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4x768 1280x800   Decrease font size for  -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 -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網站 Reset to normal font size for  -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網站 -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 Increase font size for  -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
 


國立臺灣博物館館藏甲殼類標本典藏數位化工作流程調查

發表日期: 2012-03-06, 點閱數: 3,865 , 加入收藏櫃 , 加入書籤

 

壹、  計畫簡介:

 

 

一、執行單位:國立臺灣博物館

 

 

二、計畫主持人:國立臺灣博物館典藏管理組 林俊聰 助理研究員

 

 

三、計畫名稱:國立臺灣博物館館藏甲殼類標本典藏數位化計畫

 

 

四、計畫簡介:

          

 

           國立臺灣博物館甲殼類標本的收藏始於日據時期,歷史久遠,因此保存許多早期日本時代及光復初期所採集的重要標本。為了讓更多的研究者知道並更有效地利用這些標本,此計畫分年完成館藏甲殼類標本影像及資料數位化工作,並將所有資料有系統地納入「國立臺灣博物館典藏數位化系統」,做為未來學術研究、學術資料查詢、標本資料交流、生物多樣性教育及大眾自然保育教育之資訊來源。此計畫自民國98年開始執行,第一年主要數位化700隻大型與乾燥類標本,第二年再依分類順序依序數位化乾燥類與浸液類標本700隻,預計第三(100)年度將完成館內剩餘所有甲殼類標本約1300隻的數位化工作。未來希望的工作項目尚包括標本新增與補充、博物館館藏系統之擴充、網站之改進與維護等項目,並評估將甲殼生態照片與標本照做比對之可能性,透過標本數位化的呈現來提升外界對這些標本的認識,並增加使用率。

 

 

五、計畫網站:http://irs.ntm.gov.tw/

 

 

六、國立臺灣博物館典藏資源檢索系統:http://irs.ntm.gov.tw/cms/

 

 

 

貳、  數位化工作流程說明圖

 

 

 

 

 

參、  數位化拍攝與轉換

 

 

一、整理館藏標本資料

 

 

在進行甲殼類館藏標本數位化的第一步驟是清點館藏標本,並建置後設資料欄位。後設資料除了館內藏品的基本後設資料欄位外,亦參考Darwin CodeSpecies 2000相關的後設資料標準,並配合聯合目錄之要求新增欄位。此外,由於分類學常有變動,故在進行甲殼類標本的辨識上參考相關書籍,以便於清點館藏與後設資料建檔過程中對欄位進行更詳盡的詮釋,並同時進行錯誤資料勘誤,將變動之名稱修正為最新名稱,且在後設資料更動時一併更換標本標籤。

 

 

 

 

二、標本挑選(整理、記錄情況與尺寸)

 

 

在標本清點完成後,於數位化工作進行前會先整理、清潔與測量標本。測量標本主要是測量殼面長寬以做為研究上的資料,並因應展覽需要測量標本本身所佔空間,以利未來展出標本時可供策展單位參考運用。

 

 

 

 

 

 

 

三、拍攝環境與設備

 

 

整理完標本後則開始進行拍攝。首先,先依照標本體積大小設置適當的拍攝環境,若拍攝乾燥類標本則直接放在平台上拍攝、拍攝浸液類標本則置於倒入酒精的容器中拍攝,拍攝大型標本則移至另一較大攝影空間進行拍攝。拍小型標本時特別採用升降平台輔助,配合標本大小調整拍攝高度。拍攝平台兩側則架設閃燈以補強光線。

 

 

 

 

 

 

四、標本影像拍攝

 

 

設置好拍攝空間,在拍攝標本前會先將標本身上的舊標籤剪掉,於拍攝完成後再換上新標籤。新標籤更換為較軟的材料,以避免標籤在標本瓶長久存放過程中會傷害到標本。以下以甲殻類浸液類標本為例說明拍攝流程。

 

 

(一)   進行浸液類標本拍攝時,先依標本大小選擇適當的容器,並倒入酒精,將標本置入容器後再視情況添加酒精至剛好覆蓋標本的深度,以避免因拍攝過程太久使標本乾掉而造成標本組織萎縮。

 

 

 

 

 

(二)   在拍攝時以壓克力三角塊墊高標本以取得良好的拍攝角度,採用透明壓克力材質可以降低顏色重疊現象,讓未來修片上處理較為方便。此外在拍攝標本時,同時將標籤放置在容器內標本旁,並於容器下方放入特製的小型對色片輔助拍攝。標本基本位置擺放完成後再以大頭針調整標本姿勢。此外,由於酒精會使標本脫水、組織變得較硬,從原標本瓶中取出姿勢較為複雜之標本時,會先將標本泡水,讓標本變軟後,調整姿勢再進行拍攝。

 

 

 

 

 

 

 

(三)   拍攝時相機直接與電腦連接,在電腦上以camera control pro2同步檢視影像。拍攝時設定相機自動對焦,採光圈先決模式以取得最大景深,ISO值設定為100,並用補光來調整快門速度。若因標本結構較複雜而無法對焦成功時則改用手動對焦。拍攝完畢即直接於電腦上檢視影像,每一標本至少拍三張照片,分別拍攝背部、腹部與前額三個部位,若標本有其他特別的特徵(如:發聲器)則再加拍特徵部位。

 

 

 

 

五、標本數位化影像後製處理

 

 

標本拍攝完成後,若該標本資訊有更新,則於收藏前以P-Touch Editor軟體製作貼於標本瓶上之新標籤。待一批數位檔案拍攝完成後再統一以Adobe Photoshop軟體進行影像後製,修除標本以外非必要之影像,並依典藏級、網路瀏覽、及預覽用等不同用途,設定不同像素大小儲存。在資料備分方面,除了計畫內儲存一份、交給國科會一份外,亦在館內資料室儲存一份、標本管理員一份、臺博館典藏組的磁碟陣列備分一份。計畫完成後再依盤點計畫的表格進行盤點。

 

 

 

 

 

肆、  數位內容產出與展示

 

 

臺博館館藏甲殼類標本計畫於每一年標本數位化影像完成後,統一交由合作廠商將數位化圖片與metadata匯入至「臺灣博物館典藏資源檢索系統」、「臺灣博物館典藏數位化計畫網站」,提供外界查詢利用。因臺博館為標本重要的典藏單位,該網站將臺博館所有類型的數位化資料一起整合呈現,以方便外界查詢與利用。在未來加值應用方面,目前臺博館雖不從事加值產品製作,但採開放態度,凡有興趣的單位皆可主動聯絡,進行更多元的加值合作。

 

 

一、臺灣博物館典藏數位化計畫網站

 

 

 

 

 

 

 

 

 

製作單位:國立臺灣博物館館藏甲殼類標本典藏數位化計畫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

 

 

圖文編輯:國立臺灣博物館館藏甲殼類標本典藏數位化計畫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    計畫助理 張如瑩

 

 

圖片拍攝: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     計畫助理 褚如君、陳秀華

 

 

致謝:

 

 

感謝「國立臺灣博物館館藏甲殼類標本典藏數位化計畫」主持人林俊聰老師撥冗指導及提供實地拍攝、相關資料與圖文編輯,並感謝

 

 

 

 

貝類標本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

發表日期: 2011-08-29, 點閱數: 35,053 , 加入收藏櫃 , 加入書籤

 

 

 

目 錄     

壹、引言

貳、數位化工作流程圖

參、前置作業

肆、物件數位化程序

伍、後設資料與資料庫建置

陸、數位內容保護

柒、設備與成本分析

捌、結論與建議

玖、參考文獻

拾、附錄

 

 

「數位鬥陣」-99年度數位內容公開徵選計畫成果展

發表日期: 2011-08-18, 點閱數: 28,063 , 加入收藏櫃 , 加入書籤

展期:2011/09/24(六)-2011/11/13(日)
地點:國立臺灣博物館(台北市襄陽路2號,捷運台大醫院站4號出口)
開放時間:星期二~星期日,10:00至17:00
開幕:2010/09/24(六)10:00

 

數位故事鬥陣說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為「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的主軸計畫之一,致力於建置與呈現台灣文化、社會與自然環境之多樣性數位內容。其中「數位內容公開徵選計畫」,每年定期開放各級典藏機構、公私立研究單位申請,將特定主題的素材有系統地加以數位化保存與運用。而計畫內的「數位島嶼」網路平台,則期盼透過全民共同參與和分享,展現台灣在地生活的精采面貌。

 

99年度共有七十八個數位內容公開徵選計畫獲得國科會補助,不論是質或量都比往年更為豐富多元。在為期一年的辛勤工作後,許多計畫已經建立起專屬網站,並且陸續將成果匯入聯合目錄,讓原本僅有少數人得以接觸或在特定場合才會出現的知識與文化素材,轉變成全民共有共享、隨時隨地可能取得的數位資料。

 

本年度獲選計畫所舉辦的聯合成果展,將透過「鬥陣」此一主題所帶有的邀聚、對話氛圍,以兩兩鬥陣的形式組成四大展區,即「聲×動」、「書×寫」、「地×景」、「藝×聞」,介紹各計畫年度執行的數位化工作與成果。

 

在「聲×動」展區中,我們可欣賞日治時期曲盤,哼唱「四月望雨」,與「寶島曼波」共同搖擺,看戲劇、舞蹈同場上映;在「書×寫」展區中,有詩人、作家、行動家、運動家、宗教家反芻這塊土地的獨特記錄;「地×景」展區則藉由紀錄片與3D環景拍攝,呈現自然景物與人文聚落、故鄉客與異鄉人的流金歲月。在「藝×聞」展區,透過多元的題材與關注,映照台灣藝術與文化發展的特有色彩。

 

此外,為了以更具實用性與互動性的方式導引民眾親近數位化工作,展區中更規劃了「數位化工作室」,民眾將可透過主題、技術、設備需求等不同方式,在現場實際操作、即時瀏覽,以進一步瞭解本計畫成果在研究、教學、日常生活中應用的可能性。

 

另外,在「數位島嶼」展區中,將介紹攝影名家、文史工作室與藝術創作者之影像作品,同時亦展出「城鄉市集-第六屆數位島嶼攝影比賽」得獎作品,期盼藉此櫥窗呈現機構與團隊之外,素人大眾所提供的個人數位化影像記錄,看數位典藏概念如何走入日常生活。

 

從文物保存到數位典藏,「數位鬥陣」是屬於你我的實驗室。從這裡開始,我們共同迎接數位時代,創造學習與分享、瀏覽與應用、鬥陣與交流的數位新生活。

 

「數位鬥陣-99年度數位內容公開徵選計畫成果展」將於今年(100年)9月24日至11月13日,在國立臺灣博物館展出,誠摯邀請您的關注與參與。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數位內容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總主持人  林富士
數位內容公開徵選計畫主持人  戴麗娟
敬邀

指導單位: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主辦單位: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型計畫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
子計畫二  數位內容公開徵選計畫、數位島嶼

 

 

合辦單位:
國立臺灣博物館

 

贊助單位:
MSI微星科技

 

活動承辦人聯絡方式:
王曉華 gwenwang@gate.sinica.edu.tw  02-2782-9555#812
林巧湄 chiaomei@gate.sinica.edu.tw  02-2782-9555#817
林慧菁 hueijing@gate.sinica.edu.tw  02-2782-9555#288
活動網址:http://content.teldap.tw/index/?p=1261

【開放報名】100年度公開徵選計畫徵求說明會

發表日期: 2010-12-16, 點閱數: 5,075 , 加入收藏櫃 , 加入書籤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100年度公開徵選計畫說明會

徵求主題:數位內容、數位技術研發、推廣應用

 

 

活動主旨

為建置更豐富的數位內容,促成典藏內容與技術融入產業、教育、研究與社會發展,「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TELDAP)」接受國科會之委託,公開徵求『數位內容』、『數位技術研發』、『推廣應用』三主題計畫,讓有興趣、有能力者可以貢獻心力、分享經驗。本年度同時也是TELDAP最後一年對外徵求,期望能完整呈現台灣文化、社會與自然環境之多樣性,共同推廣數位典藏之成果,深化數位學習,並促進華語文數位內容、多媒體創意教學產業之發展。

(more…)

從網絡走向雲端—數位典藏與教學實務系列講座

發表日期: 2010-10-06, 點閱數: 5,714 , 加入收藏櫃 , 加入書籤

數位化的時代,網路成為我們尋找資訊最重要的輔助工具之一,對新世代的學子而言,知識來源更與網路密不可分,網路上的變革,也同時改變了我們的吸收知識的模式,而我們的教學方式是否也到了需要改變的時刻?但網路有哪些教學資源?如何利用這些資源融入教學之中?現在藉由「數位典藏與教學實務系列講座」,將提供貴單位教師在數位教學上更多元的新思考。

(more…)

日治時期臺北工業學校千千岩助太郎校長台灣原住民建築調查測繪圖稿全集數位典藏計畫工作流程圖文說明

發表日期: 2010-09-14, 點閱數: 6,639 , 加入收藏櫃 , 加入書籤

 

一、計畫簡介

 

計畫單位: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計畫名稱:日治時期臺北工業學校千千岩助太郎校長台灣原住民建築調查測繪圖稿全集數位典藏計畫

 

 

  台北科技大學歷史悠久創校近百年,自1912年由日本臺灣總督府於臺北廳大加納堡大安庄(即現址)設立「民政部學務部附屬工業講習所」創校以來,歷經「台北工業學校」、「台北工專」等時期,為臺灣工業教育之肇端。「台北工業學校」教師帶領學生參與台灣當時之田野調查、建築古蹟測繪及修復工作;其中規模最大,時間最長(1935-1945),成果最豐碩者莫過於「千千岩助太郎」校長所作之原住民住家測繪調查工作。

 

  千千岩助太郎(Chijiiwa Suketarou)被公認為台灣日治時期高砂族原住民住屋之研究權威,曾任教於台北工業學校(今台北科技大學)建築科教諭14年,並曾任校長一職。在日治期間,他終戰返日後於1960年整理出版「台灣高砂族之住家」,成為台灣原住民民族學及建築學劃時代的鉅著。千千岩前校長素有臺灣本土建築研究先驅、臺灣高砂族原住民建築研究者、臺灣前輩建築教育家、臺北工業學校校長、臺灣總督府建築技師、成大 建築之父、臺灣前輩登山家等稱號,可謂傑出的通識學者。

 

  本計畫目的即在於,將千千岩校長後人捐贈本校的文物及精美的測繪手稿數位典藏。已運抵第一批史料包含泰雅族、布農族、鄒族、排灣族四族,計有測繪手稿450頁、照片1035禎、大圖數幅,應用「拓展臺灣數位典藏計畫」,將所有資料數位化並作檢索系統供研究者及大眾使用。

 

(more…)

99年度公開徵選計畫自即日起受理申請至99年4月30日截止

發表日期: 2010-03-18, 點閱數: 4,507 , 加入收藏櫃 , 加入書籤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自民國97 年1 月1 日起開始執行第二期計畫,目的在於將國家重要的文物典藏數位化,建立國家數位典藏,以促進人文、社會、學術、教育、經濟之發展。第一期計畫共有國史館、中央研究院、國立歷史博物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國家圖書館、國立故宮博物院、國立台灣大學、國史館台灣文獻館、台灣省諮議會等九個政府單位;第二期有中央研究院、國立台灣大學、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國立故宮博物院、國家圖書館、國史館、國史館台灣文獻館、檔案管理局、國家電影資料館、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等十一個政府單位,共同參與數位典藏內容之建置計畫。「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為「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以下簡稱本國家型計畫)」分項之一,致力於「建置呈現臺灣文化、社會與自然環境之多樣性數位內容」。

 

為建置更豐富的數位內容,完整呈現台灣文化、社會與自然環境之多樣性,「數位內容公開徵選計畫」接受國科會之委託,公開徵求以建置「數位內容」為主要工作的主題計畫,讓有興趣貢獻心力者,以及收藏在民間的珍貴典藏,也能得到國科會支持,加入國家數位典藏的行列。

(more…)

國立澎湖科技大學「數位典藏-澎湖石滬形式與文化(Ⅲ)」數位化工作流程

發表日期: 2010-03-11, 點閱數: 9,678 , 加入收藏櫃 , 加入書籤

 

 

計畫單位:國立澎湖科技大學

 

 

計畫名稱:數位典藏-澎湖石滬形式與文化(Ⅲ)

 

 

計畫簡介:..

 

石滬捕魚為一種古老的世界性漁撈活動,根據文獻的記載,石滬的出現最早為新石器時代。歐美、日本、台灣、菲律賓、泰國、玻里尼西亞、美拉尼西亞等太平洋諸島都有石滬分佈。石滬是珊瑚礁棚漁業文化的特色之一,但並非每個地方均能有石滬,因為石滬具有特殊的構築條件;澎湖群島有近百個島礁,海岸線曲折蜿蜒長達320公里長,潮間帶淺棚寬廣,傾斜度小,潮差又大,玄武岩與咾咕石等石材又極易取得,於是利用天賦優渥的地理條件,在海田上造滬捕魚。

 

 

澎湖的石滬推估已有300多年的歷史,2006年的統計有587口,為全世界密度最高,數量最多的潮間帶大型結構物,堪稱台灣最有潛力登錄為世界文化遺產的項目之一。本計畫旨在建立澎湖地區石滬相關資料與文物較完整之數位典藏資料庫。網站內容以澎湖587口石滬為主軸,將相關資料區分為「專有名詞」、「建築形式」、「產業」、「鳥瞰石滬」、「人文」、「信仰傳說」與「其他」七大主軸,提供了豐富的研究與教學素材。這當中包含500多座石滬的照片及基本資料、衛星定位、石滬測量數據、石滬的型態與演進、石滬結構、相關漁法與漁具裝備、3D飛行模擬影片、2D工程圖、石滬空拍影像及影片等,內容包羅萬象,為目前國內外資料最豐富之石滬線上百科。

(more…)

花蓮地方文化數位典藏:走入林田山數位化工作流程

發表日期: 2010-03-11, 點閱數: 8,637 , 加入收藏櫃 , 加入書籤

 

 

計畫單位:國立東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系

 

計畫名稱:花蓮地方文化數位典藏:走入林田山

 

計畫簡介

 

計畫數位典藏平台,以「林田山文化園區」為主軸,使用數位技術,儲存過去或現有的照片與影檔,紀錄其歷史資料與現今的變革,設計一個屬於林田山文化特有的數位典藏。除了有系統地呈現數位典藏資料庫的內容,使用者也能藉由檢索功能,查詢他所需要的相關資訊;另外,除了靜態的呈現林田山,本計畫也希望能設計動態的技術(如多媒體技術、虛擬實境),讓人如親臨現場般地觀看林田山重要的風貌。

 

考慮讓使用者容易操作,且較易了解系統之內容與架構,本計畫數位典藏系統採用Web介面系統設計,並劃分為八項分類,分別為:記憶年輪、典藏館、林田山虛擬實境全覽、數位資料庫、整合檢索、相關連結、網站地圖。藉此使重要的文化資產得以長久保存,推廣數位典藏的應用與發展,讓大眾能更深入地接觸台灣在地的文化資產,提升數位典藏應用的價值。期盼林田山之專屬數位典藏,可喚醒花蓮舊有的回憶,進而提升國人維護在地文化與歷史的動機;為數位化後的資訊,增添更多不凡的價值,提升整體社會文化之水準並帶動文化保育的風氣。

 

(more…)

日治時期臺灣農業史料數位典藏計畫–第一期卒業報文數位化工作流程簡介

發表日期: 2010-03-01, 點閱數: 5,013 , 加入收藏櫃 , 加入書籤

 

計畫單位:國立中興大學 圖書資訊學研究所

 

計畫名稱:日治時期臺灣農業史料數位典藏計畫 - 第一期卒業報文

 

計畫簡介

 

中興大學成立歷史悠久,在日治時期大正八年(1919),臺灣總督府為開發臺灣農林資源,培養農林人才,設立「農林專門學校」,即為本校前身。昭和三年 (1928)總督府在臺北高等農林學校校址設立「臺北帝國大學」,同時將本校前身併入,改制為「臺北帝國大學附屬農林專門部」。

 

民國九十四至九十五年配合圖書館新館落成,中興大學圖書館積極執行日治時期農林類資料之整理工作,陸續整理出<卒業報文>、<臺灣農業資料>。其中<卒業報文> 為當時學生所寫畢業論文,主要以臺灣農業主題為研究中心,其主要涵蓋範圍有臺灣植生、土壤、運輸技術、市場調查等,研究領域範圍甚廣,型態為「全手抄本」,這批獨特的珍貴資料,將當時重要研究文獻加以保存,均為研究日治時期農業變遷之重要學術資源,但因資料年代久遠、紙質脆弱,調閱使用易造成損壞,對資料的保存造成極大的影響。

 

因此,中興大學圖書館希望透過參與國科會「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達到文化保存及推廣教育利用目的,第一期擬將<卒業報文>進行數位化影像典藏, 並為資料逐一建立標準化可交換之「後設資料」(Metadata),建置館藏臺灣農業文獻史料資料庫,使該批深具臺灣農業文化特色之資料,能以資訊及網路 化方式即時供大眾查詢使用,支援相關學術之研究,使國家文化資產得以供全民共享。

 

(more…)