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類 ‘觀察室歷史文章’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珍藏數位學術資源初步使用之現況

星期二, 五月 27th, 2008

內容發展分項計畫研究助理 / 陳柏伸

 

前言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以下簡稱史語所)自民國十七年創立以來,一直秉著研究為己任,不論在學術、文化發展上,史語所至今都有卓越的貢獻,同時也是國際上重要的漢學研究機構之一。

 

  歷史文物陳列館和傅斯年圖書館是史語所所藏文物之處,以典藏內容來分類,包括考古、人類學、金石拓片、善本圖書、檔案等文物,總計有六十四萬餘件之多,而這些豐富的典藏文物,有的更是盛名遠播,聞名中外,故「小故宮」之名不徑而走。

 

  早年史語所為有效推動科學的發展與教育大眾之責任,除了運用資訊技術作為研究工具外,亦進一步利用科學儀器來分析館藏文物,例如在1984年,史語所率先推動國內第一個數位化計畫-「史籍自動化計畫」(現為「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該計畫的目標主要是以電子化的型態來保存中文文獻;在1988年,史語所引進紅外線影像系統來辨識其所藏簡牘,由此發掘新史料與創造新知識,並確立國內數位典藏先鋒的角色。

 

  近年來,史語所在經過「數位博物館專案計畫」、「國家典藏數位化計畫」及「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洗禮後,該所的研究議題也延伸到數位化的範疇,同時史語所亦在今年的7月23日首度對外開放多年來建置的數位資源,盼能分享數位化的發展經驗與成果,使邁入二十一世紀之史語所開啟嶄新的一頁。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以數位的方式典藏文物顯然已是現代圖書館和博物館的趨勢,而數位典藏計畫更是各國發展文化的必備工作項目之一。然而,根據許多國內外典藏單位的發展趨勢,我們可以發現大部分的數位典藏計畫,似乎與資料庫的建置脫離不了關係,探究其原因,應當是資料庫以數位電子的形式來處裡資料,且具有集中管理、快速檢索資料的優勢,因此資料庫對典藏單位的仰賴程度高。此外,透過網際網路的連結,各典藏單位的資料更易於交換與應用,而這也是造成線上資料庫蓬勃發展的原因所在。

  …詳全文

What’s數位典藏聯合目錄

星期二, 五月 27th, 2008

內容發展分項計畫/江仁傑

我們正在作什麼?

  數位典藏聯合目錄(以下簡稱「數典聯合目錄」),目前累積的數位化物件約120萬筆,收集了參加「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的國家級研究/典藏機構與各大學、各文化單位將近100個子計畫的數位化藏品,種類繁多,包含動物、植物、地質、人類學、檔案、器物、書畫、地圖與遙測影像、金石拓片、善本古籍、考古、新聞、語言學、漢籍全文、影音……等各種類型,目前數量仍在持續增加。

數典聯合目錄的建置,有以下四個目的:

1.為「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所建置的目錄性展示平台。

2.提供單一入口的整合性檢索功能。

3.展現「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的成效。

4.達到資訊共享的目的。

跨越人文社會與自然科學的整合

  為了盡力達成這些目標,我們決定把將近100個子計畫的不同資料庫,整合成為一個集中式資料庫,並且為了使用者能有一致的瀏覽習慣,要將各資料庫的不同後設資料欄位(Metadata),整合成一種目錄式的綜合性欄位,並且能夠以滑鼠點選來進行分類瀏覽、以鍵入文字來進行查詢……,這些都是數典聯合目錄系統應有的基本功能。這是我們在技術層面的努力。

  此外,我們在實際執行時,必須整合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之不同領域的內容,既有蟲魚鳥獸、花草化石,也有古物卷籍、書畫影像。這是一項嶄新的挑戰。而且還必須在既有的計畫架構之內,找出可行的工作方式。

開放式組織架構下的集中式資料庫

  數典聯合目錄的重點工作,即在整合各機構各學門的不同資料庫,而這些不同的資料庫,又各自採用不同的後設資料欄位。依照數典計畫所預設的目標,各資料庫的各種欄位,必須對應為同一種後設資料欄位,以整合為集中式的聯合目錄資料庫。同時,原本的各機構資料庫仍保持獨立運作,不因製作聯合目錄而更改系統設定或增刪後設資料欄位,因為數典計畫中的各個分項計畫、機構計畫、子計畫之間,是互相合作而非上下層級的關係。

  正因如此,建置集中性的數典聯合目錄資料庫,必需花費相當多的時間進行欄位對應、規劃瀏覽架構、資料匯出與匯入方式……等等方面的聯繫。這是一項龐雜但重要的工作。

九十一年度到九十四年度的回顧

  建置數典聯合目錄的工作,由「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_內容發展分項計畫_聯合目錄系統建置子計畫」負責,自民國91年度開始執行。當時,將各種不同系統、不同欄位的資料庫整合為一個集中式資料庫,國內極少既有的相關經驗可供參考。歷年來的不斷摸索之中,終於逐漸確立了建置的模式。

(一)九十一年度

1.計畫主持人:陳昭珍教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

2.團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內容發展分項計畫、「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技術研發分項計畫

3.協助參與:國立台灣大學、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國立故宮博物院及中央研究院

  在草創初期,數典聯合目錄舉辦了「聯合目錄系統說明會」,宣布以OAI(Open Archives Initiative)技術為架構,並預計將建置系統雛形。同時,面對每個機構與計畫所建置的不同資料庫,也面臨了許多挑戰,例如:如何連結各典藏單位資料庫?如何透過後設資料擷取數位物件?如何設計資料服務端介面?……等。

(二)九十二年度

1.計畫主持人:楊美華教授(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

2.團隊:國立政治大學、內容發展分項計畫、技術研發分項計畫

3.協助參與:國立台灣大學、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國立故宮博物院及中央研究院

  第二年主要任務,是研訂《聯合目錄系統需求書》,著手建置聯合目錄系統原型(prototype),訂定15個欄位的「都柏林核心集」(Dublin Core)為聯合目錄的共通欄位,並確立XML(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可擴展標示語言)與 DTD(Document Type Definition,文件型別定義)資料輸入格式。九十二年度結束前,已經開始進行250筆的資料匯入,以測試與系統修正。此時所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各子計畫匯入資料至數典聯合目錄的過程中的溝通、共識、工作分配等細節的確認。

(三)九十三年度

1.計畫主持人:黃銘崇副研究員(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2.團隊:內容發展分項計畫、技術研發分項計畫

3.協助參與:國立台灣大學、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國立故宮博物院及中央研究院

  自數典計畫進入第三年度起,數典聯合目錄以理解各個機構與計畫的內容產出為前提,進行各資料庫的對應欄位,並推動內容發展之各主題小組確認分類瀏覽的架構;同時主動增加與各計畫的聯繫次數,每次主題小組會議皆派員到場瞭解狀況;製作數典聯合目錄手冊,詳細說明各計畫匯出資料時的具體步驟。在以上工作的基礎上,完成了聯合目錄系統正式版的建置。

  至九十三年度計畫結束前,數典聯合目錄系統已收錄27萬筆資料,但各計畫所產出的內容也逐漸增加,更需加快腳步與各計畫溝通,協助其進行匯出。另外,在系統功能與網頁介面上,也仍需要逐步加強。

(四)九十四年度

1.計畫主持人:劉錚雲研究員(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2.團隊:內容發展分項計畫、技術研發分項計畫

3.協助參與:各機構計畫與內容開發公開徵選計畫

  這個年度的工作,除了持續匯入資料(目前已有120萬筆)、針對部分計畫的匯出工作進行技術協助、進行欄位比對與確立分類架構之外,也必須處理各資料庫收錄時所產生的各種顯示、字碼的問題;同時,也加強字串查詢功能,剔除系統錯誤;另外為了增進以滑鼠點選瀏覽的可看性,開始試驗新的分類方式,例如時間分類瀏覽、地理分類瀏覽、具有特色的藏品以「熱門關鍵字」的方式加以整理……等等。

  「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總計畫的「公共展示系統」也開始建置,數典聯合目錄因而提供所收錄的龐大資料與系統運作經驗,作為公共展示系統的基礎。為了提昇使用率,我們也與商業搜尋引擎Yahoo!奇摩討論合作方式,使數典聯合目錄能被一般使用者接受。

新年度的挑戰與期許

  在新的年度,數典聯合目錄即將公開展示,直接面對社會大眾,因此在技術方面,我們將繼續提高檢索效度、改善使用者介面方面,將投入更大的努力,並且提高系統穩定度以支撐更大的網路流量。

  在組織架構方面,數位內容與數位技術將更緊密的結合,使展示、功能開發都有更靈活的表現,也將考慮的計畫延續的問題,規劃系統後續維護的方式。

  而在藏品數量持續增加的趨勢之下,數典聯合目錄也應以豐富的內容為後盾,有更多的展示、研究等方面的產出,同時配合更大規模的推廣工作,使數典計畫的成果能透過聯合目錄系統,更廣為社會大眾所知。

  數典聯合目錄計畫歷經不同的工作團隊,執行了四年之久,終於稍具成果。未來,希望在數位典藏的聯合目錄之中,能涵蓋更多采多姿的藏品,更豐富多樣的知識內容,提昇網路世界的質量。

「台灣史前文化」之介紹

星期二, 五月 27th, 2008

內容發展分項計畫/蔡欣芸

 

  在之前做過「台灣漢人村莊社會文化傳統資料庫」的介紹後,接著我們繼續介紹「台灣研究網路化」計畫中,「文化類型」下的「台灣史前文化」之介紹

   早在漢人移民台灣之前,台灣就已有人群居住,像是台灣的原住民族早在史前時代就就遷移來台,各民族在不同時間先後來台,在不同的區域裡,發展自己的文化。

   台灣在史前時期原與大陸相連,在地理位置上處由大陸南下或由菲律賓北上的必經之地,各民族在不同時間先後來台,在不同的區域裡,發展自己的文化。在這個系統中,主要可以文化的發展過程及遺址二方面來說明:

 

一、依文化的發展過程,可分為舊石器時代晚期、新石器時代,以及鐵器時代等幾個階段。

  1.舊石器時代晚期:以長濱文化為主,主要遺址有八仙洞和小馬洞穴遺址。

  2.新石器時代:

  (1)早期

   這個時代的代表是「大坌坑文化晚期」,主要的遺址有卑南遺址文化層的下層、月眉Ⅱ遺址等。

  (2)中期

  考古學者尚未決定代表文化的名稱,目前暫時稱為「繩紋紅陶文化」。主要遺址有小馬洞穴中層、漁橋、鹽寮、老番下層等。

  (3)晚期

   東海岸的繩紋紅陶文化演變為三個地方性類型文化:卑南文化、麒麟文化、花岡山文化。主要遺址依照不同文化底下又有各自所屬的遺址。

   3.鐵器時代

   屬於這個時代的文化為靜浦文化,重要的遺址有靜浦、水璉、富南、小馬洞穴遺址上層等。

 

二、遺址部分

   將台灣東部海岸在史前時代所遺留的遺址做一一介紹。相關遺址包括:嶺頂、水璉、新社、貓公、靜浦大片園、奇美、八仙洞、忠勇、八桑安、白守蓮、麒麟、東河遺址群、泰源、都蘭、富山遺址群等。

   這個網站的介紹較近似於針對一般社會大眾做台灣史前文化的知識推廣,介紹內容較為淺顯易懂,但相對的資料內容就較不深入。此外,雖名為台灣史前文化,但較針對台灣東部海岸的史前為文化作介紹,台灣其他地區的史前文化幾乎沒有提及,這是較為不足之處,容易造成一般社會大眾誤解台灣史前文化僅有東部海岸有發展出文明來。

   就網站結構來說,此網站的結構較不明確,容易讓人造成混淆,許多深入的介紹隱含在文中的的超連結字串當中,層級的概念不夠明確,很容易令使用者在網站中瀏覽時迷路(可見下面圖表說明),未來若有需要做網站改版或許可做為參考。

  

公開徵選計畫參訪心得紀要Ⅱ—鹿港龍山寺大木作數位典藏計畫

星期二, 五月 27th, 2008

內容發展分項計畫 / 許雅婷

  數位科技君臨一切知識領域的今日,仍有許多人文學者質疑數位化的必要性,甚至下意識抗拒學習、認知,以為運用科技人才,甚或支使工讀生或助理、學生代為操作便可。這樣的觀念底下,其實已經和時代嚴重脫節。當學生已經可以在家查遍各類珍貴資料同時,教授雖然可以安坐桌前,等待助理送來需要的書籍,但仍必須親自翻閱,時間上的耗費已不可相比擬。  …詳全文

知識網

星期二, 五月 27th, 2008

內容發展分項計畫/陳柏伸

  處在二十世紀前現代社會的學者,為了找尋相關的研究題材,紛紛至圖書館蒐集大量的資料與文獻,以進行分析與辨讀。不過,當代圖書館提供的資源始終無法跟上出版業者的腳步,又或者因為圖書館館藏量不足以供應的情況下,流失更有用、更重要的資料已是稀鬆平常之事。相形之下,現今的學者只需上網及動一動滑鼠,便可穿梭在各大圖書館的網站中,輕鬆自在地擷取想要的資料,即可完成找尋資料的任務。

  事實上,早在電腦及網路普及前,就已經有學者勾勒出數位圖書館的藍圖,其中包括線上百科全書、知識庫、電子書、電子圖書館、未來圖書館等議題。以下簡單列出其發展歷程:

  1938年,英國科幻小說家H.G. Wells出版一本關於未來知識與教育之論文集,並命名為《World Brain》,其中有一篇文章是描述全人類的知識如何以網路匯集成一個資源庫,讓全世界的人們能共用。

  1945年,俗稱資訊科學之父Vannevar Bush在《The Atlantic Monthly》中發表一篇名為「As We May Think」的文章,他提出一台Memex系統的架構,它除了具有儲存知識或訊息的功能外,亦可進行資訊上的檢索。

  1965年,J.C.R.Licklider在其著作的《Libraries of Future》一書中提出以電腦為圖書館架構的概念。同年,超文字、超媒體的先驅Ted Nelson創辦「仙那度計畫」,其目的是任何人可以使用超文字的特性發表言論,並從中擷取資訊而不須由原作者之同意。

  1971年,Michael Stern Hart有鑑於早期文獻保存的信念,創辦「古騰堡計畫」,其目標是將公共財的文學作品製成電子書的形式,並免費分享給網路的使用者。

  1975年,Roger W. Christiany在其著作的《The Electronic Library》一書中提出未來圖書館的館藏發展將朝向電子自動化。

  1978年,F. Wilfrid Lancaster在其著作的《Toward Paperless Information Systems》一書中更指出未來將會是一個虛擬電子型態的社會。

  檢視1980年前的文獻,許多熱門的研究議題至九零年代仍持續發展中,例如網路資訊聯盟(Coalition for Networked Information, CNI)在1990年提倡建立虛擬圖書館(Virtual Library);美國參議員Al Gorey於1992年提出的法案,包括數位圖書館(Digital Library)一詞的說法,以及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NSF)、美國國防部先進研究計畫局(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ARPA)與美國太空總署(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 NASA)在1993年發布的「數位圖書館先導研究計畫」(Digital Libraries Initiative Research Project)。

  綜合上述的觀點,我們可以歸納出現今是數位的時代,人類的知識可藉由網路的傳輸性及網頁的連結性,構成一個知識網路在分享的模式上。全球資訊網的創造者Tim Berners-Lee在《Weaving the Web》一書中闡述到全球資訊網是基於幫助全世界的人們一同工作所建立的協定,並從中傳送其資訊與知識,使人們能自由地使用資訊和分享知識,而這正是網際網路發展最重要的精神所在。

  • Loading...


    Loading...

    Login






    註冊 | 忘記密碼

    Register





    A password will be mailed to you.
    登入 | 忘記密碼

    Retrieve password





    A confirmation mail will be sent to your e-mail address.
    登入 | Regi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