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類 ‘觀察室歷史文章’

數位內容檢索平台之比較—以日本、加拿大及國內數位典藏計畫為例

星期二, 五月 27th, 2008

圖文/陳秀華 

  地球誕生至今已有四十六億年,人類有歷史記載以來也有六千年的歷史,不管是地球或是人類在時間的洪流中,留下自然與文明的紀錄,也使現世生活在藍色星球上的人們,擁有可作為心靈依託的無價之寶,但卻因為人類間紛爭、貧窮及所產生的污染,導致自然生態的失調與文物遺產的消失。為了能保護這些地球與人類的共同資產,世界許多國家都積極推展文化遺產保護的工作,除了正視實體文物、生態環境的保存外,另外利用科技些至寶加以數位化保存,並透過網際網路,製作文化遺產的展示平台,讓世界更多的人了解文化遺產保存的重要性。

  以下茲以國內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之「數位典藏聯合目錄」、日本「文化遺產?????(Cultural Heritage Online)」及加拿大遺產資訊網(The Canadian Heritage Information Network,CHIN)下的「加拿大虛擬博物館(The Virtual Museum of Canada,VMC)」等檢索平台,以該國著名的人物為例,進行關鍵字搜尋,針對所顯示的結果頁面作簡單的比較與介紹。 …詳全文

維基百科之簡介與現況

星期二, 五月 27th, 2008

內容發展分項計畫助理/曾欣怡

  維基百科(Wikipedia,中文版網址:http://zh.wikipedia.org)是維基協作系統 (Wiki collaboration system) 的簡稱,它是一種以Web為基礎的超文件應用系統,支援社群導向的協同寫作方式。其具有使用方便及開放的特點,可以幫助人們在一個社群內共用某領域的知識,因而被視為一種自由、免費、內容開放的百科全書協作計劃,不需要學習艱深的程式語言,任何人都可以利用網路來編輯和使用其中的任何文章及條目;所有對條目內涵增減的貢獻者一概無給,而從Wiki中下載內容也一概無償。

  1995年,Ward Cunningham為了方便社群模式的經驗交流而創建了全世界第一個Wiki雛型,便是Wiki的支援技術。在建立這個系統的過程中,Ward Cunningham創造了Wiki的概念和名稱,「Wiki」這個詞於夏威夷語的「Wiki-Wiki」,原意是指「quickly」(快一點)或「informal」(非正式)之意。維基百科的英文正式版本開始於2001年1月15日,創始人是Jimmy Wales、Larry Sanger,中文維基百科直到2002年10月才真正出現第一個條目,從建立的那天開始就是繁體中文和簡體中文共用,全世界的華文使用者共同在中文維基書寫詞條,部分人還建立了閩南語維基和粵語維基。

  維基頁面的格式非常自由,維基百科所採用的軟體版本是由Clifford Adams編寫的第一版UseModWiki。2002年1月,維基百科開始在PHP wiki軟體上運行,並使用MySQL資料庫。Magnus Manske後續為維基百科專門寫了很多功能,使之進階到第二版;2002年6月後,Lee Daniel Crocker幾乎重新改寫的第三版開始運行。目前所用軟體稱作MediaWiki。

  維基剛開始時,只有31筆資料,整體而言,維基正以每天2千個新詞條的速度成長。其中最多的是英文,共有26萬多筆、德文也將近十萬筆,都超過市面上的大型百科全書。而日文、義大利文、波蘭文、西班牙文、瑞典文、丹麥文、荷蘭文、世界語(Esperanto)及中文也都超過一萬筆,目前已擁有120種語言的版本,200多萬個詞條。雖然由於各種語言版本的維基百科內容都不盡相同,造成跨語言的資訊交流成為維基百科的一大弱點,但是無論是哪個語種的維基,未來將朝向成?所有人都能免費使用和受益的公共資源系統邁進。

  常有人質疑維基百科的權威性,即使維基的網站必須經由註冊認證後才能在此編輯,但是很難保證其組成份子是各個領域的權威人士;既然編輯上也不受限制,那也就更不能保證資訊的有效性,品質也良莠不一,維基百科上甚至還有「免責聲明」,交代「在這裡找到的內容並沒有任何相關領域的專家和專業人員在維基百科上對內容的完善性、正確性或可靠性進行必要的審查」、「維基百科不能保證無論以什麼方式在這裡找到的信息的有效性」。事實上,維基百科的目的是保持它的文章客觀,以更公平的角度來呈現一個議題所有的觀點,試圖以其開放性擺脫傳統百科全書所可能有的預設立場;維基百科是一部不斷演化的百科全書,參與者(一般稱為維基人或維基百科人)所擁有的不同意識形態與背景,可以讓彼此的衝突指向一種最大限度的全面客觀,這是一個社群式的協作產物,需要達成群體的共識。而每次修改的歷史記錄都會被完整地保留下來,維基人可自行搜尋這些歷史遺跡,它和電子佈告欄系統(Bulletin Board System,BBS)不一樣,不能輕易刪掉,不能一味否定。對於選擇這些多元的不同解釋方式,最終的權力就在維基人自己手裡。

  維基百科做為一種完全開放的知識生產與傳播方式,體現了一種多元性、平民化和非權威主義,也被認為是網路民主化的象徵,業餘的寫手也有可能發出權威的宣言,並讓上百上千名公眾審查;簡單方便的編輯與操作方式,使得維基百科的參與對象不受到限制,對於有志於從事知識傳播的人而言,維基百科等於是提供了一個技術完備的介面讓他們大展身手。對於搗亂者的管理,也是任何維基人都可以提出抗議,讓這個惡意的破壞可以接受公評。

  基本上,維基百科是一個不存在利益的地方,它拒絕廣告、使用自由軟體基金會的GNU版權協定(GFDL,GNU Free Documentation License),一旦新增或撰寫詞條內容,成功上傳之際,就等於放棄了這個內容的著作權,知識將成為共享的、可驗證的。維基人自行相互監督維基百科的機制,無償和無給的供需制度,讓維基百科像一個資訊自由化的網路烏托邦,一如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系教授毛慶禎所言,知識不再被少數人壟斷,任何人都可以表達自己的看法,但是個人提供的知識是否被接受,則由社會來判斷。「權威」的意義,將因此而重新定位,因著個人書寫而建立起來的維基百科能夠這樣有系統地描述全面性的解釋、不流於flaming,在百家爭鳴的網路世界中,不啻是個奇蹟。

電子商務模式之淺談

星期二, 五月 27th, 2008

內容發展分項計畫/陳亞芳94.11.23

   日新月異的資訊科技帶給人類許多便利,無論是個人、組織或企業,無不急切的學習創新,深怕一個閃神就被遠拋在後,資訊科技能夠化繁為簡,更是為我們帶來相當大的益助。何謂『電子商務』(Electronic Commerce)?它的範圍除了企業之間電子資料交換(EDI)外,還包括商品研發、行銷、廣告及售後服務,傳送的內容除了商業表單文件之外也可以包括圖形、聲音影像甚至動畫。電子商務的內容範圍非常廣,不單只是商業交易,尚包括各種電子化的服務、遠距教學、電子銀行……等。

電子商務大約可分為下列幾種模式:

一、企業對企業的電子商務模式(B2B)─Business to Business

  此模式之下又可細分為垂直和水平模式,所謂垂直的B2B指的是大企業與其較小規模之公司往來或者是有母子關係之企業,例如:台塑相關企業(www.e-fpg.com.tw),而水平的B2B則是指規模相當或是無母子關係之企業之間的互動行為。

二、企業對個人(消費者)的電子商務模式(B2C)─Business to Customer

  此種模式是大家最為熟悉的,即「線上購物」,也就是上網買東西,B2C就是利用網際網路,透過網頁將商店虛擬化以提供消費者在線上購物的服務。像是大家熟悉的亞馬遜書店(www.amazon.com),此模式不但提供消費者另一種購物選擇,也替企業開出了另一條行銷管道。

三、顧客對企業的電子商務模式(C2B)─Customer to Business

  傳統的購物行為都是由企業將所生產的產品賣給消費者,企業有較多的自主權,而C2B的模式則是由消費者要企業生產符合其需求之產品,再由消費者購買,即消費者握有較多的自主權,此種模式可說是以消費者為導向的行銷模式。

四、消費者對消費者的電子商務模式(C2C)─Customer to Customer

  此一模式相信各位一定不陌生,讓消費者提供想要出售的商品或服務給予其他有需求之消費者,就如同大家所知道的eBay拍賣(www.ebay.com)、雅虎奇摩拍賣網(http://tw.bid.yahoo.com/)這兩個典型的例子就是屬於C2C的電子商務公司。

五、企業對企業員工的電子商務模式(B2E)─Business To Employee

  在此模式下,產生了「員工關係管理」,透過坊間的報導,我們可以發現許多知名企業都設立有大小不一、功能不同的B2E入口網站,它的應用層面分成3大類:營運流程上線、人力資源管理上線,以及員工服務上線。公司可將以往的經驗以問答的方式建立於資料庫,新加入的員工可以從公司入口網站查詢並參考解決方法,員工亦可透過其入口網站完成一些行政方面的事務,例如:請假、費用申請…等,甚至是連結生活上的需求,提供員工線上購物可享優惠。例如:台塑購物網(www.fpgshopping.com.tw/ )

  網路公司想要成功,絕對不可忽視對於主機的選擇、軟硬體的購置、機房的選擇和安置工作,到財務規劃與行銷業務的推廣計劃等各方面,必須有相對應的配套制度才能因應進入網路時代的階段性目標。

紐約公共圖書館(中曼哈頓分館)─線上圖像資料庫分析

星期二, 五月 27th, 2008

內容發展分項計畫/高鈺茹

 

一、資料庫背景簡介

   「線上圖像資料庫」(Picture Collection Online, PCO)是紐約公共圖書館(New York Public Library, NYPL)近年來執行的影像數位化計畫之一。網站內的圖像主要來自中曼哈頓圖書館(Mid-Manhattan library, MML)的館藏。

   中曼哈頓圖書館位於紐約曼哈頓島繁忙的第五大道與40街交接處,是紐約公共圖書館的分支之一。其圖像資料庫(Picture Collection, PC)成立於1914年,主要收集了過去3 個世紀與美國、紐約有關的歷史、藝術與教育圖像資源,如相片、廣告、報紙、雜誌、相片、繪畫、插畫等。各知名商業藝術家、插畫家、時尚設計師、景觀設計師、電影藝術指導、及紐約師生的作品也都收藏在其中。

   特別的是,這些圖像資料在使用上大多不受著作權的限制,而且可以像一般書籍一樣供讀者外借使用。儘管現今影印機與數位相機的使用已相當普及,但是這些館藏圖像的借閱使用率,卻逐年增加。根據統計,於2001年一年內,便有36萬張圖像被借出使用。

   資料庫的圖像除了被使用在教學課程裡與研究工作上之外,更有許多創意工作者藉由圖像資料庫的蒐藏獲得了大量的資訊與靈感發想。例如電影《紐約黑幫》(Gangs of New York, 2002)裡所描繪的十九世紀紐約「五角地」(five points)貧民世界的場景,以及在比爾‧毛鵝絲(Bill Moyers)的系列影片「美國夢:華裔經歷」(Becoming American: The Chinese Experience)裡關於中國移民的形象等,都取材自資料庫內的圖像資料。

   為了滿足廣大使用者的需求,紐約公共圖書館獲得博物館與圖書館服務學院(The Institute of Museum and Library Service, IMLS)的協助,於2002年9月12日成立「線上圖像資料庫」。目前資料庫內已建置了三萬多張的數位影像圖片供民眾搜尋使用。

 

  

公開徵選計畫參訪心得Ⅰ

星期二, 五月 27th, 2008

內容發展分項計畫 / 許雅婷 

  近來接連走訪台北縣市之外的公開徵選計畫,尤其以第一年執行數位典藏為主要對象,包括與東海大學建築系合作的「鹿港龍山寺大木作數位典藏計畫」、台東水試所東部分所的「台灣東部海域魚類標本之數位典藏」計畫、澎湖科技大學的「數位典藏—澎湖的石滬形式與文化」計畫,除了希望能經由實際走訪這些計畫,更深入瞭解計畫執行狀況之外,同時也期盼能透過相關技術人員直接指導,更清楚的解決公開徵選計畫執行困難,或是提供更迅速更簡便的技術方法。 …詳全文

  • Loading...


    Loading...

    Login






    註冊 | 忘記密碼

    Register





    A password will be mailed to you.
    登入 | 忘記密碼

    Retrieve password





    A confirmation mail will be sent to your e-mail address.
    登入 | Regi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