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類 ‘藝術與圖像’

專訪曹源峰──MIT,中影數位修復計畫

星期三, 九月 7th, 2011

文/廖智賢

圖片提供/中央電影公司

過去的中影,用影像記錄台灣的故事;現在的中影,用技術保存你我的感動。

2011年春天,經過位於士林的中央電影公司(以下簡稱中影),站在外雙溪的水流邊,可以清楚聽見敲敲打打的聲音不斷,看見人來人往進進出出,這些熱鬧不是文化城或者廠棚又有大戲開演,而是中影正響起重新建造的旗鼓聲,準備為自2005年民營化之後的中影,再造新象。

…詳全文

入畫的女體

星期四, 八月 18th, 2011

文/謝鑫佑

雖然一直到19世紀女性主義逐現雛型,但在藝術層面,女性似乎該為此感到慶幸,正因過去東西方男尊女卑的社會結構,讓知識與教育出現性別式的懸殊差異,男性永遠獲得較多的社會資源、技能訓練,而女性則只需等待合適時間,將自己往後的生命,疊附於另一個男性上頭便算幸福美滿的一生。因此,這些佔有極大教育資源的男性們,成了藝術領域中的主要創作者,而他們的伴侶,則成為畫筆下重要的繆思女神。 …詳全文

一個男體攪翻的美學

星期四, 八月 18th, 2011

文/謝鑫佑

整個東西方繪畫史上,最常被畫的男人有兩位,一位是學習階段的素描對象阿古力巴(Agrippa),由於他具備了寬廣的前額、緊鎖的眉頭、深陷的眼睛、堅挺的鼻樑,被視為意志堅定、才智出眾的象徵,在一世紀時期被製成雕像後,便一直是美男子的代表,當時羅馬人相信,描繪、複製英雄的肖像,能讓自身或後代成為同樣的英雄,因此,這位古羅馬皇帝奧古斯都的密友的畫像、頭像、雕像,至今流傳最廣,同時被繪畫學生素描的比例也遠高於阿波羅、米基奇。 …詳全文

低頭臣服的力量

星期二, 七月 5th, 2011

文/李昂

臺灣宗教信仰融合了道教、佛教與民間信仰,呈現多元樣貌。
圖1:〈拜拜〉,席德進(1923-1981),創作日期:1957,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

http://knowledge.teldap.tw/Viewer-embed.php?id=id_14998

我從小時候就「拿香跟拜」,意思是拿香跟著拜拜。

一開始當然是因為家裡的關係,我的母親是個拿香的佛教徒,用「佛教徒」只是個粗略的名稱,因為我們信仰、祭拜的,基本上已經是混合了佛、道、民間信仰,我稱之為的「臺灣宗教」。
…詳全文

畫筆下人神同歡的歲月

星期一, 七月 4th, 2011

文/謝鑫佑

雖然直至清朝,照相術才自西方傳教士傳入中國,而臺灣接觸照相術的時間,也已是1905年傳進日本後,再於日治時代引進的事,但當時的藝術家已經開始透過繪畫來記錄日常生活點點滴滴,這對後來研究臺灣初期的常民文化,有著非常重大的意義。 …詳全文

  • Loading...


    Loading...

    Login






    註冊 | 忘記密碼

    Register





    A password will be mailed to you.
    登入 | 忘記密碼

    Retrieve password





    A confirmation mail will be sent to your e-mail address.
    登入 | Regi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