬碟與DVD光碟)兩份檔案儲存於交通大學圖書館,外接式硬碟儲存於蘭陽舞蹈團。

 

 


 

<目 錄>

 

 

 

三、影音數位化作業

 

 

(一)影帶數位化轉檔輸出 委請專業影像處理公司將影音類資料:盤帶、Betacam、VHS轉檔為統一格式,影片轉錄的時間為1:1。完成後影像輸出為典藏級保存規格:DVD-VOB檔、聲音取樣率12 bit /32kHz。轉檔完成後,檢視並確認檔案可以正常開啟、播放,不合格的檔案經檢視原始影片內容正常,即判定為轉換過程中所造成的品質瑕疵,則請廠商重新轉製。處理一捲影音資料轉檔費用為2,000元,若磁帶或碟片發霉則協助進行去霉清潔工作;母帶若有斷帶或毀損的情形,廠商會先行做處理或告知無法轉錄,目前尚無遇到此種狀況。

 

 

 

 

 

 

(二)降階轉檔   

 

 

由熟悉影片轉檔軟體操作之人員,將委外處理回傳之檔案使用軟體Win AVI VEDIO Converter,將典藏級圖檔降階轉為公共瀏覽級規格:WMV格式、320×240pixels、聲音取樣率12 bit /32kHz、傳輸率300kbps。影片轉錄的時間為1:1。

 

 

 

 

 

 

 

(三)檔案備份與檢視

 

 

影音資料之檔案備份至外接式硬碟(WD MyBook WD20000H2U 2TB)、磁碟陣列(STARDOM 2TB),檔案儲存格式以ISO 109918-1、ISO 9660,便利未來資料之交換。外接式硬碟之檔案備份以檔案類型建立資料夾區分。再依資料類型分類,以資料年份排序燒錄典藏級圖檔至DVD光碟儲存,完成後檢查檔案是否可正常開啟,確認可正常讀取後,核對光碟名稱及檔案內容無誤,則製作內容清單黏貼於光碟盒上。光碟以資料類型命名,若不只一片則依序編號,如「演出影片1」。未來會將一式(硬碟與DVD光碟)兩份檔案儲存於交通大學圖書館,外接式硬碟儲存於蘭陽舞蹈團。

 

 

 


 

<目 錄>

 

 

 

 四、後設資料與資料庫建置

 

 

(一)Metadata欄位設計、建立

 

 

        Metadata欄位是參考都柏林核心,以及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之Metadata規範,並參考交通大學過去執行「台灣本土音樂家之影音典藏-李泰祥大師計畫」所規劃之欄位,由熟悉Metadata資料標準之人員與蘭陽舞蹈團顧問進行討論修改,針對蘭陽舞蹈團藏品不同類型物件,研擬出相關舞作/活動、內容類型(作品與媒體類型)、關鍵字等特殊欄位標籤,以符合各項資料的對應關係,定義出適宜該計畫數位化藏品之Metadata欄位,一來一往的溝通較為耗時。

 

 

Metadata欄位規劃完成後,由具備良好語文書寫表達能力,並熟悉蘭陽舞蹈團歷史背景與藏品內容知識人員,以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7填寫每筆檔案之Metadata 欄位與相關文字資料,後設資料不僅講究資訊內容的完整性,亦注重敘事文句之美感。

 

 

 

 

 

 

 

 

(二)資料庫建置   

 

 

在訂定後設資料欄位時即已考量配合資料庫建置,將以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7建置的Metadata資料轉成csv檔案,匯入MySQL5.1建置的後設資料庫中。

 

 

 

 

 

 

(三)資料庫網路開放利用

 

 

 

由具備伺服器建置、維護與安全防護等知識人員,依照使用者之權限等級開放資料庫,權限層級擬分成網路管理者與公開使用者兩類,僅網路管理者可進入後台修改資料,供有能力解讀與著錄Metadata欄位內容的助理及蘭陽舞蹈團資深人員進入校正,確保資料的正確性。

 

 

 

 


 

<目 錄>

 

 

 

 

 五、網站建置

 

 

(一)網站的設計與規劃 由具備網頁美術設計經驗之人員,先規劃網站的架構與網頁呈現,再與蘭陽舞蹈團不斷進行溝通討論,從使用者角度出發設計友善使用介面,呈現舞蹈團體之藝術氛圍,在美觀與使用便利上取得和諧平衡。若合作單位無網站建置經驗及概念,溝通上使用圖片會比文字敘述容易理解雙方想法。

 

 

 

 

 

 

(二)網站建置

 

 

熟悉網頁設計與資料庫操作等相關知識人員,使用HP ProLiant DL360 G5伺服器、Apache 2.2.8網站伺服器軟體、PHP 5.2.6資料庫管理軟體建置網站,並進行資料庫功能與網站整合工作。透過系統化、結構化的資料庫存取方法對數位化典藏資料進行保存與管理,該計畫網站提供一美觀且友善的展示介面,以呈現蘭陽舞蹈團舞作典藏資料,滿足不同使用者的資料搜尋需求。並由交通大學圖書館計畫團隊成員及蘭陽舞蹈團成員進行網站功能測試,網站後台人員並不時的針對測試結果進行相關修正與調整。

 

 

 

 

 

(三)資料庫備份

 

 

視工作進度不定期備份資料庫與查詢系統至其他硬碟,備份含典藏級規格與公共瀏覽級規格之檔案,燒錄圖檔至DVD光碟儲存,檔案儲存格式以ISO/IEC 9075:1999、ISO 9660,便利未來資料之交換,錄製一張光碟需時15~20分鐘。完成後檢查檔案是否可正常開啟,確認可正常讀取後,核對光碟名稱及檔案內容無誤,以資料類型命名,再製作內容清單黏貼於光碟盒上。待計畫成果完成時,再將資料庫完整檔案儲存備份至硬碟、光碟、陣列式儲存伺服器,外接式硬碟儲存備份於蘭陽舞蹈團。

 

 

※ 製作單位:國立交通大學圖書館─

                      

                     

                  蘭陽舞蹈團舞作資產數位典藏計畫(I)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

 

 

※ 文字撰寫:國立交通大學圖書館─

 

 

                  蘭陽舞蹈團舞作資產數位典藏計畫(I)

 

 

                  計畫助理   賴汶欣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

                      

 

                  語言、影音與新聞主題小組助理   張思瑩

 

 

※ 圖片拍攝:蘭陽舞蹈團舞作資產數位典藏計畫(I)

                      

 

                  計畫助理 賴汶欣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

 

 

                  計畫助理   高朗軒

 

 

※ 圖文編輯: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

 

 

                  語言、影音與新聞主題小組助理   張思瑩

 

 

致謝:感謝國立交通大學蘭陽舞蹈團舞作資產數位典藏計畫(I)主持人 黃明居教授撥冗指導及提供實地拍攝照片與簡介編寫,並感謝賴汶欣小姐等相關計畫人員之協助。

 

 

修訂日期:2011/06/17

 

 

 


 

<目 錄>

 

黑潮漁業文化傳承之數位典藏數位化工作流程

發表日期: 2010-09-15, 點閱數: 6,301 , 加入收藏櫃 , 加入書籤

 

計畫單位:水產試驗所東部海洋生物研究中心

 

計畫名稱:98年度黑潮漁業文化傳承之數位典藏

 

計畫主持人:劉燈城主任秘書

 

共同主持人:陳文義主任、陳世欽組長

 

協同研究人員:許紅虹、江偉全、陳佳香、洪曉敏、陳淑穎、陳信志、傅信欽、黃梓倫、林志遠、曾振德

 

計畫簡介

 

黑潮暖流屬於北太平洋亞熱帶環流的一部份,黑潮主流通過臺灣東部海域北上進入日本南方海域。臺灣東部緊鄰西北太平洋,海流主要與黑潮有關,並由於多樣化且特殊的海洋環境與水文型式,形成的各種洄游性魚類的漁場,造就了臺灣東部海域魚類的多樣性,不僅洄游性魚類豐富且岩礁性與底棲性魚類種類亦繁多,發展出多樣化的漁撈技術,育養了東部漁村無數世代的子民。

 

水產試驗東部海洋生物研究中心30 餘年來已典藏東部海域魚類標本達3,000 餘種,為最具代表東部海域魚類相之魚類標本館,同時也保有東部海域特有的黑潮的漁業文化,對於這些典藏品應妥於蒐藏,更需將典藏資料予以數位化。

隨著黑潮潮來潮往所帶來的不僅是豐富的漁業資源,更產生了各式各樣的黑潮漁業文化,將海洋及居民關連在一起。本研究擬採口述歷史研究法,以深度訪談法來進行,輔以參與觀察和相關文獻資料來進行資料蒐集,針對船長進行深度訪談,其後將資料予以歸納分析、編碼與詮釋,最後作結果呈現。並將東部海洋生物研究中心所蒐藏之臺灣東部黑潮漁業文化資料數位化保存下來,並建立黑潮流系魚種教育解說素材,同時口述歷史獲得的黑潮漁業文化資料,都是難以在官方文獻中尋獲的珍貴材料,更可促使黒潮漁業文化普及、資訊科技與漁村文化結合。

 

計畫網站:http://www.tfrin.gov.tw/friweb/index.php?func=colembrc

 

 

(more…)

再現糖業風華—糖業文化數位典藏計畫數位化工作流程

發表日期: 2010-09-14, 點閱數: 5,447 , 加入收藏櫃 , 加入書籤

 

計畫單位: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多媒體設計系

 

計畫名稱:「再現糖業風華—糖業文化數位典藏計畫」

 

計畫簡介

 

「糖業是台灣文化之母」,其中曾經是日據時代,佔據台灣產業第一大宗的「糖業」文化,是台灣歷史發展過程中,非常重要且不可抹滅的記憶。而為讓後代子孫了解糖業經營的艱辛與篳路藍縷,台糖公司成立了「糖業文物館」,歷年來蒐集龐大而珍貴的文物資料。「糖業文物館」中的文物數量約萬餘件,可謂目前台灣糖業歷史發展中,糖業文化資料最齊全的中樞地。而目前「糖業文物館」中的展示種類,可概分為「相片」及「實物」二大部分,而相片分別為「先民時期」、「日治時期」及「現代糖業」等三個時期,內容包含早期蔗民採收、製糖、運輸情景;日治時期糖廠週邊的建築、屋舍、各項活動等等,勾勒出糖業文化在台灣早期發展的面貌;而實物則為過去糖業時期,經營所使用的器具,分為「工務」、「農務」、「運輸」、「一般文史」資料等四大類,然而就「一般文史類」而言,就包含早期糖業往來的商業資料、糖單、工作單、文史記載、手稿等等,其數量繁多,再加上工務類、農務類、運輸類的器具,其數量則更為可觀。

 

而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多媒體設計系,堪稱中南部地區率先成立的多媒體系,對中南部地區資源的數位化身兼開路先鋒之職志,且雲林縣虎尾糖厰緊鄰學校後方,在社區營造的理念下,本校希望以團隊合作方式,以「多媒體設計系」的技術能量,結合「休閒景觀學系」的內容分析和「資訊工程學系」的資料庫設計等教師團隊,以及社區文史工作者、糖廠退休耆老員工,協助虎尾糖廠進行文物資料保存計畫,逐步完成「糖業文物館」文物數位化的建置,並將糖業文化資源與大眾分享,提供學術研究的園地,為台灣糖業發展作歷史的見證。

 

 

計畫網站:http://artcenter.nfu.edu.tw/~huweisugar/

 

(more…)

國立政治大學「山海文化雜誌社」台灣原住民文學影音數位典藏計畫

發表日期: 2010-09-14, 點閱數: 8,536 , 加入收藏櫃 , 加入書籤

 

計畫單位: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

 

計畫名稱:「山海文化雜誌社」台灣原住民文學影音數位典藏計畫

 

計畫簡介

 

民國八○年代,在台灣本土化運動的推波助瀾之下,原住民的自覺意識抬頭,逐漸營造了一股文化復振的力量。民國八十二年,在孫大川先生的號召與一群原住民知識份子的共同支持下,「山海文化雜誌社」成立,並創辦《山海文化》雙月刊,標誌「原住民的、文學的、藝術的、文化的、世界的」,成為台灣第一份以報導原住民文化為宗旨的雜誌,為原住民積鬱百年的創作活力開闢了一個書寫園地,讓原住民同胞盡情揮灑文學才華、藝術想像以及獨特的文化創見與政經觀點。已發行26期超過500篇的《山海文化》雙月刊,包羅了原住民各個層面的議題,記錄原住民文化的美感與生命力,創造台灣原住民族的生命圖騰與印記,可以說是九○年代以來,台灣原住民主體性書寫最重要的刊物。

 

「山海文化雜誌社」的創立,除了適時地回應了原住民介入台灣書寫世界的需求外,更重要的是集結了一群關心原住民文化的團體和個人,並催生、鼓舞了不同世代原住民文學的創作者。歷年來山海所推動的活動涵蓋藝術、樂舞、文化研習、學術會議、部落營造、人才培育、國際交流等面向,更不遺餘力的推動原住民文學獎(前後七次:1995年舉辦「山海文學獎」、1999年舉辦第一屆「中華汽車原住民文學獎」、2001年舉辦第二屆「中華汽車原住民文學獎」、2002年舉辦「台灣原住民報導文學獎」、2003年舉辦「台灣原住民族短篇小說獎」、2004年舉辦「台灣原住民族散文獎」、2007年舉辦「台灣原住民山海文學獎」)、各類原住民文學對話、國際研討會、文學座談會、文學營、編採營、詩歌節、音樂祭等文學活動,創造原住民與社會對話的機會,並結合國內外出版社編輯原住民文學叢書,累積原住民文學的創作量、提升原住民文學的質感,可說是一個以原住民文學為志業的專業團隊。2003年更以歷年文學獎優秀作品為主和印刻出版社合作出版《台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詩一卷、散文上下兩卷、小說上下兩卷、評論上下兩卷,共七卷),總結了自1980年以來原住民文學的成果,為原住民文學發展奠定新的里程碑。

 

2004年底國家台灣文學館評選百年來「台灣新文學發展重大事件」,「山海文化雜誌社創立與原住民文學運動」一致被評選為14件重大事件之一,被視為帶動當代原住民族文學運動的重要推手。其在台灣文學史上的地位和意義,可見一斑。因而,「山海文化雜誌社」成立十五年來,在推動原住民文學實踐的過程中,累積了相當可觀且重要的原住民文學文本、影像與影音等資料。然而,相對於當代台灣文學文字書寫的文本或影像資料的數位化典藏的情況來說,原住民文學影音資料的數位化則遠遠不及,毫無脈絡性可言。為了彌補這個不足,特別選擇「山海文化雜誌社」原住民文學影音資料作為此次數位化典藏的主題。初步清點山海文化雜誌的文學影音資料文本,內容包括了歷年來山海文化雜誌社前後七次所舉辦之原住民文學獎、各項文學活動的錄音、錄影以及作家生活對談、作家訪談、作家的演講等將近600小時的影音資料,極為豐富、珍貴,可說是觀照八○年代原住民文學史不可忽視的資訊與線索。

 

本階段「山海文化雜誌社台灣原住民文學影音數位典藏計畫」,則優先以其中保存年代較久以及主題內容的完整性較高之文學影音資料為主,本年度已完成200個單位(時)的影音數位化工作,預計有150小時的聲音數位化以及50小時影音數位化;以「山海文化雜誌社」所辦理的前後七次原住民文學獎記者會、評審會議、頒獎典禮影音,近二十場的文學對話、文學研討會、文學營、文學展演、文學國際交流、國際研討會等文學活動影音,以及作家文學訪談、作家文學生活影音等為執行項目。

 

該計畫的主要目的,旨在逐次地將「山海文化雜誌社」推動原住民文學發展十五年來所累積的文學影音資料數位化,藉以妥善保存十多年來原住民文學發展歷程的動態史料,累積原住民文學的存有,豐富原住民文學影音典藏資料,並建立原住民文學影音資料庫,規劃原住民文學網站,傳達原住民文學影音世界的精采風貌。

(more…)

農村藝術博物館數位典藏研究工作流程簡介

發表日期: 2009-11-13, 點閱數: 11,633 , 加入收藏櫃 , 加入書籤

計畫單位: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景觀暨遊憩管理研究所

 

計畫名稱:農村藝術博物館數位典藏研究

 

計畫簡介:

 

台灣因移民文化之歷史發展背景,傳統民間信仰盛行,這樣的背景造就了豐富的廟宇建築,是台灣特有且重要的文化資產。廟宇的興建與發展多半來自於信眾支持,香火鼎盛的廟宇為彰顯信眾對神明的虔誠信仰,常以華麗雕刻彩繪裝飾,甚而將整體廟宇擴建或改建,這也造成舊有廟宇建築文化資產的保存問題。近年來,許多舊廟改建新廟的現象屢見不鮮,有些廟宇極具傳統文化價值,卻未能納入古蹟保存法規保護,不僅大量傳統建築構件蒙受拆除破壞的命運,且因新廟建築考量經濟及效率,經常採現代工法,更造成傳統匠師技術的流失,形成了台灣廟宇文化資產保存的危機。

 

本計畫基於上述的原因,以保存重要的廟宇資產為主要目標,將拆解之新惠宮舊廟構件保存於國立屏東科技大學老建築典藏中心,並進行相關的數位化工作。屏東縣新園鄉新惠宮重建於昭和一年(西元1926),大多數構件,包含大木作、小木作、磚作、彩繪(壁畫)、磚畫、山牆泥塑、剪黏,均屬昭和一年(1926)創建時之原件。同時期廟宇如屏東縣九如三山國王廟(1927)已被列為古蹟,可見日治時期的廟宇為極有價值之傳統建築。而新惠宮疊斗式之大木構件,展現精湛的彰州工法,架構完整、雕刻之精緻更甚於九如三山國王廟。另外,神龕壁畫五堵、山牆泥塑、屋脊裝飾等皆為為名師作品,保有日治時期廟宇建築的古樸細緻,工藝價值極高。

 

然而由於舊廟年久失修,新惠宮重建委員會擬於2005年7月間請出媽祖眾神,並以怪手拆除廟宇主體,使極具價值的新惠宮一夕之間面臨破壞的命運。屏東科技大學當時出面協調保留舊廟,並於2005年9月15日與廟方簽約,廟方捐贈所有構件予屏東科技大學,於2007年10月成立老建築典藏中心兼負研究、保存、展示、推廣任務,並希冀新惠宮於屏東科大校園內以博物館的形式重組重生。

 

本計畫擬將所有資料加以分類、歸納及數位化,除實體保存外,未來期望輔以數位化之影像、3d 雷射掃描影像與動畫等更具真實性的展示,呈現新惠宮建築藝術之美,同時也將建置免費的檢索平台,期能藉由這樣案例,建立民眾對於傳統廟宇保存之意識,提昇民眾文化藝術欣賞水準。

(more…)

台灣「外省人」生命記憶與敘事資料庫 數位化工作流程

發表日期: 2009-11-12, 點閱數: 8,961 , 加入收藏櫃 , 加入書籤

計畫單位: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計畫名稱:台灣「外省人」生命記憶與敘事資料庫

 

計畫簡介:

本計畫藉助傳播、科技、族群、多元文化專業人才以及社區工作者共同努力,希望達到三個目標:一是帶動既有數位典藏技術能力的改善,二是透過資料的蒐集,帶動外省族群的自我表達、社區工作以及社會關懷,三是透過資料庫的建立,保存歷史記憶,並同時帶動台灣新文化,多元連結與重生產的可能。本年度工作項目主要為:數位典藏之技術與資訊系統開發、台灣「外省人」生命記憶與敘事典藏數位化、外省女性生命史典藏數位化、發展跨族群訪談深度訪談及建立數位傳播發展、建置初期外省族群研究學術資料庫,以及相關數位典藏資料授權之取得。

 

本計劃協商合作單位社團法人外省台灣人協會,先行完成半數資料數位化與文字化,本計畫將集中在資料庫建構、影音訪談模式建立與外省族群學術資料庫建構規劃,典藏成果產生文字資料檔案588筆、影像資料檔案1796筆、聲音口述歷史 20 則、影音口述歷史 20 則。

 

這個計畫希望能採集豐富且珍貴外省族群庶民生活與生命史的資料,還原外省人作為一個社會類屬,多元且豐富的面目,促進不同的族群互相理解、同情與欣賞,進而對話,一方面保存特殊的歷史記憶,一方面希望能生產出新的社會多元化的感知,更超越簡單的政治對立的狹隘視野。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