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4x768 1280x800   Decrease font size for  -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 -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網站 Reset to normal font size for  -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網站 -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 Increase font size for  -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
 


數墓:台灣墓碑數位為典藏、教學、及研究 數位化工作流程

發表日期: 2011-12-27, 點閱數: 5,574 , 加入收藏櫃 , 加入書籤

 

 

 

計畫單位:國立高雄大學西洋語文學系

 

 

 

計畫名稱:「數墓:台灣墓碑數位為典藏、教學、及研究」

 

 

 

計畫簡介:

 

 

 

墓碑除代表個人的記憶認同,也能整體的顯現社會的認同、語言、習俗與工藝的傳承。然而基於社會與氣候因素,台灣當今的墓碑卻戲劇性地大量消失;為了保存墓碑上所顯現的豐富文化遺產,我們於2007年開始了Thakbong的計畫,其計畫主旨為將台灣豐富的墓碑建檔數位化,其資料的保存為跨族群、跨宗教、跨區域、跨階級,甚至是橫跨台灣歷史年代的。此數位建檔基本上使用地理資訊系統以保留其地理位置資訊,以及TEI相同的XML 系統將其墓碑刻字以及墳墓狀況以文字註解建檔成資料庫,而此資料庫將做為研究、教學,以及典藏用途。

 

 

 

此研究計畫目標為透過電腦化分析、數據的觀察,來探討台灣人的文化、自我認同。我們將建立一個以三萬筆台灣墓碑資料為基礎的語料庫,其涵蓋年代跨越許多時期從1800年到2005年。此研究除了針對人類語言學的議題討論,也跨足許多其他領域,包含電腦語言學、語料庫語言學、數位資料保存以及心理語言學。

 

 

 

計畫網站:http://thakbong.dyndns.tv

 

 

 

數位化工作流程圖

 

 

 



 

數位化工作流程說明

 

 

 

一、前置作業

 

 

 

必須先收集墓地所在地資訊,例如地圖上找有墓地記號者(”T”字型)或者用Google earth也看得到。此外,也有一些小的墓地,可能因為沒有名字,也可能是非法的,或是亂葬崗之類的,都是普查的調查範圍。一些非公家管理的墓地只要隨機看到就拍,有機會出公務或遊玩就拍(至今已拍了八萬多筆照片)。田野調查的主要硬體工具包括有:GPS裝置之數位相機共5台(SONY Cyber-shot DSC-HX5 1台、RICOH G700SE 2台、Samsung HZ35W 2台。必要時還需備有除草工具。因田調作業受氣候影響,下雨天或晚上不利調查與拍攝就不會前往。

 

 

 

唯某些季節的天候狀況不穩定,田調的日期很難預先規劃。已荒廢或疏於管理的墓必須由計畫人員除草及清理後方能拍攝。地層下陷、鄉鎮及都市更新計畫都可能造成墓園的損害及搬遷。部分地區亦可能潛藏蛇、蜂、有毒植物等危險生物。工作進度則依氣候條件、日照充足等情況有所不同,每次田調從數小時至一整天不等。

 

 

 

 

 

 

 

 

二、數位化步驟

 

 

 

(一)至各地墓園田調拍照(Field work, taking photos

 

 

 

每座墳墓含整體結構、墓碑、供品、土地公等在內拍攝27張照片(依墓的大小而定),其標準作業流程由計畫主持人訂定。不同墓園及不同墳墓之邊界應以一張額外拍攝的交通工具(汽、機車)照片作為區隔。

 

 

 

其主要的拍照程序有:

 

 

 

大致環視一下週遭環境,觀察附近的狀況,並決定如何分工進行調查拍攝。

 

 

 

 

2.以汽車作為邊界區隔的物件,拍攝照片以利比對。

 

 

 

  

拍攝的順序以大環境一張,接著是正面墓地,再拍攝墓碑左方、右方和土地公(后土)、石頭、祭祀物等物件,以及拍下一個墓碑作為相對位置比對,最後再以粉筆做記號表示已調查、拍攝過。(圖6~圖10)有傾倒的碑,需搬動翻正、清除塵土再拍,拍過後一樣需復原並做記號。(圖11

 

 

 

 

 

(二)記錄調查資料

 

 

 

除了拍攝墓碑(地)數張外,主要還得採集記錄相關資訊,包括:type, title, subject, source, rights, relation, publisher, language, identifier, format, description, coverage, contributor、宗教外,以及當時環境有無的樣貌,例如山林、日本墓碑、土地公、天主教、金爐等數十種的資訊調查記錄。有時還會依據墓地的環境給予等級的評比,做為研究參考數據。此類的訊息都會記載在制式的表格內。

 

 

 

因田調地處不便居多,加上拍攝時間有限。有時記錄表格若無法當場填寫,多半會回到工作室時盡早填寫。加上目前所使用的相機都有定位記錄系統,可有效記載照片的方位地理資訊。早期則是拍照和GPS系統分別攜帶拍攝,較為不便。

 

 

 

  

三、數位照片存檔及備份DVD燒錄(Saving the photos into hard disks and DVD

 

 

 

田調後的拍攝原始圖檔都會由主持人、博士後助理及研究生助理共3名人員先儲存於備份硬碟。每批田調的照片至少儲存於兩台硬碟及一張DVD中共三處。依每批田調所得照片數量多寡,下載及燒錄所費時間亦不一。

 

 

 

 

 

四、將照片檔分類儲存至計畫資料庫中,並上傳至網路介面以供助理註記Sorting the photos into database

 

 

 

這些原始jpeg圖檔約為4MB,經確認經緯度及方位資料已寫入,且墓碑文字及圖像符號清晰可見,再轉為約2MB大小(jpeg)。確定墓與墓的邊界後,將同一座墓的照片納入同一個影像群組,再上傳至透過XTML所建立的網路介面上,供註記員上網註記細節。

 

 

 

因下載速度以及程式所能處理的資訊之複雜程度皆會影響工作進度、效率。其中資料處理程式均由主持人撰寫,並不定期視需要隨時修正。這些照片大部分之後會上傳至聯合目錄,但畫面拍的不清楚者就不傳,照片無版權問題的也才能送至公開網路。

 

 

 

  

後設資料建檔流程

 

 

 

(一)後設資料建立(Metadata

 

 

 

由主持人先依計畫之需求,以英文建立metadata,再由助理翻譯成中文,或由臨時工翻譯成其他語言(阿拉伯文,日文)。助理另需與TELDAP小組協調,並視需要重新整理metadata

 

 

 

(二)初級註記(Basic Transcription and Annotation

 

 

 

主持人透過XTML建立註記介面,作為基本的標準。註記人員由網路進入該介面,將墓碑上的文字打字記錄下來,並經由下拉式選單勾選基礎的metadata資料。註記人員若有問題,例如說墓碑上的字跡難以辨視或該字為難以打字的異體字時,可點選“problem”,將該筆資料回報給進階註記人員處理。Metadata目前共有以下12分項:type, title, subject, source, rights, relation, publisher, language, identifier, format, description, coverage, contributor. 其網路資料庫上的後設資料主要欄位內容如下範例:

 

 

 

1:後設資料欄位(範例一)

 

 

 

 

 

資料庫後台的初階註記,包括了基本資料malechildfemalefamily name religion等數十類欄位。每一組照片檔案的描述還有簡易的縮寫代號,例如:Q公墓、e外面、D正面、i裏面、O祭品供品、T土地公、r右邊、k金爐、f左邊等代號。加上根據多年的經驗已經建立了一套預設資料選單,每一欄位只要選擇正確的內容填上即可,若遇到選單沒有的資料才會再增加補上。初階註記完成後,才會上傳至下一階段。(圖15~圖16

 

 

 

 

 

(三)進階註記(Advanced Transcription and Annotation

 

 

 

檢視通過初級註記的資料,處理初級註記員回報的問題,確定沒有問題後將該墓碑影像及註記資料送入計畫網站。主持人及博士後助理共2名人員能鑑別初級註記後的資料是否符合標準,亦能處理初級註記人員所回報的問題。在該筆資料確認無虞後,即已達到可匯入聯合資料庫之標準。

 

 


 

 

 

六、數位化成果資料庫建置

 

 

 

如上段所述,在訂定後設資料欄位時即考量配合資料庫建置與使用者便利性,建立瀏覽查詢、資料庫搜尋等機制,方便不同查詢需求的閱覽者進行檢索,資料庫內容亦公開分享予教學、研究各相關社會大眾廣泛使用。查詢欄位大致有依台灣各地縣市、姓氏等方式查詢,還結合google earth可直接在地圖上點選資料(圖21)。

 

 

 

 

 

計畫網站製作、維護,並將註記好的資料上傳(Releasing data onto the project’s website

 

 

 

由主持人負責網站架設,兩名助理則負責英文漢譯及漢文版面的維護。依循網路通訊協定(Communications Protocol)之標準,網站目前為英文漢文雙語。http://thakbong.dyndns.tv/)網站架設後由裝置每日不間斷地自動進行。主持人另於每筆新資料註記完成後上傳,所需時間依檔案大小不同。每個月至少上傳1,000筆墓碑資料。

 

 

 

 

 

八、維護分享資源應用平台並匯入聯合資料庫(Merging into TELDAP inventory

 

 

 

維護此分享資源平台,並整理多筆符合聯合目錄規格的檔案照片上傳匯入該資料庫。因有部分墓碑文字不清晰或後設資料待考者,則暫緩匯入,盡量以完整的資訊先與大眾運用,未來將陸續開放更多筆的資料。

 



 

製作單位:國立高雄大學西洋語文學系「數墓:台灣墓碑數位為典藏、教學、及研究」計畫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拓展臺灣數位典藏計畫

 

 

 

文字撰寫:國立高雄大學「數墓:台灣墓碑數位為典藏、教學、及研究」計畫 

 

 

 

                       主持人奧利華(Oliver Streiter)老師、計畫助理 黃駿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拓展臺灣數位典藏計畫

 

 

 

                       計畫助理 王雅萍

 

 

 

※圖片拍攝: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拓展臺灣數位典藏計畫

 

 

 

                        計畫助理 王雅萍、高朗軒

 

 

 

圖文編輯: 國立高雄大學「數墓:台灣墓碑數位為典藏、教學、及研究」計畫 

 

 

 

                 計畫助理 黃駿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拓展臺灣數位典藏計畫

 

 

 

                  生活與文化主題小組 王雅萍

 

 

 

致謝:

 

 

 

感謝國立高雄大學西洋語文學系「數墓:台灣墓碑數位為典藏、教學、及研究」計畫主持人Oliver Streiter老師、以及計畫助理黃駿先生、林美芳小姐等相關計畫工作人員撥冗指導及熱心協助拍攝與編寫。

 

 

 

 

 

 

 

 

重現澎湖匠師宮廟鑿花之美-安宅周王廟(1969-2001) 數位典藏計畫 數位化工作流程

發表日期: 2011-12-27, 點閱數: 6,733 , 加入收藏櫃 , 加入書籤

 

 

畫單位:國立澎湖科技大學觀光休閒系

 

 

 

計畫名稱:「重現澎湖匠師宮廟鑿花之美-安宅周王廟(1969-2001) 數位典藏計畫」

 

 

 

計畫簡介:

 

 

 

澎湖廟宇林立密度之高,為滿足宗教信仰而衍繹的宮廟技藝亦是澎湖經典特色之一,結合了鑿花木雕、剪黏泥塑、彩繪石雕等,寺廟建築風格雖因年代不同而有所差異,不變的是其作品內涵皆講究細膩質感與豐富意象。安宅周王廟為澎湖傳統木作宮廟建築,在早期文化保存觀念淡薄的年代,大眾普遍認為宮廟建造愈盛大華麗愈能展現對神明的恭奉,因而歷經時代變遷汱舊換新之故已遭拆除,所幸在文化局的協助下得以將本地匠師的鑿花作品予以保存。檢視周王廟的建築藝術,完整而又多面向的呈現先民的宗教追求和當地的文化內涵,為永續宗廟文化的傳承,本計畫透過數位科技方式建立鑿花藝術線上博物館,將傳統實體文物轉化為數位檔案,開發數位典藏資料庫平台,提供社會大眾精緻的主題網站,豐富文物得以永續保存,賦予新生命、展現文物新風采,讓歷史的遺跡更廣泛被知道與流傳。

 

 

 

計畫網站:http://www.phwoodart.npu.edu.tw/

 

 

 

數位化工作流程圖

 

 

 

 

數位化工作流程說明

 

 

 

一、資料收集整理

 

 

 

周王廟鑿花相關文物當時拆除時已取得該廟管理委員會的同意,全部文物由文化局辦理價購典藏,拆除工程費由文化局支付,這批寺廟文物經過數次的努力才得以保存,存續本文物之社會脈絡。但因時間緊湊,經文化局搶救後,雖保留了部份文物,但仍不夠完整,例如周王廟大木作相關資料缺乏,若還原寺廟原始面貌仍需一段時間考查。加上當時物件未有足夠時間規劃典藏及位置編碼,以至現階段在資料整理、取得、整合當中需耗費大量的時間及精神。因此原始構件清單取得、識別、整合等工作的執行助理同時亦需接受廟宇木雕及數位化工作流程之培訓。

 

 

 

收購回來的木作、鑿花等物先以ABCD等類別區分存放編號,例如斗座、雀替等構件之別。所有權隸屬於澎湖縣政府文化局,所以拍攝等作業皆須配合該單位,並事先進行行政申請作業,以確保文物的安全性無虞。

 

 

RIMG0397

  圖1:典藏周王廟鑿花相關文物庫房現場(陳宗惠攝)  

 

2:參考資料

 

 

二、構件確認及登錄

 

 

 

拍攝前須依各構件之編號查表,確認是否正確,確認後再行登錄於工作表中。鑿花文物於2001年拆除收購後,曾委由臺南藝術大學協助文物編號及規格整理,因年代久遠及文化局人事異動後,清單內容已無從詢問及考證,故本計畫首要為文物構件重新整理、編碼、測量及拍攝,並編制各式鑿花相關文物的後設資料(metadata)欄位。

 

 

 

三、構件整理及清潔

 

 

 

每一木作構件需於拍攝前依個別情況進行清潔整理,過程尤須細心謹慎,以免產生破壞構件的情形;拍攝完畢重新編號後,需掛上新製作標識牌以便辨別,最後則是重新封裝典藏構件並依類別及編號排列整齊。

 

 


3:拍攝前進行清潔整理(示範者:莊依瑄,範例作品提供:洪進盛師傅)

4:相關清理器具

5:詳實測量構建尺寸大小(示範者:莊依瑄,範例作品提供:洪進盛師傅)

6:製作新的標識牌(單字卡+自製標籤貼紙+伸縮紅線即可完成)

7記錄各式相關資料

8重新編碼後掛上新標識牌以示區別

 

 

清潔整理同時,記錄構件內容相關資訊以利日後彚整工作,包含:作品編號、構件原始編號、構件形式題材、雕刻技法、構件尺寸、內涵寓意、拍攝日期、攝影者等。

 

 

9:調查紀錄表

 

 

 

四、  數位化環物拍攝

 

 

 

為求能以真實、自然的立體互動影像展示物品,物件數位化拍攝主要以水平360度畫面為主,每10度拍攝一張,搭配局部重點拍攝,預估每件作品約產出50JPG(RAW原始檔),並以三十六張環物影像組成此一動態環繞展示而成立體互動影像(3D Flash圖檔) 。目前的構想是每一個構件會放10張左右的平面照片(正反側面跟特寫的部分),再放一個3D檔案,所以每一構件都會有2D平面照,然後多拍幾個角度再製作3D。主要器材有:Canon數位單眼相機EOS 5D Mark II,搭配28-105mm鏡頭。

 

 

 

該批文物甚為珍貴且規格、重量大不易移動,故各式作業均在庫房現場施作,並於現場搭設攝影棚俱及大型旋轉木架。本年度拍攝主要以中小型鑿花木構件為主,搭配桌上型水平轉盤拍攝,下一年度預估完成大型物件(包含難度高的大型樑柱及門板)及精選完整性高之鑿花木構件以大型旋轉木架完成垂直360度拍攝。拍攝文物除受限場地規模外,尚需注意影像的清晰度、文物重要局部加拍、重要文物多角度拍攝等。

 

 


10:攝影棚及相關器材(模擬拍攝)

11拍攝環物工作(角度、重點擺放)(示範者:湯明媛、黃凱偉)

12:桌上型水平轉盤,依轉盤刻度每10度拍攝一張

13:重要局部文物拍攝(示範者:黃凱偉)

14:檢視顯示於電腦上的照片-1

15:檢視顯示於電腦上的照片-2

16:以中性/PE塑膠袋(厚度0.1mm以上)封裝,並放置乾燥劑

17:拍攝完畢重新封裝構件(示範者:徐子涵、林芝汎)

 

 

五、拍攝照片去背修

 

 

 

照片之修飾與調整應與實際之真實表現為原則,旨在調整現場不足之光線與實際背景雜亂時之去除背景之修飾。因拍攝數量龐大,每件物件平均拍攝約50照片,使用Adobe Photoshop CS4軟體,修圖費時。且修圖所需達到的效果需盡量維持木構本身之原貌,大型構件的接合與光線的後製處理都極繁瑣。

 

 


18Photoshop修圖步驟-1

19Photoshop修圖步驟-2

 

 

六、3D圖繪製

 

 

 

運用軟體Adobe Captivate,將三十六張影像組成一動態環繞展示而成立體互動影像。製作360度旋轉3D Flash旋轉圖檔,民眾皆可透過電腦設備對拍攝內容以互動的方式觀賞。

 

 


20:使用adobe captivate軟體,新增影像影片

21:匯入36張影像圖片

22輸入投影片所需特性資料,例如顯示時間、轉移、色彩等資訊

23:影片偏好設定

24:發佈,建立一個Flash影片檔案(SWF

253D Flash影片完成

 

每個3D Flash圖檔預計約為5MB,本年度預計建置約390組木構件3D Flash圖檔,以致放於網路上播放之順暢度所花費之成本較高。

 

 

 

七、匠師訪談

 

 

 

本計畫亦邀請周王廟建廟大木匠師葉根壯師傅,以及黃良師、蔡櫸師嫡系傳人蔡耀琪、洪進盛等師傅進行導覽口述鑿花藝術相關資訊。並將相關資料加以整合後建立其相關metadata電子資料(欄位內容包含:作品編號、構件原始編號、構件形式、作品主題、雕塑題材、雕刻技法、作品材質、構件尺寸、內容說明、內涵寓意、拍攝日期、攝影者、典藏照片…等)。唯目前三位年歲及身體狀況欠佳,待逐一針對各鑿花構件進行其本身內涵及意象所代表之涵義比對,實屬一大挑戰。

 

 

26:匠師師傅譜系表

 

 


27:訪談筆記和相機、錄音筆等記錄器具

28:匠師訪談-1(右:葉根壯師傅,左:李明儒老師)

29:葉根壯師傅介紹其相關鑿花木作用等器具

30:葉根壯師傅提供相關建築設計圖等文獻(陳宗惠攝影)

DSCF5835

31:匠師訪談-2,洪進盛師傅(湯明媛攝影)

32:訪談搜集相關文獻並整理掃描

 

 

八、著錄metadata資料

 

 

 

針對metadata欄位進行文字資料的著錄與修改。以工藝五面向內涵:外顯樣式、色彩肌理、意義題材、施作技法、美學鑑賞等進行內容分析,重現多元數位化澎湖宮廟鑿花之美。後設資料欄位有:作品編號、構件原始編號、構件形式、作品主題、雕塑題材、雕刻技法、作品材質、構件尺寸、作者匠師、內容意涵、拍攝日期、攝影者、典藏地點、其他說明、文書整理、受訪者、典藏照片、3D環物動畫等。

 

 

33:相關後設資料欄位

 

 

九、網站建置

 

 

 

需注意本案特色與讀者閱讀的順暢性,介面功能需完整,以使用者方便性為主要考量。網站頁面美工設計,影像處理,依照實際須求擴充,頁數不定。目前網站主要規劃分為「輔佐文件」、「典藏周王廟」、「澎湖鑿花」、「鑿花意蘊」、「計畫背景」等五大類。

 

 

34:網站主要分類架構

 

 

十、定期備份資料庫

 

 

 

備份資料庫與查詢系統至外接式硬碟,並且燒製典藏級圖檔光碟。所有資料亦會儲存於主要伺服器當中。定期備份資料庫中的資料,以備不時之需;同時加強資料庫的安全管理,以防止駭客或有心人士入侵資料庫。燒錄完成的檔案需再加以開啟檢驗,確保已經備份的檔案為完整、可使用的資料。

 

 


35:資料檔案備份伺服器、硬碟

 

 

十一、資料庫網路開放利用

 

 

 

資料庫網路開放與永續經營。資料庫將依使用者之權限等級開放資料庫內容以供檢索查詢。除了管理者維護系統之權限之需外,所有資料查詢皆開放給民眾查詢使用。

 

 

36:網站首頁

 

 



製作單位:「重現澎湖匠師宮廟鑿花之美-安宅周王廟(1969-2001) 數位典藏計畫」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拓展臺灣數位典藏計畫

 

 

文字撰寫:「重現澎湖匠師宮廟鑿花之美-安宅周王廟(1969-2001) 數位典藏計畫」 

 

 

 

                     計畫助理 陳宗惠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拓展臺灣數位典藏計畫

 

 

 

                     計畫助理 王雅萍

 

 

 

※圖片拍攝:「重現澎湖匠師宮廟鑿花之美-安宅周王廟(1969-2001) 數位典藏計畫」

 

 

 

                     計畫助理 陳宗惠、兼任助理 湯明媛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拓展臺灣數位典藏計畫

 

 

 

                     計畫助理 王雅萍、高朗軒

 

 

 

圖文編輯:「重現澎湖匠師宮廟鑿花之美-安宅周王廟(1969-2001) 數位典藏計畫」

 

 

 

                     計畫助理 陳宗惠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拓展臺灣數位典藏計畫

 

 

 

                     生活與文化主題小組 王雅萍

 

 

 

致謝:

 

 

 

感謝澎湖科技大學「重現澎湖匠師宮廟鑿花之美-安宅周王廟(1969-2001) 數位典藏計畫」」計畫主持人李明儒老師以及計畫助理陳宗惠小姐、林芮廷、李穎霈、黃凱偉、湯明媛、徐子涵、莊依瑄、潘麗蓉、林芝汎同學等相關計畫工作人員撥冗指導及熱心協助拍攝與編寫。

 

 

 

 

 

 

 

 

黑潮漁業文化傳承之數位典藏數位化工作流程

發表日期: 2010-09-15, 點閱數: 6,494 , 加入收藏櫃 , 加入書籤

 

計畫單位:水產試驗所東部海洋生物研究中心

 

計畫名稱:98年度黑潮漁業文化傳承之數位典藏

 

計畫主持人:劉燈城主任秘書

 

共同主持人:陳文義主任、陳世欽組長

 

協同研究人員:許紅虹、江偉全、陳佳香、洪曉敏、陳淑穎、陳信志、傅信欽、黃梓倫、林志遠、曾振德

 

計畫簡介

 

黑潮暖流屬於北太平洋亞熱帶環流的一部份,黑潮主流通過臺灣東部海域北上進入日本南方海域。臺灣東部緊鄰西北太平洋,海流主要與黑潮有關,並由於多樣化且特殊的海洋環境與水文型式,形成的各種洄游性魚類的漁場,造就了臺灣東部海域魚類的多樣性,不僅洄游性魚類豐富且岩礁性與底棲性魚類種類亦繁多,發展出多樣化的漁撈技術,育養了東部漁村無數世代的子民。

 

水產試驗東部海洋生物研究中心30 餘年來已典藏東部海域魚類標本達3,000 餘種,為最具代表東部海域魚類相之魚類標本館,同時也保有東部海域特有的黑潮的漁業文化,對於這些典藏品應妥於蒐藏,更需將典藏資料予以數位化。

隨著黑潮潮來潮往所帶來的不僅是豐富的漁業資源,更產生了各式各樣的黑潮漁業文化,將海洋及居民關連在一起。本研究擬採口述歷史研究法,以深度訪談法來進行,輔以參與觀察和相關文獻資料來進行資料蒐集,針對船長進行深度訪談,其後將資料予以歸納分析、編碼與詮釋,最後作結果呈現。並將東部海洋生物研究中心所蒐藏之臺灣東部黑潮漁業文化資料數位化保存下來,並建立黑潮流系魚種教育解說素材,同時口述歷史獲得的黑潮漁業文化資料,都是難以在官方文獻中尋獲的珍貴材料,更可促使黒潮漁業文化普及、資訊科技與漁村文化結合。

 

計畫網站:http://www.tfrin.gov.tw/friweb/index.php?func=colembrc

 

 

(more…)

再現糖業風華—糖業文化數位典藏計畫數位化工作流程

發表日期: 2010-09-14, 點閱數: 5,587 , 加入收藏櫃 , 加入書籤

 

計畫單位: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多媒體設計系

 

計畫名稱:「再現糖業風華—糖業文化數位典藏計畫」

 

計畫簡介

 

「糖業是台灣文化之母」,其中曾經是日據時代,佔據台灣產業第一大宗的「糖業」文化,是台灣歷史發展過程中,非常重要且不可抹滅的記憶。而為讓後代子孫了解糖業經營的艱辛與篳路藍縷,台糖公司成立了「糖業文物館」,歷年來蒐集龐大而珍貴的文物資料。「糖業文物館」中的文物數量約萬餘件,可謂目前台灣糖業歷史發展中,糖業文化資料最齊全的中樞地。而目前「糖業文物館」中的展示種類,可概分為「相片」及「實物」二大部分,而相片分別為「先民時期」、「日治時期」及「現代糖業」等三個時期,內容包含早期蔗民採收、製糖、運輸情景;日治時期糖廠週邊的建築、屋舍、各項活動等等,勾勒出糖業文化在台灣早期發展的面貌;而實物則為過去糖業時期,經營所使用的器具,分為「工務」、「農務」、「運輸」、「一般文史」資料等四大類,然而就「一般文史類」而言,就包含早期糖業往來的商業資料、糖單、工作單、文史記載、手稿等等,其數量繁多,再加上工務類、農務類、運輸類的器具,其數量則更為可觀。

 

而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多媒體設計系,堪稱中南部地區率先成立的多媒體系,對中南部地區資源的數位化身兼開路先鋒之職志,且雲林縣虎尾糖厰緊鄰學校後方,在社區營造的理念下,本校希望以團隊合作方式,以「多媒體設計系」的技術能量,結合「休閒景觀學系」的內容分析和「資訊工程學系」的資料庫設計等教師團隊,以及社區文史工作者、糖廠退休耆老員工,協助虎尾糖廠進行文物資料保存計畫,逐步完成「糖業文物館」文物數位化的建置,並將糖業文化資源與大眾分享,提供學術研究的園地,為台灣糖業發展作歷史的見證。

 

 

計畫網站:http://artcenter.nfu.edu.tw/~huweisugar/

 

(more…)

國立澎湖科技大學「數位典藏-澎湖石滬形式與文化(Ⅲ)」數位化工作流程

發表日期: 2010-03-11, 點閱數: 9,774 , 加入收藏櫃 , 加入書籤

 

 

計畫單位:國立澎湖科技大學

 

 

計畫名稱:數位典藏-澎湖石滬形式與文化(Ⅲ)

 

 

計畫簡介:..

 

石滬捕魚為一種古老的世界性漁撈活動,根據文獻的記載,石滬的出現最早為新石器時代。歐美、日本、台灣、菲律賓、泰國、玻里尼西亞、美拉尼西亞等太平洋諸島都有石滬分佈。石滬是珊瑚礁棚漁業文化的特色之一,但並非每個地方均能有石滬,因為石滬具有特殊的構築條件;澎湖群島有近百個島礁,海岸線曲折蜿蜒長達320公里長,潮間帶淺棚寬廣,傾斜度小,潮差又大,玄武岩與咾咕石等石材又極易取得,於是利用天賦優渥的地理條件,在海田上造滬捕魚。

 

 

澎湖的石滬推估已有300多年的歷史,2006年的統計有587口,為全世界密度最高,數量最多的潮間帶大型結構物,堪稱台灣最有潛力登錄為世界文化遺產的項目之一。本計畫旨在建立澎湖地區石滬相關資料與文物較完整之數位典藏資料庫。網站內容以澎湖587口石滬為主軸,將相關資料區分為「專有名詞」、「建築形式」、「產業」、「鳥瞰石滬」、「人文」、「信仰傳說」與「其他」七大主軸,提供了豐富的研究與教學素材。這當中包含500多座石滬的照片及基本資料、衛星定位、石滬測量數據、石滬的型態與演進、石滬結構、相關漁法與漁具裝備、3D飛行模擬影片、2D工程圖、石滬空拍影像及影片等,內容包羅萬象,為目前國內外資料最豐富之石滬線上百科。

(more…)

台灣民俗文物及民俗活動之數位典藏數位化工作流程

發表日期: 2009-12-17, 點閱數: 6,493 , 加入收藏櫃 , 加入書籤

 

計畫單位:中國醫藥大學

 

 

計畫名稱:台灣民俗文物及民俗活動之數位典藏

 

 

計畫簡介:

台灣民俗文物館館藏文物超過1400件,依其生活方式及功能分類,可分為:生產工具、飲食生活器具、衣飾文物、居住用具、交通與運輸器物、文房用具、宗教禮俗器物、藝術與遊樂器物、文獻書契、原住民文物、席德進珍藏文物等十一類。

 

台灣民俗文物及民俗活動之數位典藏是科技和人文的結合、是傳統與創新的結合,符合全人教育及通識教育的精神。近年來,文物數位典藏大多數只著重於文物數位化,並不強調文物的製造工藝或使用這些文物的相關技藝;另外,各種民俗儀式步驟都富有其相關的精神意涵,其每一個步驟皆具有特定的意義。因此,不同於民俗文物的數位典藏,民俗活動(工藝、技藝及儀式)的步驟呈現必須利用視訊記錄及典藏才得以完成。

 

 

本計畫目標為:(1)建置台灣民俗文物館高品質導覽網站,讓民眾透過網際網路了解台灣民俗文物館所提供的文化資訊。(2)進行包括民俗技藝(Folklore Crafts)、民俗技藝(Folklore Skills)及民俗儀式(Folklore Rituals)等民俗活動的數位典藏。本計劃為三年期計劃,第一年將目前已經完成數位化工作的1412件文物依據國家數位典藏計劃規範,進行色彩校正、建立Metadata及文物資料庫,完成存檔典藏等相關工作,以利後續規劃並製作民俗文物數位學習內容,提供幼教及中小學教師數位學習教材並進行相關的師資訓練。計劃第二年及第三年將著重於民俗工藝、民俗技藝及民俗儀式等民俗活動的數位典藏工作。我們已經初步完成台灣民俗活動的先期研究並已發表初步成果,並藉由參加國家數位典藏計畫,利用相關視訊典藏技術將民俗活動依步驟予以數位化,以保存民俗工藝、技藝及儀式。

 

計畫網站網址: 臺灣民俗文物館 http://www.folkpark.org.tw/

 

 

(more…)

屏東縣排灣群諸族傳統藝術文物數位典藏計畫數位工作流程

發表日期: 2009-12-17, 點閱數: 4,937 , 加入收藏櫃 , 加入書籤

計畫單位:長榮大學 視覺藝術系

 

 

計畫名稱:屏東縣排灣群諸族傳統藝術文物數位典藏計畫

 

計畫簡介

屏東地區的排灣族與魯凱族屬於南島語族的一支,階級制度為其傳統社會的主要特徵,所有族人被區分為貴族與平民兩大階層,為了彰顯貴族階級的榮耀與歷史淵源,發展出傲人的物質裝飾藝術,包括器物與家屋雕刻、服飾刺繡、鑲珠等裝飾,貴族階級並持有罕見的祖傳寶物,譬如陶壺、琉璃珠、青銅刀等,這些器物的造型與裝飾內容帶有明顯的地域文化表現特色,足以成為重要的國家文化資產。

  

屏東縣文化局致力於屏東地區原住民文物的收藏已行有多年,為台灣南部地區最重要的原住民文物典藏單位,其收藏的種類包括陶壺、簷桁雕刻、門板雕刻、主柱雕刻、髮簪、煙斗、占卜箱、人偶、服飾、琉璃珠等,近年並將收藏範圍擴及新生代原住民雕刻藝術的優良創作。目前,屏東縣文化局在館內已設有原住民文物展覽室,常態性展示各類具代表性的原住民文物,但礙於場地及人力限制,許多優良的典藏品仍無法公開展覽。為使館藏能全面性開放供國人欣賞,又能兼顧保存與研究,本計畫擬針對屏東縣文化局典藏品進行數位化資訊建置,使民眾得以不受時空的限制,隨時上網瀏覽、觀賞與欣賞。希冀藉由數位典藏的推動,提升台灣民眾藝術欣賞的整體素質。

 

對於屏東縣文化局典藏品的數位典藏,先期進行之數位化典藏品共計約50件,其相關數位典藏內容的建置為此前導工作之目標。數位典藏品內容能讓民眾對屏東縣文化局的館藏品更廣泛的認識,除了器形輪廓的掌握之外,亦能掌握典藏文物細緻的材質紋理,並藉由相關的文字背景說明,帶領民眾進入排灣族與魯凱族藝術創作的世界裏,進一步引導人們探究原住民文化的興趣

 

 

(more…)

台灣藝術大學圖文傳播藝術學系 「民俗彩衣—台灣民俗技藝數位文化村」數位工作流程

發表日期: 2009-12-16, 點閱數: 6,657 , 加入收藏櫃 , 加入書籤

 

計畫單位:台灣藝術大學圖文傳播藝術學系

  

 

計畫名稱:民俗彩衣-臺灣民俗技藝數位文化村

  

 

計畫簡介:

本計畫「民俗彩衣—台灣民俗技藝數位文化村」鑑於民俗技藝為台灣常民遊藝活動之代表,與農業社會中娛樂、休閒型態相關。民俗技藝的呈現亦融合傳統體育、工藝、美術與音樂特質,是具備趣味性與強健體魄功能之活動,為充滿鄉土氣息的民間休閒活動。然而受到社會結構轉型的影響,民俗技藝原先強身健國、凝聚地方意識、文化傳承的功能已面臨嚴重的挑戰與考驗。因此,希望透過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以文獻的收集與分析、田野調查、專家訪談等方式,加以數位化影音的技巧,維護與保存現有的民俗技藝文化。期待透過完整的文字、圖片、影像、音樂等紀錄,呈現台灣民俗藝術的多樣性,永續傳承民俗技藝的精神,以凝聚地方共識與加強本土文化的認可,同時滿足教育學習與學術上的研究需求。

 

 

本計畫透過臺灣藝術大學圖文傳播藝術學系(所)、中華民國民俗體育運動協會與基隆中正國中民俗班之合作與分工,分別由台藝大負責資料建構、調查蒐集、網站規劃及建造;中華民國民俗體育運動協會與基隆中正國中民俗班則提供數位內容素材,三方齊心合作完成。

 

 

未來更希望以此數位化的成果作為加值應用之基礎,以豐厚的傳統文化為素材,結合不同產業的資源,將數位資源再造,促成典藏內容與技術融入文化創意產業當中,使台灣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接軌,創造產業價值與應用性,進一步將民俗技藝文化帶往國際舞台。

(more…)

臺灣六堆客家生活藝術文物數位典藏計畫 數位工作流程

發表日期: 2009-12-16, 點閱數: 5,541 , 加入收藏櫃 , 加入書籤

 

計畫單位: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計畫名稱:臺灣六堆客家生活藝術文物數位典藏計畫

 

計畫簡介:

六堆地區擁有獨特的台灣客家文化傳統,在各界人士多年努力經營下,傳統文化得以延續保存。而這些客家祖先遺留的文化,如何透過現代科技將之發揚、活化,更是值得深思的課題。就生活文化藝術的保存而言,前人的生活經驗與工藝技術與始終無法抵擋時間流逝的考驗,大部分的藝術創作和生活智慧結晶總如歲月般凋零,遺留給後人的總是少的令人惋惜。惟,隨著科技的演進,網際網路的發展為人類生活帶來革命性的變化。網際網路環境的完整,使得資訊交流的方式具有無遠弗屆不受空間限制與便利的特性。有鑑於此,我們利用資訊科技之技術,建置「六堆客家生活藝術數位博物館」。文化是客家產業發展的最佳創意發想元素,以文化藝術為後盾,才能做為客家文化活化及產業發展的基礎,是故本計畫若能數位保存及呈現百年來六堆客家先民生活狀況,對於客家文化活化及產業發展必有正向積極意義。

 

「六堆客家生活藝術文物數位資料庫」網站:http://140.127.32.102/hakka/index.aspx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